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家的管理之道
1.5.1 1.把自己严密包裹起来

1.把自己严密包裹起来

道在不可见,用在不可知君。

——《韩非子·主道》

韩非子认为,为君之道在于隐蔽自己,让臣子不可捉摸,而且使用这个方法,要让大臣们感觉不到。

在韩非子看来,君主在臣属的心目中,必须保持一种神秘形象。包括深藏不露,虚静无为,以法术考责臣下的功效,不亲躬细事等韬术。其意向与决断,绝不能让臣属事先猜测揣摩。臣属对君主莫测其高深,自然会增加其畏惧感。

上司如同在暗处,下属如同在明处,控制起来就比较容易了。这种手段进一步发展,上司甚至连自己的行动、踪迹都要加以掩饰,使下属无从窥伺。这实在是一种有效的驭臣之术。

秦始皇妄求长生不老之药;让一批方士四出寻求,可天下哪里有什么长生不老之药?

方士们交不了差,便骗他说:“我们求长生不老之药之所以求不到,是因为有些东西妨碍它的出现。君上应当经常隐秘自己的行为,以避让恶鬼,恶鬼走开了,‘真人’才会出现。所谓‘真人’,人水沾不湿,人火烧不着,腾云驾雾,与天下同寿。不过,陛下太热衷于治理天下,心静不下来。您现在住的地方,大臣们都知道,这就妨碍神的出现了。希望陛下所居的宫殿不要让臣下知道,这样不死之药就可以得到了。”

一心想长生不死的秦始皇居然相信了这些胡言乱语,下令在离首都咸阳二百里处建了二百七十座行宫,座座金碧辉煌,巧夺天工,最特别的是行宫之间是相通的,以上下两层、封闭甚严的复道相连。

他每日乘车在复道中巡游,从不在一个行宫留上二日;他处处追求神秘,无端让人摸不着头脑,令臣下无可猜测。

一日,他在梁山宫所在的山上看到一队车马从山下经过,他见其阵容庞大,十分招摇,不禁眉头一皱。当他得知这是丞相李斯的车队时,惯有的猜疑心让他十分恼怒,大为光火。

这本是件十分机密的事,不想第二天李斯却突然大大减少了车队数量,且无任何排场可言。秦始皇再次见到,惊疑之下,自知定是有人通风报信,遂严命追查此事。

原来,丞相李斯为了探知秦始皇的喜怒哀乐,用重金收买了秦始皇身边的一个宦官。当日,这名宦官见秦始皇对李斯生怒,恐对李斯不利,随后马上将此消息传了过去。李斯闻此惊惧交加,所幸得报及时,他马上将车队大部裁撤,以便让秦始皇消除疑虑。

追查竟毫无结果。当日在场的那个宦官深知始皇帝的暴戾性格,更是不敢承认。

秦始皇极为震怒,下令将当时侍奉他的所有宦官一律诛杀。在他看来,这件事非同小可,长此以往,那就绝无秘密可言了。那样,臣下知道他的一举一动,了解他的真实态度,就会预防在先,有所戒备,势必难以驾驭。

秦始皇之所以采取如此严厉的手段,倒不完全是由于侍从暴露了他的行踪,更主要的还是因为他担心内外臣属勾结,暗中窥伺着他,使他处于被监视的地位,他的好恶被臣下所掌握,他们就可以以此来迎合他,欺骗他,使他无从了解臣下的真实面目,失去了控制臣下的主动权。

韩非子主张“以暗见疵”,即君上在暗中观察臣下的过失,而不是臣下暗中窥伺君上,一个强有力的最高掌权者是不能容忍这种关系的颠倒的。

韩非子说:“不表现自己的好恶,群臣就会显露出本来的面目。群臣显露出本来的面目,君上就不会受蒙蔽了。”

深藏不露,是韩非子关于“术”的重要思想,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驭臣的手段。

秦始皇死了,但他的这种办法却被秦二世继承下来。秦二世其实只不过是个傀儡,实际掌权的是大宦官赵高,他为了能长期独掌大权,便向秦二世建议说:

“陛下还年轻,刚刚登上帝位,干嘛要同公卿大臣一起在朝堂之上议事决策?如果有的事情处理不当,反而在群臣面前暴露了自己的短处。天子地位尊贵,不应该让臣下听见您的声音。”

从此,秦二世便呆在九重宫禁之中,不与大臣见面,凡事只和赵高讨论决定。其结果是大权旁落,朝中大事全凭赵高说了算,最后自己不仅丧失了帝位,连性命也丧失于赵高之手。

赵高的话也有可取之处。在某些情况下,不要轻率表态是有道理的。这不只是由于言语不当会降低自己的威信,更主要的是,可避免因草率决策而给国家带来的损害。多听听,多想想,经过深思熟虑而后作出决断,这不止有利于国家,也是提高自己威信的一种重要手段。

树尊立威,让下属臣服,历来都有许多方法可供当权者借鉴,而不让下属知其根底,不轻易示好,就是封建官场所奉行的两条定律,颇具普遍性,它能让上司和下属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增加上司的神秘感和庄严感,进而让人有所畏惧,不敢相欺。

不轻易地表露自己的好恶、见解和喜怒哀乐,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不要让人窥出自己的底细和实力,这样臣下就难以钻空子了,就会对君上感到神秘莫测,就会产生畏惧感,也容易暴露自己的真实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