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家的管理之道
1.7.1 1.游说的种种难处

1.游说的种种难处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韩非子·说难》

韩非子认为,但凡游说的困难,在于了解自己所游说的人的心理,再想方设法用自己的言辞去迎合他的心理。

韩非子首先一针见血地指出:进说的困难,不在其他,而在于如何迎合君王的心理,即“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如果不合君王的胃口,那么,进说者不但会被君王抛弃,而且还会面临着生命危险。

下属的进言不被上司采纳的第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游说的方法上有问题。上司好利,用名声去劝说他,就会被疏远;上司好名,用厚利去劝说他,就会被当成节操低下的人。

韩非子认为,下属的进言不被上司采纳,大多数问题出在下属本身,多半是游说的方法有问题,不是文不对题,就是直来直去。因此,对于同一个问题进行劝谏,有的人可以手到擒来,有的人却徒劳无功。

公元前206年,刘邦最先攻进了关中,秦王子婴低着头,脖子上套着表示请罪的带子,率领秦朝的大臣,在灞上向刘邦投降了。刘邦率领着胜利之师开进了秦王朝的首都咸阳。都城中辉煌壮观的建筑群、钱帛珠宝充盈的仓库,使大多出身社会下层的将士们头晕目眩,大家纷纷钻进皇宫和政府的仓库甚至居民家中,挑选珍宝,抢夺金银,闹得咸阳城中一片混乱。刘邦进了占地数十里的秦宫殿。他先来到前殿阿房宫,看见那金碧辉煌的巨大殿堂,奢华无比的铺陈,惊得目瞪口呆。他又转悠到了后宫,看见那数以千计的美丽宫女,喜得合不拢嘴。刘邦心想:我当年做个小小亭长,常常穷得没钱买酒喝;南征北战,更每每睡不安枕、食不甘味。记得那年我带人上咸阳服劳役,只能远远地站在宫墙外边,仰望这些巍峨的宫殿,看着秦始皇不见首尾的车队进出宫门,抖尽了威风。想不到时来运转,我抢先占领了咸阳。

正在这时,刘邦的部将樊哙闯了进来,他是刘邦的同乡和连襟,见刘邦那神不守舍的样儿,便明白他的心思。樊哙一急,就直着嗓子喊了起来:“沛公。”“什么事?”刘邦心不在焉地问道。樊哙说:“你是要打天下还是只想当个富翁?”“我当然想打天下。”刘邦口中说着,眼睛却没有离开婀娜的宫女。樊哙说:“臣下跟着沛公进了秦皇宫,您留意的不是珠玉珍宝,就是美娇娃,而这正是秦朝皇帝丢失天下的原因。沛公留此,就是重蹈亡秦的覆辙!恳请沛公立即出宫,到郊外驻扎。”樊哙虽是为了刘邦着想,但是作为一员有勇无谋的战将,他哪里知道劝谏的技巧,所以刘邦对他的话也根本听不进去。只见他略显不快地说:“我们从关东打到关中,太累了。我只想在这儿歇几天,你就把我比做亡国的秦朝皇帝。真是胡说八道!”

樊哙见刘邦不听他的话,急得团团转,他一抬眼,看见张良来了,高兴得大叫:“张先生,您来了就好,您来了就好!”张良问明了事情的缘由后,就对刘邦说:“沛公,您想过没有,您是怎样才得以进入这座宫殿的?”刘邦说:“是我举义旗、兴义兵,一路攻杀换来的。”张良接下话头又问:“难道不是秦王朝君臣奢侈无度,触怒了上天和老百姓,才使您得到举义旗、兴义兵的机会吗?”刘邦说:“那当然。”张良说:“秦朝皇帝因为奢侈无度失去了民心,沛公想取秦而代之,就要反其道而行,以节俭有度来争取民心。现在,我们的人马刚刚进入秦朝首都,沛公就带头贪图安逸,老百姓会怎么看?他们会认为我们与秦朝君臣是一丘之貉,就会转而憎恨我们。失去民心,您就失了天下啊!”刘邦听了惊然动容。

张良又说:“上行下效,沛公要享用秦宫殿中的财物、美人,将士们就会抢劫仓库与民宅。他们腰囊填满之日,也就是我们这支军队瓦解之时。如今,素来忌恨您的项羽正率领四十万大军,日夜兼程,逼近咸阳。一旦双方干戈相见,我方军心涣散的区区十万之众,如何抵挡得住项羽的四十万强兵悍将?那时,沛公纵然愿意放弃天下,想去做个富家翁,也欲求无门了!”刘邦听了,惊出一身冷汗,问:“照你说,该怎么办?”张良说:“‘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樊将军的话说得很对,希望您听从他的劝告,立即离开宫殿,赶紧采取一些措施来安抚关中百姓,争取天下的民心。”

刘邦接纳了张良的劝谏,并很快搬出宫殿,撤回灞上。同时颁布“约法三章”。

从此,关中的老百姓都认为刘邦的军队是仁义之师,刘邦是个有仁德的领袖,希望他能做关中王。

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劝谏的方法是否对路,对于劝谏的效果有直接的影响。为此,韩非子提出一系列进说应避免的禁忌:

第一,进说的对象想得到高尚的名声,进说者却用厚利去打动,就会被当成节操低下的人,得到卑贱的待遇,必定要被抛弃和疏远。

第二,进说的对象内心想谋取厚利,表面上却装作追求名声,如果用名声去劝说,就会表面上被采纳,事实上被疏远;如果用厚利去劝说,就会暗地里采纳进说者的意见,公开地抛弃进说者本身。

第三,事情因为保密而成功,讲话由于泄密而失败。未必是进说者本人泄露了秘密,而是在谈话中无意触及到了君主心中隐藏着的事,并且知道他这样做的意图,就会身遭危险。

第四,君主公开地做某件事,内心却想借此办成另一件事,进说者不但知道他表面上所做的事,而且知道这样做的真实意图,就会身遭危险。

第五,进说者替君主筹划一件不平常的事情,而且合乎他的心意,聪明人可以根据某种迹象把此事猜测出来。事情泄露出来,君主必定认为是进说者泄露的,这样就会身遭危险。

第六,君主对进说者的恩泽还不深厚,进说者却尽情地讲知心话。如果实行他的主张并获得成功,君主不会认为是他的功劳;如果主张行不通遭到失败,君主就会怀疑他别有用心,这样就会身遭危险。

第七,君主有过错,进说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他的毛病,这样就会身遭危险。

第八,君主有时谋划得当,想以此作为个人独到的功绩,进说者也知道了这一谋划,就会身遭危险。

第九,勉强君主去做不能做的事,硬要停止君主不愿意停止的事,就会身遭危险。

接着,他从正面介绍了进说的各种诀窍:

一、君王有个人的欲望,虽然这不一定合乎国家的利益,但这时进说者必须指明这是合乎国家利益的,并且鼓励他去做。

二、君王心里有卑鄙的念头,但是他又不能抑制自己,这时进说者就要替他把这种卑鄙的念头粉饰成美好的东西,而暗示他不去做该后悔无穷。

三、君王有崇高远大的愿望,但事实是不能达到的,这时进说者就要替他指出这一愿望的不可行之处,而称赞他不去做。

四、君王有夸耀自己才能的欲望,进说者就要举出类似的其他事情,并多加称赞,使君王能从这件事中得到启发,进说者还要假装不知君王是得到了自己的启示。

五、进说者欲进献保全君王私利的言辞,就必须用一种正当的理由指出来,然后暗示它合乎君王的个人私利。

六、进说者欲陈述危害君王的事情,就必须指出此事己引起舆论的不满,并且暗示它对君王本身有害。

七、进说者称赞其他人与君王有同样品行的人,这样,既间接地称赞了君王,又不显得阿谀逢迎;进说者谋划与君王有同样计策的其他事情,这样,既参与了君王的谋划,又避免了夸耀自己的嫌疑。

八、有与君王同样污点的人,进说者就必须巧妙辩解而不要伤害君王的自尊心;有与君王同样过失的人,进说者就必须巧妙地掩饰他人的过失,以免使君王误认为是在嘲笑自己。

九、君王夸耀自己的力量,进说者就不要指出他是难以办到的;君王显示自己的勇敢,进说者就不要拿他的强劲对手来激怒他;君王自以为自己的计谋高明,进说者就不要用他从前的过失来使他难堪。

由此可见,如果向上司进言,先得取得他的信任。等到他对你的忠心没有反感,对他的言辞也没有抵触了,这时进说者便可以从容不迫地施展自己的口才和智慧了。进说者便可以明白地计议利害关系来说服上司,还可以直接了当地指出是非来端正上司的作风,这样也就可以说是进说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