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家的管理之道
1.9.9 9.法要因时而变

9.法要因时而变

穷则思变,变革才能通达,通达就能保持长久。在不同的时代,要采用不同的做事方法,才能无往不利。这就是因时而变。

赵武灵王想改穿胡人服饰,他叔父公子成对此很不高兴。赵王说:“良服穿戴,是为了生活方便,有利于国家;礼仪法规,是为了办事方便。圣人入乡随俗,随遇而安,因地制宜,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礼仪法规,所以才会给人民带来利益,使国家富裕强大。剪发文身,衣襟向左开,这是越国一带人民的风俗;染黑牙齿,额头上涂梁花纹,用河豚的皮粗劣地缝制帽子,这是吴国一带人民的风俗。所以说,礼仪服饰虽然不同,为方便的目的却是一样的。地方不一样,使用的东西自然也两样。事情在变化,礼尚自然也要变化。因此圣人只追求能使国家便利的总体策略,而绝不会在贯彻使用时固定不变;只追求怎样使其礼仪法规执行起来更方便,绝不会食古不化。老师可以是同一个人,但学生可以来自生活风俗习惯各不相同的地方。中原地区的国家尚且可以礼仪制度相同,而文化习俗不同,更何况是生活在崇山峻岭中的人民呢?所以舍弃还是保留,即使是智者也不能强求;远近服饰的差异,圣贤也不能统一。穷乡僻壤的民情风俗大多千奇百怪,邪辟玄妙的学说大多不同凡响、雄辩奇异。现在叔父所谈的是一般的习俗,我所说的,是想造成一种新的习俗。叔父讨厌改变服装的样式,可是却忘了有利于办事效果这一事实。这不是我所希望的啊!”

赵武灵王的一席话说服了公子成,于是他也穿起了胡服。

聪明的人做事,既不一味法古,也不会贪图一时的便宜,而是因时变法,追求实效,跟上时代。

秦孝公既用商鞅,想要变法,又怕天下议论自己,于是召集大臣商议,结果发生了一场精彩的辩论赛。商鞅开宗明义地说:“疑惑不决的行为没有名声,疑惑不决的事没有功绩。且有高于常人的行为,本容易为世俗所反对;有独特见解的计谋,必为人民所诋毁。愚笨的人,仍不明已完成的事情;聪明的人,却能预见未来的事情。行事的开始,不可与人民共谋,而只可与他们共享事业成功的快乐。能谈论至德要道的人,不与世俗合流;建立伟大功业的人,不与众人共谋。因此圣人只要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旧制度;只要可以便利人民,就不必遵循古礼教。”

孝公说:“很好!”

甘龙说:“不对!圣人是不改变民俗来教化的,聪明的人是不改变旧法来治国的。能依照民俗来教化的,不费力就能成功;能依照旧法来统治,官吏习惯而人民安适。”

商鞅说:“甘龙所说的,是世俗之言。常人苟安于旧世俗,学者拘泥于旧见闻。以这两种人来做官和守法都还可以,但却不可以用来议论旧法以外的新事物了。三代不同礼教,而各治天下;五霸不同法而各成霸业。聪明的人能制作新法,愚笨的人却受制于旧法;聪明的人能变更礼教,愚笨的人就要被礼教拘束。”

杜挚说:“新法利益不及旧法百倍就不变法,新器功用不及旧器百倍就不换器。”

商鞅说:“治世不是只用一种方法,利国不必效法古制度,所以商汤、周武不遵循古制度而能统治天下,夏桀、商纣不革新礼教而亡。反对古制度不一定应该受非议,遵循古礼教也不值得多夸奖。”

孝公说:“你说得很好!”

于是决定变法。

商鞅所说的这些道理,不仅是对富国强兵的阐述,也是对个人建功立业很好的建议。

一切战略策略,必须以适合于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为准,一旦过时了就应该放弃。此一时,彼一时,此时的办法,不一定适合彼时,反过来也一样。刻舟求剑者的最大错误在于不识时务,以固定不变的眼光去看待不断变化的情况,以不变应万变。

领导者不必要墨守成规,而必须顺应时代,与时俱进。如果死抱住以往的经验和教条不放,长期独立于社会大潮之外,这样只能落伍,直至被淘汰,哪里还能与世沉浮,顺应时代变化,追求到属于自己的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