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家的管理之道
1.3.1 1.知人先要自知

1.知人先要自知

古之人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画;智短于自知,故以道正己。故镜无见疵之罪,道无明过之怨。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

——《韩非子·说林下观行》

韩非子认为,人的眼睛再好,也看不见自己的面貌,所以要用镜子来观照;人的头脑再聪明,也很难有自知之明,所以要用道来修养自己的品行。镜子照出了自己脸上丑陋的疤痕,那不能怪罪镜子;对照道发现了自己的缺点错误,那也不能埋怨道。没有镜子的帮助就没法给自己进行美容,没有道的帮助也很难发现自己的糊涂。

这正如老子所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解别人长短善恶的,可谓聪明;能认识自己良知本性的,可谓精明。

识人固然重要,对领导者来说,自知也许更为重要。认识自己的品性、能力,衡量自己所能承担的职务大小,正确地评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无疑是极高明的智慧,所以我们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

一般人总是比较容易了解他人的长短善恶,而不易确知自我。换言之,达到“明”要比达到“智”更为困难,“明”是比“智”更为高远的境界。

春秋时代齐国的鲍叔牙可以称为一个既有知人之智,又有自知之明的贤达之人。

鲍叔牙和管仲是好朋友,他们分别做了齐国公子小白和公子纠的老师。由于齐国发生内乱,公子纠在管仲的辅佐下逃到鲁国,公子小白在鲍叔牙辅佐下逃到营国。

后来,国君齐襄公被杀,齐国没了国君,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急着赶回齐国继承君位。

为了帮助自己辅佐的公子纠登上君位,管仲带人埋伏在道路上,见小白乘车过来,拈弓搭箭即射。见小白应声倒下,才放心地回去告知公子纠说:小白已死。于是不慌不忙地送公子纠回国。

谁知进入齐国后不久,很快遇上了公子小白率领的军队。原来管仲射中的不过是公子小白的衣带,公子小白应声倒下,只是机智的伪装罢了。在骗过管仲后,公子小白飞驰而行,日夜兼程赶到齐国国都临淄,当上了国君,即齐桓公。

齐桓公的军队打败了公子纠的鲁国部队,杀死了公子纠,逮捕了管仲。齐桓公看到管仲后,十分生气,马上就要将他处死,这时,鲍叔牙急忙劝谏道:“大王眼光要看远一些呀!您如果要治理好齐国,有我和高氏、国氏相助即可成功;您如果要称霸诸侯,就非用管仲不可。管仲在哪国主事,哪国就可以成就大业。您千万不能杀死他!”

按一般人看来,鲍叔牙将高官厚禄让给别人,是愚而傻的行为,但他最关心的是齐国的强盛和霸业,也最清楚这具有雄才大略的管仲,所以竭力向齐桓公推荐。

“他究竟有什么本领比您强?”齐桓公问道。

“我有五点不如管仲:宽惠爱民不如他;治国而不失权柄不如他;忠信可赢得百姓不如他;制礼仪而推行四方不如他;担任主帅可使士卒勇气倍增不如他。国君您如能重用他,一定能使齐国成就大业。”

“可是他差点用箭射死我!”

“那是他为了主人利益才做的事。如果您能饶恕他并任用他,他同样也会把您当作主人而竭忠效力的。”

于是,齐桓公任命管仲为卿,官在鲍叔牙之上。管仲果然不负朋友的期望,全心全意治理国家,帮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

鲍叔牙一心为齐,举贤荐才,自己甘居下位,品德可钦可敬,可谓贤;能发挥管仲之能,致使管仲感激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可谓智;能认识到自己的局限,谦恭为怀,可谓明。这三点,对于现代的领导者来说,同样是十分重要的。

西门豹性情急躁,遇事容易发火,于是就佩带柔性的牛皮饰物,时时提醒自己要像牛皮一样能伸能缩,遇事从容沉着,不要太性急;董安于性格优柔,天大的事他也不急,于是就在身上佩带弓弦,时时督促自己要像上弦发箭一样果断敏捷,不要太拖沓。

一个人如果能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和过分之处,善于取长补短,自我调整,那就可以算是有自知之明的聪明人了。那些既不知人、又不自知;既不智、又不明的平庸领导者,在鲍叔牙的人格和品德面前,应该认真反躬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