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家的管理之道
1.3.7 7.不听信一面之词

7.不听信一面之词

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

——《管子·君臣上》

诚如是,作为君主,如果只片面地听取个别人的意见,就会使自己愚蠢;只有广泛地听取众人的意见,才会使自己变得圣明。

对于一个偏听偏信的领导者而言,他是永远也得不到优秀的人才的,因为他会因一家之言而重用你,就一定会因另一家之言而猜忌、甚至迫害你。

事物总有其两面性,在得到好的一面的同时,也要预备着坏的一面随之而来。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洞悉事物的这种两面性,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知人的难度,古代圣贤都犯这方面的毛病。绛侯朴实不善言辞而为汉代的开国元勋。公孙弘上书论事,皇帝出十策难题,公孙弘一题不答而为宰相,终能有荣名;周昌进谏书给皇上,以口吃不能对诏,就叫臣口不能言,心知他的不可。

反过来说,有的人天生善于伪装,他们十分在意伪装的优劣,无不以骗得了天下为荣。因为此故,他们深研伪装之道,不惜灭绝人性,以饰其伪。人们上当受骗,源于对人考察不深;人们一厢情愿地过分善良,恶人便利用这一点谋取私利。

韩愈在任职吏部员外郎时,一次因公外出,路过陕西的阴县。下榻在此,忽有人口呼冤枉,坚持要见他。韩愈接见了那人,那人便自称是前任县令柳涧的朋友,他是为柳涧来申冤的。

韩愈问其故,那人便说:“柳涧为人公正无私,多有善举,为当地百姓所称道。只因他不肯贿赂顶头上司刺史大人,刺史大人才视他为奸小,百般为难,还向朝廷弹劾他。”

韩愈自是为柳涧可惜,问道:“柳涧现在何处?他为何不亲自来见本官呢?”

那人哭着说:“柳涧已被贬为房州司马,不在此地了。我是深为柳涧不平,故来见大人的。”

韩愈思忖片刻,对他说:“柳涧果有冤屈,本官自会为他主持公道。此事也不能听你一人之辞,容我调查此事,再作计议。”

韩愈第二天找到刺史,询问此事,刺史于是说:“柳涧为人善于伪装,当地百姓也被他欺骗了。他根本就不是个好官,贪赃枉法没有他不干的,为此前任刺史才弹劾他。”

韩愈顿感此事复杂起来,他眉头一皱,遂道:“前任刺史既弹劾柳涧,可有什么真凭实据吗?”

刺史摇头说:“此中细节,下官不知,前任刺史弹劾他后,不待朝廷处置,他自己却被免官了。在他离任之时,柳涧煽动百姓在路上拦截他,逼他偿还已经交纳的供给军用的物品和服劳役的工钱,这明显又是柳涧借此报复他了。下官深恶此人,这才将他贬往房州。”

韩愈暗中调查,但听华阴百姓都说柳涧的好处,有人更赞他说:“柳大人为官清廉,办事公正,是天下最好的官了,说他贪污,我死也不会相信。柳大人到我们农家巡察,他不仅和我们吃一样的饭,还亲自下田干农活,整整忙活了一天,他也不叫一声累。请问,这样的人还会是贪官吗?”

又有人附和道:“柳县令对我们百姓从不欺压,对官绅子弟也不放纵。城里张员外的公子仗势欺人,柳县令就把他关在大牢里,谁讲情都没有用,柳县令真是如今难得的好官。”

韩愈听百姓这样说,对柳涧也充满了同情和敬意。他认定这是两个刺史相互串通处治柳涧,就上书朝廷要求惩治刺史,为柳涧复官,他十分愤怒地说:“君子得不到奖励,小人得不到惩罚,这是人所不平的,也是世乱的祸根。如今百姓公议柳涧是难得的清官,却被两任刺史诬陷为贪官,是非颠倒如此,真是天下的奇冤了,如不及时纠正,天理何在呢?”

后来朝廷派御史前来复查,令韩愈万想不到的是,柳涧贪赃枉法的证据被一一查实,柳涧的伪装也不攻自破了,韩愈因此被朝廷斥责,贬官为国子博士。

韩愈大感沮丧,几日茶饭不思,他喃喃说:“柳涧的伪装纵是精妙,也终有暴露这一天啊。可叹我不作深查,轻举妄动,这个教训当时刻铭记,作为衡量人的准则。”

识人难,尧舜都犯这个毛病。怎么可以一问一答就说尽知这个人呢!伪装也是一门学问,并不是人人都能精通的。君子讲求信,是自己先讲信,后达到他人也讲信;而小人则是以欺诈方式获得别人之信用。

学会利用众人的尤其是能人的智慧来实现宏大的愿望,领导者的重要谋略。

兼听则明,个人的智慧总是有限的,多听他人的意见有百利而无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