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家的管理之道
1.6.5 5.不吝厚赏,才能招来死士

5.不吝厚赏,才能招来死士

欲治者何疑于厚赏?

——《韩非子·二柄》

韩非子认为,想要治理天下,怎能不舍得厚赏呢?

在韩非子看来,求功求利之心,是顺乎人情的。“人的一举一动,如果能以利为中心,就是与远在越国的人也可能和睦相处。”在这里,所谓“功”,是指功用,一物、一人或一事的实用价值;所谓“利”,是指物质利益,金钱财物之类。可见,如果没有利益的引诱,人们是不会为抽象的价值去献身的。因此,作为上司一定要懂得“功利”是人类的原动力,一定要发挥出“赏”在调动下属积极性方面的作用。如何才能使“赏”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呢?韩非子提出了如下原则:

第一,应赏。

韩非子提出了一个奖赏的原则——“应赏”,也就是说,上司必须把握住哪些人应该受到奖赏。韩非子认为,给人以利和给人以名的奖赏大权乃是君主决定民众行动的指挥棒。

君主怎样动用他的指挥棒,给哪些人予以奖赏和赞誉,往往决定着君主的利益。因此,奖赏的对象必须是那些对国家作出贡献的人,赞誉的对象必须是那些为君主出力的人。

第二,必赏。

韩非子说:“说要奖赏却不给,……所以士兵不肯拼死。这应该说是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所以韩非子把它作为一条奖赏的原则,就是“必赏”。

例如,战国时期,吴起率军急行军,时值六月酷暑。士兵难免叫苦连天,行军速度怎么也达不到预定的要求。吴起是以坚决实施严刑峻法著称于世的,但他想,这个时候虽然也可以拿几个特别的落后人“开刀”,逼迫士兵加速前进。但这样做的负面影响很大,狗急了还要跳墙,何况是持矛执戟的大队士兵。这时,他发现身后不远处,有一个士兵满脸痛苦的样子,嘴里还在大声地哼哼卿卿,但是,他的步伐却一点也没有慢下来。

仔细一瞧,原来,这个士兵身患脓疮,酷暑加上急行军,自然使他不胜其苦。吴起见状,当即高声对士兵们说:“我的原则是该处罚的绝不留情面,但应该给予奖赏的,也一定加以奖赏。”

他转身指了指身后那位身患脓疮的士兵,继续说,“像他这样不顾病痛、坚决执行命令的精神,我就要给予重赏!”随后,他叫那位士兵坐下,并亲自用口吮取脓汁……见此情景,士兵们顿时群情激奋,行军速度出人意料地加快了。

那个蒙受名将吮脓之赏的兵士的母亲,听到这件事后,竟大哭起来。旁人百思不得其解,那位母亲答道:“过去,吴起将军也曾为孩子他爹吮过脓汁。其后两军交战之时,他爹为报答吴起的这种最高奖赏,就抱定了必死的决心,冲锋陷阵……虽然他爹为打仗得胜立下了汗马功劳,我却就此永远失去了丈夫!又听说吴起为我孩子吮取脓汁,吴起将军的名声自然是更大了,战无不胜的可能性也更大了,但只怕我的孩子的命运……这怎能叫我不哀痛啊!”

这个故事是说明,奖赏下属,如果能把握住“必赏”的原则,就可以实现极大地调动属下积极性的目的。

第三,厚赏。

韩非子说:“奖赏和表扬轻微而又欺诈不能兑现的,臣民就不肯被君主使用;奖赏和表扬优厚而又确实守信用的,臣民就会不惜牺牲为君主效劳。”

在韩非子看来,奖赏不外两个目的:一是让立功者因得赏而激起再立新功的动力,二是让其他人因羡慕奖品而仿效着去立功。但是,如果奖赏不丰厚,不能满足人的心理企求度,那就哪一个目的都难以达到。所以,韩非子提出了第三奖赏的原则——“厚赏”,也就是使人们为了厚赏而甘愿付出某些牺牲,甚至在某些场合下甘愿舍身忘死。

我们在第一章第一节中曾讲过这样一个例子,春秋时期,越国曾一度被吴国打得濒临覆国边缘。深受战败之辱的越王勾践,经过多年卧薪尝胆之后,准备要灭吴雪耻了。他问大夫文种:“我想攻打吴国,你说可以吗?”文种说:“已经可以了。因为我们的赏赐丰厚。你如果想看到这赏赐和赞誉的功效,不妨焚烧一座宫殿来试一试。”于是勾践命人在宫殿里点起了大火。大厦将倾,却不见一人前来救火。于是勾践下令:“救火的人不幸被烧死,将得到与杀敌而牺牲者同样的赏赐;救火后生还的人,将得到与凯旋将士同样的荣耀……”

命令还在传达之中,民众却已纷纷涌来。他们用防火物涂在身上,披上湿衣服,一个个视死如归地扑向熊熊大火。不一会儿,宫殿前已经人头攒动、水花飞涌,大火立即被扑灭了。

韩非子认为,要使手下人心甘情愿地为你卖命,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予丰厚的赏赐和崇高的赞誉。问题是,通过厚赏以使手下人心甘情愿地为你卖命,是否会耗尽府库,得不偿失呢?

韩非子说:“若夫厚赏者,非独赏功也,又劝一国。受赏者甘利,未赏者慕业,是报一人之功而劝境内之众也,欲治者何疑于厚赏?”他的意思是说,尽管受赏的人总是少数,这一次赏赐可能是有点得不偿失,但“重赏”的功效就在于因“重”而令众人羡慕,因而形成人人争功的局面。

吴起在魏武侯的时候任西河郡守。当时秦国在西河边境上建有一个亭堡,这对魏国边境的威胁非常大。吴起想拔掉它,但又不值得为此而专门去征集军队。于是他在城外斜放了一根车辕,说“谁能把它移到南门外,谁就可以得到上等的土地住宅。”开始人们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很长时间,竟无人反应。后来,终于有一个人把车辕搬到了南门外。吴起毫不迟疑地赏给了他上等的土地和住宅。过了一会儿,他又在东门外放了一石赤豆子,并说:“有能把它移到西门外的,给予原来一样的赏赐!”话未说完就有人争着去搬了。吴起这才正式宣布命令:“明天将攻击秦国的亭堡,最先登上亭堡的,将被任命为国大夫,再赐给上等的土地和住宅!”第二天,西河人争先恐后地冲向亭堡,不一会儿,就把它攻下来了。

吴起的赏赐的确是够“重”了,但是在韩非子看来,比起攻克秦国的亭堡,尤其是唤起民众争先为吴起效力的风气而言,这种奖赏的代价是微不足道的。

比如,勾践既然一心想攻打吴国,当然希望国人具有不怕死的牺牲精神和勇气。我们在第一章第一节中还讲到过,有一次,勾践外出看见了一只像在发怒的大肚子青蛙,就赶紧下令停车,整冠弹衣,然后非常郑重严肃地向那青蛙致敬!驾车人非常惊讶地问:“大王为何对一只小小的青蛙如此敬重?”“这可不是一只寻常的青蛙!”勾践认真地说,“天地间最值得赞美的就是英勇气概。我看这只青蛙有这种气概,怎么能不向它致敬呢!”

很快全国的人都知道越王如此敬重英雄气概,于是,第一年,出现了自杀身死而把头献给越王的人。第二年,请求把自己的头献给越王的有十几个。士民们普遍具备了以不怕死为荣的观念。结果,越吴大战开始,越国将士异常英勇,他们随时可以断头剖腹,绝无一丝的回头、后退的想法。不久,越王勾践完成了灭吴雪耻的宿愿。

赏赐有时不需要多么大的成本,甚至只是一句话。身为越王的勾践给一只青蛙以崇高的赞誉,应该算是“厚誉”的了。通过这一举手之劳,激起了举国上下轻死重功、英勇作战的气概,他是大大地赚了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