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家的管理之道
1.5.11 11.斩断对手间的联络

11.斩断对手间的联络

官有一人,毋令通言,则万物皆尽。

——《韩非子·主道》

领导者对自己所起用的人要有一定的控制。那么,怎样实施控制呢?韩非子认为,如果每个官职只设一个人,不让他串通消息,那么一切都会原形毕露。即是说,他的一切都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徙天下豪富咸阳”;汉高祖刘邦迁六国贵族以实关中,其目的都是使这些豪富离开其根据地,以便于控制。刘邦迁六国贵族的策略,来自娄敬的建议。娄敬认为,西汉建都关中,地广人稀,“北近胡寇,东有六国强族,一旦天下有变,陛下不得安枕而卧。臣愿陛下迁徙齐、楚、屈、景、燕、赵、韩、魏的豪杰名家,充实关中。天下无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也可率兵东伐。这是强本弱末之术也。”(《汉书·娄敬传》)

隔断强臣与军队的联系,在驭臣之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古代的政治体制是君主独操大权,军队于帝王、权臣而言,都亟欲以控制。为防止将帅专兵干政,君主采用分隔将帅与军人之间联系的方法,来制止意外事件的发生。平时由兵部主管军事行政,将帅不统兵。有征伐战争,将帅受命,兵部调拨军队。战事结束,军队仍归兵部掌管。唐代的府兵制、明代的卫所兵,就是这种形式的兵制。北宋时,抽调藩镇军中武艺高强者充实皇帝禁军,以“釜底抽薪”的办法来削弱地方藩镇的军事实力。唐代为防止边防专权,曾规定边帅“不久任,不遥领,不兼统”。边将任职到一定期限即行更换,即“不久任”;在朝大臣不得兼领边职,即“不遥领”;边将不得同时兼任几个防区司令,即“不兼统”。在适当时机,将功名卓著的边将升为宰相,夺其军权,不使其“功高震主”,危害中央。

明升暗降也是封建君主制服权臣最常用的手段。如清政府于1907年8月降旨调张之洞、袁世凯二人为军机大臣,叫袁兼任外务部尚书,即日来京供职。按照清朝制度,军机大臣相当于当朝宰相,因而有“相国”之称。张、袁本为地方总督,总督转任军机大臣是升级而不是降级,但军机大臣不过是皇帝身边的“佐命大臣”,遇有军国大事,均须请旨定夺;而地方总督则既有兵权又有地盘,可以独霸一方。清朝统治者有一套“明升暗降”的做法,目的都是给以空衔而夺其实权,这对于某些失宠而一时又不便革职的大臣,均是先削去其实权,给以一顶大而不当的帽子,然后再加以摆布,这和北宋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如出一辙。张、袁二人当时都是最有权势的汉族大臣,手里都有兵权、财权,把他们调到北京来,当时认为是调虎离山行,与加强中央集权有关。

帝王对于权臣,除用分、隔手段削弱其权势外,还扶植新的权力重心,以削弱、抵消原有权力重心,这是“制”法,也是“以臣驭臣”之法。

分化瓦解,作为一种统驭下属的谋略,在某种情况下,也不妨加以运用。比方说,下属结成帮派或者利益同盟,对组织产生不利影响时,先找出其中的薄弱环节,重点突击,打开缺口,然后逐一攻破,这种办法可谓是屡试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