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家的管理之道
1.4.5 5.管官而不是管民

5.管官而不是管民

吏者,民之“本”、“纲”者也,故圣人治吏不治民。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韩非子认为,官吏好比民众中的树干,纲绳。因此,圣明的君主只要去管理官吏就行了,而不必直接去管理民众。

那么,是不是打天下时需要人才,一统江山、大权在握,这个问题就不那么重要了?韩非子却不这样看。他认为,君主是严格遵守法治原则,并以法治原则来督责臣下完成任务、建功立业的人。在官吏胡作非为的情况下,仍然有洁身自好独自守法的百姓;没听说过在民众胡作非为的条件下,还有独自依法办事的官吏。所以,英明的君主致力于管理好官吏而不去直接管理民众。……摇树的人,如果一一地掀动每片叶子,那就很劳累,也不可能把叶子全部揭遍;如果左右敲打树干,那么所有的树叶都会晃动了。善于张网捕鱼的人,总是牵引鱼网的纲绳,如果一个个地拨弄网眼去捕鱼,那就不但劳苦,而且也难以捕到鱼;牵引网上的纲,鱼就自然被网住了。官吏就是民众的‘树干’和‘纲绳’,所以明君只管理官吏而不必去管理民众。

韩非子的意思是说,一个高高在上的掌权者,必须发挥属下作用。汉武帝对这一点就有着深刻的认识。

汉武帝颁发命令,让各地推荐人才,于是,公孙弘、庄助,以及许多有名儒生,都被推荐上来,总数有一百多人。汉武帝逐篇细读他们的文章,看到董仲舒一卷,是详论天人感应道理的,武帝击节称赏,叹为奇文。

董仲舒少时读《春秋》颇有心得,汉景帝时已列名为博士,为学子们讲书,滔滔不绝,出口成章。于是,当汉武帝寻求治国良策时,董仲舒把平生的学识尽皆施展出来,果然压倒群儒。

就这样,汉武帝不断发现人才,破格使用人才,先后起用了韩长孺、汲黯、公孙弘,这些人后来成为一代名臣。司马相如、东方朔成为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唐蒙、庄助成为杰出的谋略家。

被司马迁誉为“为人多大略,智足以当世取舍”的韩安国,汉武帝委任他为北地都尉,后又任为大司农,窦太后死后,升为副丞相。在地方上政绩突出,任太守岁余而“东海大治”的汲黯,被任命为主管列侯主爵都尉。司马相如是著名的文学家,汉武帝用其所长,在建元年间从四川把他请到京城做郎官,从事审核和润色政府重要文告的工作。唐蒙、庄助有外交才能,谋略过人,汉武帝就让他们出使夜郎和东瓯,他们两人不负王命,终于在建元时期降服了夜郎和东瓯。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窦太后病死,汉武帝完全摆脱了束缚,可以放手大干了。他立刻罢免了窦太后安插在朝廷里的所有党羽亲信,重新任命曾经协助他革新的舅父田盼为丞相,把韩安国提拔为御史大夫。

汉武帝继建元元年(前140年)那次全国大推举之后,又于元光一年(前134年)、元封五年(前106年)等几次要求各地推举孝廉、贤良、方正、茂材。他下诏书表示,要将这些“有非常之功”的“非常之人”破格任为“将相”,或出使远方国家。

例如,吴人朱买臣,性好读书,不治产业,四十多岁还是一个落魄儒生,连妻子也不能供养,只得同他人上山砍柴,挑到市上去卖。朱买臣挑柴去市途中,口中尚背诵古书,妻子不让他念,他反而大声念,响彻市中,妻子不堪忍受贫穷,弃他而去。转眼又过了几年,朱买臣已有五十来岁,恰好有会稽吏入京,他随带物品多,朱买臣便自愿为其搬运。一行人到了京城长安,朱买臣就上书自荐,又经同乡庄助引见,武帝予以召见,面询学术。朱买臣言《春秋》,说《楚辞》,正合武帝意旨,遂拜朱买臣为中大夫,与庄助同侍禁中,这样朱买臣就由一介平民一跃而成为官员。后来,朱买臣又献策平越地,他说:“东越王余善,向居泉山,负隅自固,一夫守险,千人俱不能上,今闻他南迁大津,去泉山约五百里,无险可恃,今若发兵浮海,直指泉山,陈舟列兵,席卷南越,破东越不难。”于是,武帝便令他为会稽太守,他果然击破东越,武帝就升他为主爵都尉,位列九卿之首。

就这样,武帝不拘一格,特别是起用有开拓性的人才,不但巩固了自己的权力,而且使他统治的时期,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个辉煌时代。

汉高祖和汉武帝可以说是“英雄所见略同”,这充分说明了韩非子“致功名者求众人之助”、“治吏不治民”这一用人权术的广泛适用性。

领导者应胸怀全局,抓大放小,这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学会“抓人”,只要抓住了主要的几个下属让他们做好工作,领导者的工作自然也就做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