1
三国的奥秘:用《易经》的观点读透《三国演义》
1.7.1.9 9.三顾茅庐之千古美谈:折节善下求贤才
9.三顾茅庐之千古美谈:折节善下求贤才

世世代代,都可能有诸葛亮这样高明的人士,只是刘备难求。请看今日的征才广告,口气都不是很好,好像提供工作机会已经很了不起,求职的人非低声下气不可。动不动要提出申请,还被问有什么要求?诸葛亮如果遇到这种主人,恐怕不可能加以理会。当时诸葛亮既是贤才,又有志向。有人建议他投往曹操,必定获得重用。他认为曹操虽然求才若渴,但由于志不同道不合,不能考虑。有人建议,江东孙权是好主人,孔明说他能贤亮却不能尽亮。既然无法发挥,何必浪费时间?他坚持慎选明主,否则宁可自己做做研究。即使听说刘备以仁德为怀,也先让徐庶去试一试,果然如此,他自己还要亲自试试看。

他算到刘备将于近日来访,故意外出。由童子口中,说出归期不定,行踪也不明,考验刘备的耐性。再请崔州平泼冷水,说自古以来,治乱无常,就算把孔明请出山,也是徒费心力,试探刘备的信心是否坚定。然后放出讯息,使刘备知道自己回到卧龙岗。那时候天寒地冻,三兄弟一定有不同的意见,让他们内部先沟通沟通,看他们对礼聘孔明这件事,能不能达成共识,以免将来孔明成为空降部队,关羽、张飞心里不高兴。这样可以促成刘备在内部调和上,做好准备工作。同时,也故意让三人再度扑空,看看三人如何反应,刘备怎样安抚关、张二人,会不会自己也发牢骚。并安排石广元、孟公威从旁观察,最后请岳丈黄承彦面试。大家都表示同意,第三次才在家等候三人的来访。

对刘备来说,能够三次顺利成行,实在不容易,因为关羽和张飞对此都有不同看法。能够三次兄弟同行,证明刘备领导有方,展现了大哥风范。两位弟弟虽然有意见,却也能够顾全大局,配合兄长的意愿。这显然是具有高度团队精神的集体,值得孔明投入,把自己的心力贡献出来。

但是,为了将来好做事起见,还是不能亲自到门口迎接,以免一下子主从定位,失去先生的地位,今后很难做事。

所以,他故意高卧不起,看刘备有什么反应,会不会叫童子吵醒,还是故意大声说话来吵醒,还有关、张二人是不是忍得住,将来会不会接受他的意见。一切都通过考验,这才翻身醒来,问童子有没有俗客来访。如果开口就问有没有贵客光临,岂不是露出马脚,让刘备识破他的心思?于是整容更衣,使刘备获得很好的第一印象。并且十分谦虚,说自己年幼才疏,比不上水镜、元直。刘备更加坚定信心,好不容易见面,今天非得打动孔明的心,把他请下山不可。若是孔明一开口就自我膨胀,说水镜、元直不错,只是不如自己高明;又说刘备虽然命苦,到现在还找不到立足之地,现在总算找对了人,以后可以安心。说不定刘备恼羞成怒,反而把孔明挖苦一番,拂袖而去。因为这么大的口气,这么高的姿态,以后大概很难领导,不如算了。反正大家都说时机不对,徒劳无功,不如另做打算!

孔明一句愿闻将军之志,把刘备的心安定下来。愿意聆听主人的理想,大多是好幕僚。这么高明的军师,当然不能错过。于是三顾茅庐,慎始善终,圆满地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