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家的管理之道
1.2.3 3.赏功罚过,领导者的利器

3.赏功罚过,领导者的利器

夫赏无功则民偷幸而望于上,不诛过则民不惩而易为非。

——《韩非子·难二》

正如韩非子所说,领导者如果去奖赏无功者,人们就会希望从上面侥幸获赏;如果不惩罚有罪之徒,人们就会由于不受惩罚而轻易做坏事。

从前,韩昭侯很善于察奸。

有一次,他用餐的时候发现菜里面藏了一块生肝。他没有把大厨师找来问罪,而是把厨师的副手找来,很突兀地厉声喝问道:“你为什么把这块生肝放在寡人的菜里?”

厨师的副手以为韩昭侯已经知道了一切,吓得浑身发抖,叩头谢罪说:“小人该死,小人想陷害大厨师,想叫您撤他的职,好让我来接替他。”

还有一次,韩昭侯洗澡的时候发现澡盆里被人放上了一些石子。韩昭侯不动声色,私下问左右的人:“现在这位负责我洗澡的人如果免职了,有没有接任的人?”

左右的人说:“已经确定过一个接班人。”

韩昭侯说:“好!你去把这个人叫来!”

那人来了之后,韩昭侯便大声呵斥道:“你好大的胆子啊!为什么要在我的澡盆里放石子?”

那人面如土色,如实招供说:“我该死,我是等不及了,想让您把现任管洗澡的人免职,让我抢班上岗,早点得到这份工作,才干出这等缺德事啊!”

这种“察奸”的方法和侦破案件的手段有些相似,即寻找造成这种结果后的受益者。有了这种思维习惯,才不会轻易受蒙骗。

西汉时的尹翁归为人耿直,坦率,不畏权势,办案精明,执法严正。在任东海太守期间,严明法度,踏踏实实地做了许多有益的事,尹翁归严惩罪犯,总是在秋冬之季乘各地官员集中时或巡视各县时进行,以起到惩一儆百的作用。那些长期危害百姓鱼肉乡民的贪官污吏,豪强恶霸纷纷收敛恶行,不敢胡作非为。对于顽固不化的地头蛇,他决不心慈手软,严惩首恶,一时间,郡县震动,东海郡由此得治,百姓称颂。尹翁归后调任长安右扶风,政绩卓著,死于任上。

有人做过实验,在一个猴群里杀掉一只猴子,其他猴子便规规矩矩,不敢胡来了,这就是“惩一儆百”的来历,执法也是一样,除了要靠人们自觉遵守法律外,惩一儆百这种震慑作用是不可少的,尹翁归严惩那些为非作歹、鱼肉乡民的奸吏、恶霸就说明了这一点。

但是“惩一儆百”这种做法始终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不能老盯住那个“一”,而忽视了“百”。这里面有个概率的问题,即每次惩处的对象对于每一个“一”来说,只有100%。中间的胆大妄为者,还是会以身试法,以求一逞。因为他认为惩处的对象轮到自己的概率很小。因此,要全面治理,光靠“惩一儆百”是不够的,还要把它和对另外九十九个监督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公平,否则,就会有漏网之鱼。

有一次,齐桓公喝酒喝昏了头,居然连标志自己身份地位的冠冕都找不到了。

他自己也感到很羞耻,觉着没面子见人,于是一连三天不肯上朝。

国相管仲听说了这件事后,进了王宫对他说:“的确,这是件丢人的事情,可以算是国耻。但是,您可以通过搞好政治,让人民满意来洗刷这种耻辱啊!”

齐桓公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于是就打开粮仓,慷慨地救济那些贫穷的人;又打开监狱,把那些只是犯了轻罪的人统统放出去。过了三天,老百姓果然很满意,编了歌谣唱道:“哎呀呀,真好啊!国君怎不再将帽子丢!”

以惠遮耻,的确是个办法。但韩非子认为:管仲帮齐桓公在小人面前洗刷了耻辱,却让齐桓公在君子面前留下了耻辱。假如齐桓公开仓济贫、开监放囚是不符合原则的,那他做这些事本就不足以洗刷耻辱;假如是符合原则的,那他以前为什么不这样做?一定要等丢了帽子才这样做?这不明摆着不是出于原则,而是为了帽子的事情?他这样做虽然在小人面前洗刷了丢失帽子的耻辱,但在君子面前却留下了丢失原则的耻辱!

开仓济贫,这是让无功之人受赏;开监放囚,这是让有罪的人逃脱。

赏功罚过,是领导者的秘器,不可假诸人手,更不可无功而赏,无过受罚,这是做领导的大忌。如果无功可以受赏,以后下属就会偷懒不肯努力,侥幸等待天上掉馅饼;有过可以逃脱,下属就容易无所顾忌,胡作非为。这都是造成混乱的由头,怎么能够惩恶扬善,以服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