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可不知的意大利史
1.3.4 第四节 分裂!法兰克帝国

第四节 分裂!法兰克帝国


公元9世纪初的意大利,四分五裂。在这面积不过相当于中国一个省的地盘上,版图相当复杂,简直赶得上中国的战国七雄。北方是隶属于法兰克帝国的“意大利王国”,由查理曼大帝的儿子丕平和孙子贝尔纳多先后担任国王。南方是徐娘半老、风韵犹存的拜占庭帝国管辖区,中部则是依附于法兰克的教皇国。除此之外,中部、南部还有斯波莱特大公国、贝内文托大公国等伦巴第贵族的辖区,虽然名义上屈从于法兰克帝国,实际上却保持独立,在法兰克和拜占庭之间骑墙。东北部的威尼斯和南部的那不勒斯等地区同样在实质上独立,而更多倾向拜占庭一边。

外来势力与本地势力、封建贵族和教会势力交错在一起,相互牵制,这就使得意大利的分裂持续下去,谁也没有力量来统一。公元810年,法兰克帝国和拜占庭帝国曾经为了争夺威尼斯而大战一场。打了两三年,两个庞然大物谁也没法战胜谁,只得签订合约,约定威尼斯名义上归属拜占庭,而拜占庭则承认查理曼的皇帝身份。两大帝国正式瓜分意大利。

意大利的封建化

法兰克人入主意大利以后,在意大利分封了大批领主。这些领主不但占有土地,而且在自己土地上拥有司法权,他的领土还能豁免对政府的一般公共义务(如租税)。这就造成了许多自由民投奔封建领主,寻求保护和减免义务。最终,意大利成为封建主的天下。

公元9世纪,整个欧洲都在动荡不安,受外力把控的意大利更是如此。封建主为了争夺地位,混战不休。公元814年,查理曼大帝去世,由其子“虔诚者”路易继位。“虔诚者”路易准备将意大利从侄儿贝尔纳多手中夺过来,分给自己的儿子。这让贝尔纳多非常不满,起兵反抗叔父,结果兵败被处死。干掉不听话的侄儿之后,路易把意大利及帝国中部土地分封给自己的长子——皇位继承人罗退尔(795—855)。而路易的另外两个儿子丕平和路德维希,则分别获得了帝国西部(大致相当于今天法国)和帝国东部(大致相当于今天德国)的领土。


法兰克帝国的分裂


这样,意大利北部理论上成了法兰克帝国的皇帝直辖地区。罗退尔用强力手段统治意大利,要求意大利的贵族、老百姓包括教皇在内,都要宣誓效忠法兰克的皇帝。但罗退尔也没什么好下场,公元840年,他继承皇位之后,遭到了自己两个兄弟丕平和路德维希的东西夹攻,被打得灰头土脸,领土不断被侵蚀。最后,罗退尔除了意大利北部外,只剩下一块狭长的从阿尔卑斯山到北海的领土。强盛一时的法兰克帝国分裂了,它形成了现代欧洲三个大国的雏形:西法兰克即法兰西,东法兰克即德意志,中法兰克即意大利。这时候距离查理曼大帝去世,也不过区区二十多年而已。罗退尔被兄弟打得吐血,公元855年就去世了。其子路易二世继位为皇帝。这位皇帝看看自己统治的领土,实在不多,主要就是意大利北方这一块。他打算励精图治一番,争取先统一意大利半岛,然后再将意大利为

根据地,逐渐恢复祖先的荣光。可是现在意大利的情况,比查理曼大帝那会儿更乱了。各地的封建领主纷纷强化自己势力,原本的几大块政治实体——意大利王国、斯波莱特大公国、贝内文托大公国、教皇国、拜占庭辖区,每一块下面又分出了许多小的伯爵、地方总督和城市。这些地方割据力量都不太服从自己的老大。为了各自的利益和权力,他们有时候联合起来反抗,有时候又自相残杀。整个意大利半岛闹哄哄乱成了一锅粥。教皇也不甘寂寞。他们一方面要面对自己教皇国内封建领主的夺权,另一方面,要再三强调教会代表的“上帝”的力量,要求包括路易在内的世俗君主尊重神权,接受教皇的裁判。

雪上加霜的是,又一股外来力量也掺和进了意大利半岛的争夺。这就是阿拉伯人(欧洲人又称之为萨拉森人)。自从穆罕默德在公元7世纪初创建伊斯兰教,阿拉伯帝国便开始大举扩张。公元9世纪初,阿拉伯大军攻上西西里岛。当时意大利内部争战的一些城市政权,不但不担心阿拉伯人入侵意大利本土,反而争着去雇用阿拉伯军队参加内战,攻打自己的同胞兄弟。这样,阿拉伯人趁机在意大利靴子后跟上的普利亚、塔兰托等地站稳了脚跟。

有了桥头堡,阿拉伯人可就不会跟这些意大利傻帽儿客气了,便立刻开始动手抢夺更多的意大利地盘。他们舞刀弄枪,一路冲杀。惯于内斗的意大利人抵挡不住这些彪悍的阿拉伯人,城市一个接一个地沦陷,惨遭蹂躏。这时候,意大利地方政权才发现自己做了引狼入室的傻事,他们只好和教皇联合起来,保卫家园,抵抗阿拉伯人。

北方的皇帝路易二世决定利用击退外敌的机会,树立自己的威势。他率领大军南下进攻阿拉伯人。法兰克军队是全欧洲的精兵,在路易二世指挥下,多次打了胜仗,逼得阿拉伯人一步一步后退。路易二世的威望如日中天,趁机插手地方事务。他肢解了贝内文托大公国,将其分为三个领土较小的伦巴第大公国,又收服了意大利南部的一些领土。

但路易二世的这种行为,必然引起意大利其他势力的警惕。阿拉伯人最猖狂的时候,他们可以暂时和路易二世联合;一旦阿拉伯人的威胁稍微减少,他们就立马开始扯路易的后腿。比如拜占庭帝国政府就把路易当作比阿拉伯人更大的隐患。尽管现在拜占庭帝国已经日薄西山,法兰克帝国也只剩半个意大利的领土,但在拜占庭人看来,一山难容二虎,两个皇帝岂能并存!路易二世多次试图和拜占庭联合攻打阿拉伯人,拜占庭都不同意,而伦巴第贵族们也时不时造反,有一次还把路易二世俘虏了,迫使他发誓不报复,这才释放他。这些伦巴第大公国还与拜占庭勾结起来,共同对路易作战。路易辛辛苦苦打了几十年仗,意大利的版图还是七零八落的。

公元875年,一心想统一意大利的路易二世病故,而且没有留下儿子。意大利人失去了他们最具雄才伟略的一位国王。留下一帮各怀鬼胎的地方封建领主,狗咬狗乱成一团麻。路易二世的死不但让意大利失去了国王,也让法兰克帝国失去了皇帝。因此北方的西法兰克(法兰西)和东法兰克(德意志)君王们都蠢蠢欲动。罗马教皇约翰八世(872—882在位)试图利用这个机会,重新找法国君主做靠山,可是他的如意算盘,又遭到了本土封建主的反对,最后自己也死于非命。南方的阿拉伯人失去了路易二世这个强敌,再度开始大举北进。拜占庭帝国趁着法兰克帝国衰退的时机,也反抢了一些地盘,但整体来说,其成就有限。

在这块靴子形的半岛上,法兰克人、阿拉伯人、拜占庭人、伦巴第人和意大利本地人相互混战,谁也压不倒谁,简直让人感觉又回到了罗马人统一半岛之前的时代。甚至就连罗马城内的市民,都分成了亲教皇派、亲拜占庭派、亲法派、亲德派等。

由于缺乏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地方封建领主的势力进一步强大起来。他们有时候联合起来,反对自己的国王,为此更不惜从德国或者法国再请一位新君主来。教皇也在其中推波助澜,如果发现意大利国王很强势,他就会勾结封建诸侯,另换新君,免得强势的世俗国王会威胁到教会的统治。但教皇自己有时候也面临割据一方的大主教捣乱。他们就像一锅螃蟹,相互牵扯着,谁也压不倒谁。

自从路易二世死后,意大利乱作一团,德国、法国的君主都想进来,一抢意大利国王的宝座(当然这个意大利国王也只能管辖意大利的一部分土地,拜占庭帝国、阿拉伯人都不“鸟”他),二抢皇帝的宝座(如果被加冕为皇帝,就算继承了罗马帝国的地位)。意大利本地的一些诸侯也不甘寂寞地来凑热闹,加上教皇推波助澜,几十年间意大利的分裂闹得越来越厉害了。

正当大家欢乐地搞窝里斗的时候,北边一声霹雳,奥托一世(912—973)当上了德意志国王。这位铁腕国王气吞山河,对内镇压了反对他的德意志诸侯,对外打败了当时凶悍一时的匈牙利人,威震欧洲。面对意大利肥沃的土地,以及“罗马帝国皇帝”的尊荣称号,奥托一世垂涎三尺。恰好意大利内部各派斗争,奥托一世趁机带兵杀奔意大利。从公元951年开始的数年间,奥托一世得寸进尺,把意大利北方的部分领土吞并入德国,自己又娶了意大利一位前任国王的遗孀,当上了意大利国王。意大利本土的诸侯内部矛盾重重,教皇约翰十二世(955—964在位)为了自己的权力,更是拼命勾结奥托一世,借助他的力量来打击和自己敌对的诸侯。就这样,奥托一世在意大利势如破竹。公元962年,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为皇帝,史称为“奥托大帝”。


神圣罗马帝国

从公元962年开始,“罗马皇帝”这个称号成为德国国王的禁脔,德意志也被人称为“神圣罗马帝国”,即俗称的“德意志第一帝国”。这一帝国持续了八百多年,才被拿破仑给毁掉。德意志前期的各位君主纷纷热衷于进军罗马,接受教皇加冕为皇帝。但在后期的大部分时间里,德意志并没有能控制罗马,“皇帝”只由德意志的几大诸侯选举产生,再也无须教皇加冕。这个称号,纯粹成为德意志老大自己给自己戴的帽子,即所谓“既不神圣,也不罗马,也不帝国”。

教皇约翰十二世这么巴结德皇奥托一世,也不是白巴结的。约翰十二世想提升教会的地位,奥托一世则想确立皇帝的威风,两者的共同对手,是那些世俗的封建大诸侯。两家一拍即合,开始联手出击。奥托一世拿出百战百胜的精锐德军,约翰十二世则拿出上帝和基督的神圣名义,打击不听话的诸侯。奥托一世还扶持天主教的大主教们,给予他们在当地生杀予夺的权力,作为抗衡世俗封建诸侯的力量。

德国皇帝和罗马教皇的合作颇见成效,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平等。奥托一世才是主子,教皇只是跟班。奥托一世还强调,罗马教皇必须效忠于德国皇帝。约翰十二世发现这事儿不太对劲啊,好像我有点吃亏,不成,分赃不匀,得重新合计下。结果奥托一世干脆得很,直接把他老人家给废黜了,另外立了一个听话的新教皇。奥托一世威风八面,几次在意大利用兵,把那些胆敢反抗他的诸侯打得满地找牙,有的抓住关起来,有的流放。奥托一世又和拜占庭帝国打了好几仗,争夺意大利南部。末了,两个帝国谁也不能压倒谁,于是再次签约瓜分意大利。

从奥托一世时起,德国和意大利这对欢喜冤家,便揭开了千年情仇的序幕(如果不算更早时候日耳曼人和罗马帝国的恩怨)。奥托大帝之后的德意志国王,纷纷效仿这位前辈,把意大利当作角斗场,一次次地出兵南下,教训不服从的当地诸侯,扶持自己的势力,更重要的是将自己加冕为“罗马皇帝”。但意大利本土势力也很顽强,每次德国大军南下时,意大利诸侯经过一番抵抗,纷纷投降;而等德国大军一走,他们又纷纷起事,或者勾结拜占庭人,给德王捅刀子。此外,除了前面说的阿拉伯人外,另一支日耳曼人——诺曼军队也掺和到意大利的斗争中来。他们最初作为雇佣兵参加意大利各派斗争中,后来依仗强大的兵力,在教皇支持下开始在意大利南部发展自己的势力,攻城略地,逐渐建立起诺曼人的根据地。

这样一来,小小的意大利半岛上,已经是七雄并列。包括两个帝国——德意志帝国和拜占庭帝国;两个“入侵者”——阿拉伯人和诺曼人;还有本地的封建诸侯(主要是伦巴第大贵族)、教会势力和自治城市。其中每一股势力里面又内斗不休,比如教皇和各大主教之间、封建诸侯之间,都是明争暗斗。大体上说,在意大利北部主要是德意志皇帝、北方的封建诸侯和以教皇为首的教会三家在明争暗斗,在南部是拜占庭帝国、阿拉伯人、诺曼人和南方的诸侯邦国四家在瓜分豆剖。威尼斯等自治城市则竭力在其中保持自己的地位。但德意志皇帝也会南下,而阿拉伯人和诺曼人也会北上。意大利人的血统也包含了“罗马人”(指罗马帝国时期意大利的原住民)、希腊人、伦巴第人、罗曼人、萨拉森人(穆斯林)等多个种族。

在这种内外缠斗中,天主教会势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奥托大帝为了对抗封建诸侯而扶持教会势力,就让主教们在城市里获得了大量的政府权力,在乡下占领大片免税的教会土地。在很多地方,主教逐渐取代了原先封建贵族领主的地位;再后来,教会腰杆更硬了,竟然开始和他们原先的靠山德国皇帝对抗。奥托大帝的后续者们发现,原本被他们扶持起来当作工具的教皇,现在开始不听话了。他们只能一次次用武力征服罗马,扶持自己的亲信当教皇,但即使这样,意大利的教会依然会时不时起来造个反、闹个事,或者勾结本地贵族和南方的拜占庭帝国找德意志的麻烦,这让德意志皇帝们相当头疼,他们的兵力经常被大量牵制在意大利,为这事儿有时候甚至影响到他们在德意志本土的统治。

被做成人彘的教皇

公元996年,德皇奥托三世任命其堂弟为教皇,即格列高利五世。但罗马贵族发动起义,选举一位希腊人当教皇,称约翰十六世,并得到拜占庭的支持。奥托三世大怒,率领大军杀奔罗马,在公元998年占领罗马,把造反的意大利贵族斩首,并将约翰十六世砍掉手脚,挖掉眼睛,割掉鼻子、耳朵、舌头,让其骑在毛驴上在罗马城游街。据说可怜的约翰十六世此后活到公元1013年才去世。但奥托三世也没什么好下场,公元1001年罗马再度爆发起义,次年奥托三世带兵围攻罗马时去世,比人彘教皇早死十一年。奥托三世死后,意大利反德皇的战争依然此起彼伏。

德皇和教皇之间的这种斗争,到公元11世纪后期,德国国王亨利四世(1050—1106)的时候发展到极致。亨利四世年幼继位,曾经饱受德国诸侯贵族的欺负。亲政后他想要加强王权,又遭到贵族和教廷两方面的压迫。当时的教皇格里高利七世(1020—1085,1073—1085在位)则一心想提高教廷地位,对抗德皇。现在看亨利四世与德国诸侯掐得紧,这当然是一个大好的机会。格里高利七世趁机加紧争权夺利,支持德国诸侯给皇帝捣乱,教皇和德皇的矛盾很快上升为德国的主要矛盾。

到公元1075年,格里高利七世任命了一位米兰大主教,亨利四世坚决反对。一个主教的任命,背后是“到底谁说了算”的原则问题,俩皇上就这么掐了起来。格里高利七世警告亨利四世说,你小子再敢和教廷捣乱,我就把你逐出教会!亨利四世也不含糊,他在公元1076年抢先宣布废黜格里高利七世,还写了一封信,歇斯底里地把教皇骂得狗血淋头:

“你呀,我们所有的主教以及我们大家都宣判你有罪,滚下来!离开你不配占有的使徒座位!应该让另外一个无须借助神圣教规的外衣来掩盖恶行而以真正圣彼得的教谕教导人的人来登上圣彼得的宝座。朕亨利,蒙上帝恩宠的国王,以及我们主教们都对你说:‘滚下来,滚下来!’”

格里高利七世针锋相对,在2月22日宣布对亨利四世处以“破门律”,就是开除教籍,废黜王位。按照教廷自己的解释,如果受到这个惩罚的人不在一年内得到教皇的宽恕,他的臣民都要对他解除效忠。德国诸侯早就看亨利四世不顺眼,他们立刻积极响应,表态支持教皇的“破门律”,并准备选举新国王。相反,意大利的诸侯和城市则实在看教皇不顺眼,希望亨利四世赶快打进罗马,活捉教皇!

公元1077年1月,距离一年期限只剩下了一个月。这天,教皇正在奥格斯堡用餐,忽然得到消息,亨利四世来了!教皇大人吓得一激灵,这小子找我玩命来了?他赶紧一溜烟地跑到附近的卡诺莎城堡。谁知亨利不是来玩命的,是来请罪的。冰天雪地里,亨利四世光着脚,披着毛毯,在城堡外面站了三天,恳求教皇原谅他的一切罪过。

这回轮到教皇犯难了。饶恕亨利吧?显然亨利不会真的当小白兔。可要是拒绝宽恕呢,把亨利惹毛了,带兵冲进来玩命,那不是自找麻烦吗?犹豫再三之后,格里高利七世终于开门,给了亨利一个赦罪的吻,取消了“破门律”。这是自从一百多年前奥托大帝进军罗马以来,教皇第一次占到德王的上风。教权在世俗诸侯的支持下,放开手脚跟皇权搏了一把。

亨利四世的雪地裸奔本身是一种宜益之计,取得教皇“宽恕”之后,他立马挥师北上,杀得那帮背叛他的诸侯屁滚尿流,等到把不服气的诸侯全部镇压下去后,亨利四世再度挥师南下,并在公元1084年率领大军攻入罗马,废黜格里高利七世,另立教皇,并为自己加冕。

尽管这一次“双皇大战”以德国皇帝的胜利告终,但这是德国帝王第一次像个普通犯人一样请求教皇宽恕。当年奥托大帝苦心打造的“皇帝高于教皇,皇帝是神权代表”的形象,被亨利四世这一次裸奔给毁掉了,教皇开始能与德皇分庭抗礼。到公元1122年,德国皇帝和教皇签署沃尔姆斯宗教和约。他们规定,德意志的主教选举皇帝可以监督干预,意大利和勃艮第的则不得干预;主教的教职由教皇授予,领地和特权由皇帝授予。这是皇帝和教皇的又一次权力划分。这就使得罗马教廷摆脱了德意志皇帝,建立了超越世俗政权之上的神权帝国。


卡诺莎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