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家的管理之道
1.6.3 3.一个都不能例外

3.一个都不能例外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有度》

韩非子说:“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意思是说,法律不偏袒权贵,法律的准绳不屈从于邪恶,就像墨绳不迁就弯曲的木料那样。用法律实施制裁,即使是有才智的人也不能用言辞来辩解,即使是勇敢的人也不敢用武力来抗争。惩罚罪过不回避权贵大臣,奖赏好事不遗漏普通民众。

在这里,韩非子又提出了一个赏罚的原则——“一视同仁”。

他认为,法律本身是为了维护君主的统治权力,追究臣下的邪恶,治理混乱,解决纠纷,铲除恶行,表彰善行,激励民众而制定的。因此,为使法律发挥正常效用,就必须公正地实行。惩治罪过,即使再有权势的人,也不能赦免;奖励好事,即使地位低下的人,也不能遗漏。这样才能去除邪恶,民众才能安定,国家才能太平,而君主的统治才能因此稳固。

例如,秦小主夫人任用奄变,贤士们心中不快,隐匿不出;百姓们忧郁怨恨,指责君主。公子连这时正在魏国逃亡,听到这种情况,打算乘机回国取代小主为君,于是借臣下和百姓的帮助到郑所这个要塞去。

秦国守边塞的官吏右主然守住要塞,不放他进去,说:“我要坚守道义,不能同时侍奉两个君主,公子您快点离开吧!”公子连没办法,只好离开郑所要塞,去往焉氏要塞。守塞的官吏菌改把他放了进去。小主夫人听到这个消息,马上命令军队去拦阻,将士乘机哗变,于是公子连率士卒杀到雍城,小主夫人杀了,公子连立为国君,这就是秦献公。

献公做了国君后,怨恨右主然,想重重地处罚他;感激菌改,想多多地赏赐他。秦国大夫监突谏对他说:“这样做不行。秦公子流亡在外的很多,如果这样做,那么臣子们就会争相把流亡的公子放进来了。这对您是不利的。”献公醒悟过来,不仅赦免了右主然,还赐给了他大夫的爵位,赏给守塞的士兵每人二十石米。

这例子说,赏赐一个人,并不是因为喜爱他;处罚一个人,并不是因为憎恶他。赏罚是看一个人的行为将会导致什么结果来决定的。导致的结果好,即使憎恶他,也要给予赏赐;导致的结果不好,即使喜爱他,也要给予处罚,不能以个人感情来取代法律。秦献公的这一做法,正是韩非子提出的“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同样,刘邦登基以后,先把功劳最高、与他最亲近的二十多人封了侯,其余的人暂时未封。一天,刘邦望见诸将聚在一起议论纷纷,便问张良:“他们在说什么?”张良说:“陛下还不知道吗?这是在谋反呢。”刘邦大惊,问道:“现在天下太平,他们为什么要谋反?”张良说:“陛下由平民起兵,依靠这些人打天下,现在您当了皇帝,所封赏的都是像萧何、曹参这些平日亲近的人,而所诛杀的都是您所痛恨的人。如今军吏计算战功,有功劳的人还很多,恐怕拿出整个天下也不够封赏。他们怕不但得不到封赏,而且还会因陛下追究从前的过失而遭到不测,所以在商量造反。”

刘邦忙问张良该怎么办?张良没有回答他的话,而是问道:“陛下平时最为憎恨,而又为大家所共知的人是谁呢?”刘邦说:“我最憎恨的是雍齿。当初我起兵时,打下丰乡,派他驻守,他却投靠了项羽,多次与我为难。后来他又前来投奔我,因为当时正需要人,才把他收下。我早想杀掉他,可是他立了不少战功,也不便杀他。我对他的憎恨,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张良说:“那就请陛下封他为侯。群臣看到连雍齿都受了封,自然都会安心。”

不久,刘邦下诏,封雍齿为什方侯,并摆下酒席,宴请文臣武将。同时又催促丞相、御史赶快给将领们评定功劳。那些有牢骚的将领看到这种情况,都十分高兴。他们说:“连陛下最不满意的雍齿都封了侯,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人心从此安定下来。

有句话“人之患不在寡而在不均”。奖赏再微薄,只要对谁都一视同仁,大家是可以接受的;惩罚再严厉,只要对谁都一视同仁,受到惩罚的人也是不会有怨言的。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作为领导者的初衷,恐怕也愿意自己能够一碗水端平吧。只不过领导者往往出于这样那样的私心,赏罚一旦落到某些人头上,往往不能够做到一视同仁罢了。这就是领导者胸怀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