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家的管理之道
1.3.8 8.细微之处识人心

8.细微之处识人心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步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韩非子·喻老》

中国有句成语叫作“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意在提醒人们要防微杜渐,要把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如果查一查出处,你会发现,这句成语实出自《韩非子》的《喻老》篇,原话是:“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与之对仗的一句是:“百步之室,以突隙之烟焚”。这句话译成现代文即谓:千丈堤坝往往毁于小小的蝼蚁洞穴。百尺高楼往往毁于烟囱缝隙冒出的一点点火星。

在同一篇中,韩非还讲了一个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扁鹊是战国时擅长各科的名医,据说行医时“随俗为变”,可惜本事太大了就遭人嫉妒,最终死在秦太医令所派刺客的手中。《汉书·艺文志》有《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遗憾的是都没有传下来。别看他没能料到自己的命运,作为医生,对于疾病,他可是料事如神。他见到蔡桓公后没多久,就发现对方身上有病,尽管此时那病还只是一点点,就在皮肤下面,所谓“腠理之疾”,但若发展下去,就难说了。于是扁鹊提醒桓公抓紧治疗,“不治将恐深”。此时的桓公还一点感觉也没有。

怎么听得进扁鹊的话?他还以为这是当医生的在故意给自己揽活,然后揽功呢!十天后,扁鹊又来见桓公,发现疾病已经走到肌肤下了,又一次提醒桓公,“不治将恐深”。桓公不但不治,心里还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再见到桓公时,那疾病已经又走到了肠胃,可扁鹊劝说的结果依然如故。最后,当扁鹊发现疾病已经深入对方的骨髓时,他连劝都不劝,掉头就跑了。这回该轮到桓公纳闷了,反而派人去问个究竟。扁鹊的回答一旦带回给桓公,他肯定是要倒抽一口冷气的,因为这位医生说连他都已经不能治好桓公的病了。当初刚发现那病时,病还只是在皮下,拔拔火罐儿就成了;后来到了肌肤,换成针灸也能对付;再后来到了肠胃,多用些汤药还算有救,现在病已深入骨髓,那就只有阎王爷才能说了算了。果然,刚过了五天,蔡桓公就开始感到身上痛了,赶快派人去请扁鹊,扁鹊已经逃得无影无踪了。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扁鹊的话不幸而言中,蔡桓公不治而亡。要不,扁鹊怎么算是神医呢?

隐患,隐患,就是隐藏的祸患。当它还没有发作之寸,常常是不被人注意的,这就好比一个小小的蚂蚁穴,谁又能拿它当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就一开始那点小小的洞穴来说,也的确没有太大的关碍。问题是它会由小变大,可怕就可怕在这个“变”字上。终于有一天当大堤溃决之时,谁还会再说没有什么了不起?扁鹊诊病的故事,与这“蚁穴”的道理是一样的。扁鹊能够察微,蔡桓公却不能见微,如果他一开始就感到了病痛,怎么会不让名医给他诊治呢,有句话说出来不太好听,这就是“不见棺材不落泪”,许多人倒霉就倒霉在这一点上。而另外一些人的忧心忡忡,则忧在一开始就见到“棺材”上。

殷商王朝的大臣、纣王的诸父箕子就曾为纣王使用起象牙筷子而感到恐惧,这就是“纣为象箸而箕子怖”。说起来,对于一位国君来说,一副象牙筷子又算得了什么?但箕子想到的可不只是这副筷子。既然是象牙筷子,总不能用泥巴烧制的杯盘来相配吧,那该是多么不协调,于是就得换成“犀玉之杯”;用象牙筷犀玉杯进餐,粗茶淡饭是不像回事的,非得是山珍海味不可;吃山珍海味,显然不会是穿着粗布衣住在茅屋下,这就又需要“锦衣九重,广室高台”。如此推将下去,问题岂不就很严重了?所以箕子说,“吾畏其卒,故怖其始”。人们常说,下棋看三步,箕子看到的可不止三步,他简直就是从头看到尾了。既然那可怕的“尾”(卒)是由这“头”(始)引起的,他的“怖”当然从这“头”就开始了。箕子的“怖”并非杞人忧天,他的推论也不是耸人听闻,历史有时还真是按照逻辑来发展的,没出五年,纣王已经穷奢极欲到让人难以想像的地步。这就是许多史料都提到过的,他居然能在大厅挂起“肉林”,设置“炮烙”,还用美酒灌成池子,即所谓“酒池”,男男女女们就在这里面通宵达旦,狂饮狂欢。这种国君,不亡国那才怪呢!箕子早已看到了这一步,因为劝谏,他还被纣王关进了大牢,若不是装疯卖傻,恐怕也像比干一样被剖肝挖心了。

这应该也是一个“蚁穴”式的故事,只不过更强调“察微知著”“先见之明”这个方面。

防微杜渐,首先需要的就是眼光,扁鹊、箕子都属于极有眼光的。

没有眼光,身边有个有眼光的也可以,不过还得看是不是能听进这有眼光者的劝说。

当年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路过郑国,郑君目光短浅,看不出这公子就是日后的晋文公,又很势利眼,拒不以礼相待,这时他身边不是没有有眼光者,叔瞻就劝他,这流亡公子决非小可,要么厚待之,为将来留条后路,要么把他杀掉,以绝后患,就是不能得罪于他。可惜郑君不听。结果怎么样,还不是被这落魄公子日后搞得城破国削。

再往前,重耳的父亲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向虞君“假道灭虢”时,虞君身边也不是没有有眼光的人,大夫宫之奇就曾用唇亡齿寒的道理劝过他,可惜他也不听。结果更惨,他以自己的国破家亡给虢国当了陪葬。

问题的症结就在于,“蚁穴”与“千里之堤”的悬殊太大,“腠理之疾”与身亡的距离太远,“象箸”与“肉圃”“酒池”也很难一下子联系起来。所以,尽管这道理已经讲了几千年,因小失大的事、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事却一次次重演。比如,一个锒铛入狱的贪官,当他接受第一笔贿赂的时候,是不会看到最终的这一步的;一个糟糕的建筑师,他偷换了一根木料,也没想到会有倒楼的危险,本该有钢筋水泥的大堤,溃决后却发现里面只是一团烂木,难怪要骂这是“王八蛋工程”;一根没有捻灭的烟蒂,酿成一场火灾,损失又该是多么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