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典音乐一下就听懂!
1.7.5 理解与误解

理解与误解

吉松式的定义:

根据“演奏”传达给听众

卷入感动旋涡的演奏会

某管弦乐团在冬天一个乡下的音乐厅里演奏巴赫时的趣闻。音乐厅里冷飕飕的,听众是小猫两三只,团员们提不起劲地演奏着,正当演奏到整首曲子的高潮时,仔细一听从音乐厅里传来的不正是啜泣声吗!

而且这个啜泣声全场都听得到。想当然,听到这个啜泣声的团员们也感动了起来,开始卖力地演奏。就在这时,啜泣声更大,响彻整个音乐厅。接着又是一段卯足了劲的演出。

这么看来,这次乡下的演奏会可说是一场演奏家与听众心灵相通、卷入感动旋涡的狂热演奏会……每一个团员都深信不疑。

感动不已的团员向站在走廊上手里还握着手帕的一位听众打招呼。于是—“哎哟!刚才会场里好冷,鼻涕流个不停。对了,演奏会怎么样?我一点都不记得了。”

得到了这样的回答。让人不禁自问演奏到底算什么?

这么说,我记得以前有一位现代音乐作曲家 A 先生的新作发表会。不知何故从指挥 B 先生到整个乐团都卖力演出,演奏一完立刻获得全场如雷掌声。指挥家在指挥台上又蹦又跳,汗流浃背地挥舞着指挥棒,团员们也个个拼了命地摇头晃脑卖力演出。

深受感动的作曲家 A 先生在表演结束后立刻趋前向指挥家 B 先生说:“太精彩了,真是一场动人演出!”指挥家却说了一句话:“因为无聊的曲子要让听众听得开心,就得使出浑身解数卖力演出咯!”

“理解”与“误解”的密切关系

正因为如此,所以我常常在想,或许演奏本身就是一个“误解”。在想着“要去理解”的心里其实“误解”就蜷伏在里面。如果不是一心想着要去理解,就不会产生误解。但是,以古典音乐而言,想要去理解的心太多了,因此产生“误解”。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们对于“兹─恰卡、兹─恰卡”这种单调节奏的音乐,有“共鸣”但是没有“理解”。

话说回来,希望借由“演奏”来让大家理解“作品”……这个想法本身也许就成了“误解”的温床也说不定。

比方说,一直深信如何将作曲家的想法忠实地传达给听众是演奏家毕生最大的努力目标的钢琴家 C 先生。当他从某位作曲家那里拿到一首名为《梦的变态》的曲子后,他就开始研究“变态”。读遍现在最流行的跟踪狂到性变态杀人事件等各种相关书籍。数月之后,他终于完成了如曲名般描述“在梦中出现的危险偏激人物”的作品。

数日后,C 先生意气风发地在作曲家面前做彩排。可是,听了演奏的作曲家直摇头。

“真是奇怪!我总觉得怎么跟这首曲子所要传达的信息不太一样。”

“是吗?不过我真的下了不少功夫彻底研究了一番,而且也读了不少有关‘变态’的书呢!”

“但是,总觉得好像和曲名完全不搭而且充满了诡谲气氛。”

“曲名不是‘变态’吗?”

“是啊!蛹变成蝴蝶的那个‘变态’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