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家的管理之道
1.3.9 9.不给阴谋者以机会

9.不给阴谋者以机会

凡奸臣皆欲顺人主之心以取亲幸之势者也。是以主有所善,臣从而誉之,主有所憎,臣因而毁之。

——《韩非子·奸劫弑臣》

帝王要掩藏起自己的行迹,不暴露自己的观点,使得臣下无从探测;要运用智慧于无形之中,摒弃显山露水的才能,使得臣下无从揣度。

韩非子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杜绝臣子的凯觑,破除臣子的贪心。”

在韩非子看来,帝王将喜怒表现在外,臣子就会巧言逢迎;帝王将好恶表现在外,臣子就会粉饰伪装。因为,在权力的风口浪尖打滚的人都不会是白给的,窥视上司权力的人自然清楚他的野心会给他带来极大的危险,善于伪装就成了他们的必备素质。对付这种人只有依靠“心藏不露”,正如韩非子所说,“帝王隐藏起自己的感情,大臣才会现出本性”。

凡是小人奸佞们都会想借由顺从领导者的心意,来取得信任与宠爱,所以领导者喜欢的,他们就会吹捧;领导者讨厌的,他们就会毁谤。

燕王哙当政的时候,子之担任国相,但子之却是一个独断专权、欺君害国的人,他甚至为了达到个人的政治目的,而借用外国的力量。

一次,齐国派苏代出使燕国,燕王哙向苏代打听齐王的情况。

苏代说:“当今齐王看来是没希望了,成不了大气候了。”

燕王哙问:“为什么?”

苏代说:“他比当年齐桓公差远了。齐桓公是怎么建立霸业的?他把内务都交给鲍叔牙,把外事都交给管仲,而他自己整天披头散发只顾享乐,在宫廷市场上闲逛。可是当今的齐王却对大臣不信任,不肯把大权交给他们。所以我看是没什么希望了。”

燕王听了苏代的话,觉得应当借鉴齐桓公的经验,于是进一步把大权下放给子之。子之心中大喜,知道这是苏代暗中在帮忙,就派人送给苏代很多金子,并且答应了苏代这次出使燕国所提出的一切要求。

又过了不久,燕王想效仿尧、舜禅让,把国家让给子之。他就此事向隐士潘寿咨询。

潘寿说:“我怕将来子之的下场也和当年的益一样啊。当年大禹把天下交给了益管理,又任命了自己儿子启手下的人担任各级官吏。到老了以后,又觉得启担当不了天下大任,最后还是把天下传给了益。但是,当时权势己经都在启一边。所以大禹死后,启就伙同自己的党羽攻击益,把天下夺到自己手中。由此看来,禹名义上是把天下传给了益,而实际上却是让启夺取了天下。这就是禹不如尧、舜高明的地方了。如今大王想把天下传给子之,可是现在各级官吏都是太子的人。这不也是名义上传给子之,实际上要让太子将来自己夺取国家吗?”

燕王哙听了潘寿的话,就把官吏们的大印都收了上来,三百石以上级别的官印都交给子之重新任命,子之的权势就越来越大。

假设,这些善于逢迎巴结之士,能够安分守己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责,那其实从管理的角度而言,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这是不可能的,善于逢迎巴结就是心中有歹念的人,他们如何能安分守己呢?

所以,做领导者要留意的就是,尽量不在工作场合上表现出喜好与厌恶。若是表现公正客观,就算善于逢迎之人也会不敢贸然行动的。

英明的君主固然要借鉴别国的经验,但如果没有把外面的情况真正搞清楚,只听外面来的人胡说八道,就盲目照搬,那也是要出问题的。

身为一个领导者,最好是不要在工作场合中,太显露出自身的喜好与厌恶,因为在工作的场合中表露出喜恶时,一定会被下属所察觉。有些想巴结领导的下属们,就一定会投其所好,可能陪着打球,也可能利用节日送礼等等,而通常若是遇上了喜欢的东西是难以拒绝的。久而久之,领导者的喜好或厌恶,就会被这些有心人士所摸清,他们就能更顺着领导者的心去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