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家的管理之道
1.4.4 4.求得众人之助

4.求得众人之助

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

——《韩非子·八经》

韩非子将君主分为三个等级:下等的君主竭尽自己的才能,中等的君主竭尽众人的力量,上等的君主竭尽众人的智慧。

韩非子说,致功名者求众人之助。

有人为你效命,你才能拥有权力、拥有财富、拥有一切。因此,韩非子说,“致功名者求众人之助”,按现代人的说法,用人就是使用权力。

韩非子认为,君主这种人,天下的人齐心合力来共同爱戴拥护他,所以地位才稳固;民众同心同德来共同推举辅佐他,所以地位才尊贵。君主的祸患在于没有人响应他,……圣人即使德行像尧、舜一样高尚,行为像伯夷一样清廉,但如果他的地位不被社会所拥戴,那么他的功业就不能建立,他的名声就不能成就。所以古代能够获得功名的人,总是要依靠众人用实力来帮助,身边的人以真诚来和他结交,远离他的人拿名誉来称颂他,地位尊贵的人用权威来拥护他。像这样,那么泰山似的丰功伟绩就会长期地树立在国家之中,而太阳、月亮般的光辉名声就会永久地昭著于天地之间。

因此,可以说,有人为你效劳,你才能拥有权力、拥有财富、拥有一切。

人们都知道,韩非子十分强调君主的权势、威势,强调君权至高无上,臣民得无条件地服从。实际上,韩非子还冷静地透视了君主地位的成因,认为君主之势来自民众的拥戴,权力的归属还在于民心的拥戴。所以他提出“致功名者求众人之助”的主张。

在智者的眼里,没有一无是处的人,关键在于如何发现和使用。不意识到这一点,那么天下就没有可用之人。商汤和周武王虽是至圣明主,却不能和渔夫一样划船,泛游江湖;伊尹是贤相,却不能和战马一样纵横驰骋;孔子和墨子虽然都是博学的人,却不能像猎人那样出入山林,猎杀虎豹。

用人重在知人善任四个字,不因其过而求全责备,勿因其短而弃其长。求全责备甚至忌才不用,或用非所学,用非所长,必然贬损人才的价值,导致人心思背、人才流失而最终失败。

从前伊尹大兴土木的时候,用背力强健的人来背土,独眼人来推车,驼背的人来涂抹。各人做其适宜做的事,从而使每个人的特长都得到了充分发挥。

管仲在向齐桓公推荐人才的时候说:

“对各种进退有序的朝班礼仪,我不如隰朋,请让他来作大行吧;开荒种地,充分发挥地利,发展农业,我不如宁武,请让他来作司田吧;吸引人才,能使三军将士视死如归,我不如公子成父,请让他来作大司马吧;处理案件,秉公执法,不滥杀无辜,不冤枉好人,我不如弦商,请让他来作大理吧;敢于犯颜直谏,不畏权贵,尽职尽忠,以死抗争,我不如东郭牙,请让他来作大谏吧。你若想富国强兵,那么,有这五个人就够了。若想成就霸业,那就得靠我管仲了。”

使用人,应该发挥其长处,避开其短处;教育人,应该发展其长处,克服其短处。所以说,一位杰出领导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各因其能而用之”!

汉高祖刘邦,出身贫寒,但他礼贤下士,招揽各路人才,以成就自己的大事:谋士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大将樊哙是屠夫,周勃是吹鼓手,灌婴是布贩子,娄敬是车夫,韩信是流民,彭越是强盗,这些人不论出身怎样,刘邦都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优长,最后才打败项羽,夺得了江山。

比如,他采纳张良的建议,首先夺取关中,进秦都咸阳。进入咸阳后,是萧何想到接受秦朝的中央档案文件,从而掌握了全国的军事、政治、经济和地理条件等一系列重要信息。而此时的刘邦所迷恋的是巍峨的宫殿、美丽的宫女和无尽的财宝。正是猛将樊哙的拂耳忠言才使刘邦幡然醒悟,当即下令封禁宫室,回兵灞上,约法三章,尽快恢复社会秩序,从而赢得了政治上的强大优势。刘邦在军事上处于劣势时,他采取“斗智不斗力”的策略。项羽封刘邦为汉中王而不是关中王时,刘邦曾大为恼怒,因最初约定,谁先进关中谁为关中王。刘邦要与项羽决战,又是周勃和萧何劝说:“现在不是决战的时候,忍耐一下接受分封吧。到汉中去争取民众,招纳贤才,利用巴蜀的富饶积蓄物力,再反攻出来不迟。”这才有了去汉中当王,并烧毁沿途栈道,表示再不出来与项羽作对,到羽毛丰满后重攻关中,把项羽打败,迫使他在垓下自杀。

刘邦以亲身的经历深感人才的重要性。过去,他对文人开口就骂“书呆子”、“书蛀虫”。可是,开国后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的盛大酒会上,谈论手下的贡献时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在楚汉相争中,刘邦正是由于知人善任,虚心纳谏,结果得到了上下一致的同心相助,夺得了天下。

作为领导者,不会用人,不善于凝聚人心,实乃大忌,肯定干不好工作。一个聪明的领导人,就在于能够了解团队中的人各自的长短,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把自己的部下组织成一支样样皆精的队伍。那么,即使他并非技艺超群,而他的团队却是无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