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家的管理之道
1.4.3 3.给人才以用武之地

3.给人才以用武之地

为人臣者陈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

——《韩非子·二柄》

领导者应该如何做出赏罚决定呢?韩非子认为,臣下陈述他的主张,君主就根据他的言论授予相应的职事,以职事责求功效。功效符合职事,职事符合言论,就赏;功效不符合职事,职事不符合言论,就罚。

韩非子也讲“任贤”“尽能",还专门有一篇《用人》,只是与上面所有的用人观都有所不同的是,他讲的恰恰是不要用那种一个顶俩的“能人”,不要越职超凡的“能人”,而应“循天顺人而明赏罚”,使“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余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

在这里,韩非子讲的是每一位大臣各司其职,各任其事,各在自己的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扬权》篇中的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就是,“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而不可使他们身兼二职,或越俎代庖,以至功大功小,争讼纷呈。为了强调这各司其职,甚至你是做了好事,如果不在职权范围,也要受罚。

治国的大臣,为国家建立了功劳才可以就位,在工作中表现出才干才可以做官,努力按照规矩办事才能任职。要使所有的大臣都能得到适合其才能的职务,都能胜任其工作,都能不太费劲地完成其任务。要使得所任的官职与担任官职者的才干恰好符合,使他必须全力以赴完成任务,除此之外没有力量可保留。

同时,他除了完成自己的职守以外,也不必对君主兼负本职以外的责任。所以,对这些担任官职的人来说,内心不会有什么怨恨和不满。对于国家来说,也不至于把官职交给那些只会纸上谈兵的废物。

英明的君主对下属明确岗位职责,所以官员们相互之间没有什么好扯皮的;让担任专门官职的人不兼任其他乱七八糟的职务,所以他们各自的专业水平和技能会不断提高;让下属在不同岗位上建立不同性质的功劳,所以他们相互之间也没么好争的。不扯皮,不争吵,专业水平又明显提高,能力强的人与能力弱的人之间也就没什么好攀比计较的了,好像冰与炭不可混为一谈。这样,天下人相互之间就不会互相伤害,天下也就大治啦!

《吕氏春秋》中曾表达过这样一段意思:

“水没有固定的形状,然而有了它万物才能生成,大人物不是事必躬亲,而是使所有的人各尽其能,发挥作用。这就叫没有教导的教导,没有说出来的旨意。”

所以说,做部属的以自己能干为有才能;而做领导的,善于让别人尽可能地发挥出自己的才干,才算是有才能。

有一次,韩昭侯因饮酒过量,不知不觉便醉卧在床上,酣睡半晌都不曾清醒。他身边的小吏典冠,也就是职掌君王冠带的侍卫担心君王着凉,便找掌管衣物的典衣要了一件衣服,盖在韩昭侯身上。

几个时辰过去了,韩昭侯睡醒了,他感到睡得很舒服,不知是谁还给他盖了一件衣服,很暖和。他打算表扬一下给他盖衣服的人。于是问身边的侍从说:“是谁替我盖的衣服?”

侍从回答说:“是典冠。”

韩昭侯一听,脸立即沉了下来,他把典冠找来,问道:“是你给我盖的衣服吗?”

典冠说:“是的。”

韩昭侯又问:“衣服是从哪儿拿来的?”

典冠回答说:“从典衣那儿取来的。”

韩昭侯又派人把典衣找来,问道:“衣服是你给他的吗?”

典衣回答说:“是的。”

韩昭侯严厉地批评典衣和典冠道:“你们两人今天都犯了错,知道吗?”

典冠、典衣两个人面面相觑,还没完全明白是怎么回事。韩昭侯指着他们说:“典冠你不是负责衣服的侍从,你为何擅自离开岗位来干自己职权范围以外的事呢?而典衣你作为掌管衣物的官员,怎么能随便利用职权将衣服给别人呢?你这种行为是明显的失职。今天,你们一个越权,一个失职,如果大家都像你们这样随心所欲,各行其是,整个朝廷不是乱套了吗?因此,必须处罚你们,让你们接受教训,也好让大家都引以为戒。”

于是,韩昭侯把典冠、典衣一起降了职。

韩昭侯的做法在今天看来也许有些过分,但他严明职责、严格执行、不以情左右原则的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韩非子提出了君主驾驭臣下的“三段论”:言论、职事、功效。合乎这三个方面则赏,言过其实、超越职权、没有功效则罚,应严格实施,毫不懈怠。这个考核下属的原则对今天的领导者来说仍然是适用的。这种简单、注重实效的办法在现代管理中确实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值得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