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学
1.2.5 比 喻
比 喻

在寓言里,动物界即人界……国家用旗帜来表现,法律用天平来代表……显喻的使用场合, 多是感情过于丰富, 它必须找到多层的延续才能停止它的火焰……

寓言

道德格言、告诫、教训或箴规;因为其中含有这种感想的缘故,就把它表达出来,供感性观照。

《伊索寓言》是对自然界事物之间、特别是动物之间的一种自然的关系或事的认识。这些动物的本能起源于生活的需要,人类作为自然界中的一分子也受这些需要驱遣。因此,这种关系和事件,按照它的一般定性来理解,是在人类生活范围里也毕然会发生的。只是凭这种关联,它对人才有意义。

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寓言,起一种道德教训作用。

寓言的叙述,事件本身只是个外衣, 目的在于阐明某个教训,利用那些动物的特性,狐狸的狡猾,狮子的宽宏大量和豺狼的残暴,其实都只是借此比喻人。把狡猾、宽宏一类抽象概念,用具体的形象的东西来表达。

寓言巧妙地从各种自然现象中找出一些事例,表达人的普遍感想。

在中世纪那个无秩序无法纪的黑暗时代里,充满邪恶、软弱、卑鄙、残暴、鲁莽。宗教对于尘世生活只维持一种表面的统治,尘世里充满狡猾、奸诈和自私自利。各个封建王侯,阳奉阴违,表面上对国王恭顺,实际上是为所欲为,抢劫,谋杀,压迫弱者,背叛君主。动物的寓言就在这里发挥它的作用了。

在寓言里,动物界即人界。寓言是对人界的戏谑与返照。

隐语

隐射语使用个别的微不足道的事例,暗示出一种较高的意义。在《新约》里的播种人就暗指天国的教义,薄迦丘的故事和福音书里的隐射语也颇类似,莱辛在《智者纳丹》里把它改成三个戒指的故事,暗示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三种宗教的差别。歌德的《猫肉饼》里一位俏皮的厨师同时又要当猎人,但是打到的不是一只耗子而是一只猎,他用他的最好的手艺把猫烹调好,来款待客人。歌德用这个故事隐射牛顿,猫肉饼隐射数学家牛顿在物理学方面的不成功的试探。

谜语

谜语发祥于东方。象征本身就带有谜语的性质、意义与形象的矛盾,要寻求其协调关系,很多时候那种背后的关系是不容易看出来的,这使得人怀疑那个形象究竟指什么意义。谜语与象征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制作者一开始就明白其意义,只是人为地把它隐藏起来,要去让人猜测。也可以这么说,象征永远是一个不解之谜,而谜语则是自我解决了的。所以桑柯·潘莎说得很对:他宁愿先听到谜底,然后才听到谜面。所以谜语更主要地是属于语言的艺术,它是利用幽暗的象征方法,生产出的机智。

寓意

寓意与谜语相对立。寓意的任务就在于把人和自然界某些普遍的抽象的情况或性质加以人格化,例如宗教、爱、正义、纷争、名誉、战争、和平、春、夏、秋、冬、死、谣言之类。在寓意里,一切明确的个性都消失了。所以人们对寓意批评得很正确,说寓意是冷冰冰的东西,就连它的意义也不过是知解力的抽象品。从创造的角度来看,它只是知解力的运用而不是想象力的具体观照和深刻体会。像维吉尔之类诗人特别爱写寓意性的人物,因为他们不会写有个性的神,像荷马所写的那样。

例如战争用武器、刀矛、枪炮、战鼓、战旗之类来表现,法律用天平来表现,春夏秋冬用特定的花草来表现。这类对象还可以只有象征的意义。一般说来,在雕像方面人们都喜欢在像座周围配上一些变化多端的寓意性的人物。古代人在石棺雕像上用睡神和死神之类。寓意在中世纪十分流行,但丁在《神曲》里就用了很多的寓意。但丁在9岁时初次见到阿里屈丽丝,在他看来,她不是凡人的女儿而是上帝的女儿。他的意大利人的热烈性格使他一见钟情,一直到老不忘。她唤醒了他的诗的天才,由于她的早死,他失去了他最亲爱的人,他就在他生平最大的杰作中,替他对主体内心最亲切的宗教建立了那座神奇的纪念坊。

隐喻

隐喻将一个本身不明显的意义,表现于一个与它相类似的具体现实现象中。它不明说事物实际所指的意义,而是通过意象传达出来的,或隐藏在上下文的关联里。我认为每种语言本身,历史家和大演说家,就连荷马和索福克勒斯之类大诗人,尽管也偶用譬喻,但大体上,其作品总是坚持使用本义词。东方人,尤其在晚期伊斯兰教诗里亦如此,欧洲近代诗也有此病,例如莎士比亚的语言就极富隐喻。西班牙人也很爱用华丽词藻,却往往流于低级趣味的浮夸和堆砌。

显喻

显喻是在同一个对象上流连眷恋,从而提高对中心内容的兴趣。例如“你像荒野里的雪,你的头发像克罗姆拉山上的雾,当它从崖石上卷舒上腾,在西方落霞中闪光;你的胳膊像雄武的芬格尔的厅堂里的两支箭。”奥维德让里菲姆写过这样一段:“嘉拉提亚,你比雪白的草原上的白叶还更白,比花园里的花还更花枝招展,比榆树还更苗条,比琉璃还更光亮,比温柔的小鹿还更顽皮,比经常被海水冲洗的贝壳还更光滑,比冬天的阳光和夏天的树荫还更可亲,比果树还更高洁,比高梧还更好看。”

显喻的使用场合,多是感情过于丰沛时,它必须找到多层的延续才能停止它的火焰的蔓延。

在显喻里,意象和意义是完全划分开的,两方都独立地摆出来的,处于分裂状态,其联系是根据内容上的类似。从这个角度看,显喻里就存在一部分无用的重复,因为同一内容是用双重,三重乃至四重形式表现出来的。显喻强化意义,多数情况下使意义更加生动和鲜明。

不过,显喻的问题很多。因为意义是明摆着的,往往画蛇添足。所以我们必须把显喻的真正目的看成这样:诗人在表达出了明确的意义以后,内心的惯性还不能抑制,还需要强化,替这个意义找个形象,在感性上得以清晰化,以便驱遣内心的冲动。想象力是比喻的法门,是它把外表上相隔很远的东西结合在一起,摄取最丰富多彩的东西来为自己独一的内容服务。这样,通过心灵的工作,就可以把一个五光十色的现象世界联系到既定的题材上去。

东方人在想象上表现出尽情恣肆。他们在南方的平静懒散的生活中,尽情享受他们所创造的形象的富丽和光辉,把读者引到一种懒散生活的陶醉里,显出的与其说是单纯的巧智,无宁说是聪慧。

心情沉浸于某个特定内容里,对这种内容所引起的经久情趣依依不舍。东方人在沉浸到一个对象里去时,是泛神主义的,只关注对象,不再那么关注自己,沉浸在比喻的那些对象所产生的一种客观的喜悦里。他怀着自由自在的心情去环顾四周,要在他所认识和喜爱的事物中,去替占领他全副心神的那个对象找一个足以比譬的意象。这种想象既然解除了自我中心,消除了一切病态,也就满足于对象本身的起比譬作用的形象,特别是在这对象通过和最美丽最光辉的东西进行比拟就得到提高的时候。西方人却比较主观,在哀伤和苦痛中也更多地感到憧憬和怅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