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 5.2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案例
5.2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案例

四川宣汉红军公园公共艺术及雕塑专项设计

(作者: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周恒、2011级风景园林专业学生)

一、设计总述

艺术装点场所——艺术营造公园——艺术激活城市。

一座城市拥有了文化就拥有了灵魂,一个场所有了人文就有了生命,红军公园作为城市文化容器,它彰显出宣汉的文化表情。本次设计充分挖掘宣汉的红军文化与其精神内涵,注重人文与自然和谐,通过对红军公园重要节点的创作,追忆红色历史,为景观设计注入生命与文化的活力,使之成为具有地域特色以及纪念意义、感悟红军精神、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场所。

二、设计理念

提取当地红色文化的元素,运用公共艺术设计手段——符号提取、场景表现、抽象衍生等手法缩影红色文化、彰显红军精神,作明镜以照今昔,是箴言可醒后世。同时,该设计打破了传统雕塑过于孤立突兀,与环境融合度不高的瓶颈,强调公共艺术作品与环境的对话、与人的交流。增加其参与性与互动性,寓教于乐,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文化精神与生活情趣相融合,以凸显城市精神。

三、设计目标

①结合当地深厚的红军文化,传承历史文脉、弘扬红军精神,再现具有文化根基的城市记忆。同时使其有别于传统纪念场所,以全新的手法演绎现代宣汉红色篇章。

②通过作品的文化元素、空间形态、材料媒介等体现本土性与原创性,形成城市特色空间。

③在公共艺术作品与人之间建立共享、融合、互动的和谐关系。

四、总平面设计构思

在尊重公园自然环境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完成,以宣汉红军历史题材为线索,通过不同艺术形态,结合地形充分注入红军文化元素,丰富公园的红军文化阅读。在平面设计上将公园分为三条纪念轴线,分别为核心轴线、纪念轴线和体验轴线(图5.17)。

图5.17 四川宣汉红军公园总平面索引图

五、轴线序列设计

1)核心轴线序列设计

核心轴线包括主入口形象墙《红色宣汉》,主题雕塑《岁月如歌》,红军赋将帅墙《功炳千秋》,无名战士纪念碑《无名英雄》。核心轴线是公园前驱重要区域节点,以不同的艺术形态彰显红军精神,在空间渐进序列中层层推进,带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图5.18)。

图5.18 红军公园核心轴线索引图

(1)主入口形象墙——红色宣汉

运用传统剪纸手法,依坡就形弥补入口左侧大面积生硬、呆滞的高切坡构筑面,通过一系列宣汉红军文化元素,平面构成,强化剪影轮廓,从新构造曲折有致的天际线,满足远观、中看及车行瞬间识别。赋予红色主调,渲染场所主题,美饰公园门户,彰显宣汉城市形象(图5.19)。

第一段:红色宣汉

以宣汉地图、火焰、杜鹃花、白鸽、标语(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等符号集合,象征红军之乡宣汉,传承革命火种,发扬红军精神,放飞新的希望(图5.20)。

第二段:毓秀巴山

以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山水格局及牛群展现宣汉人灵地灵,物华天宝。山体“赤化全川”标语,意寓宣汉作为川东革命策源地的历史地位(图5.21)。

图5.19 红军公园主入口形象墙设计草图及效果图

图5.20 红色宣汉

尺寸:高15 m,长150 m

材质:不锈钢板(红色金属漆)

图5.21 毓秀巴山

图5.22 光耀川东、悲壮历程

第三段:光耀川东

宣汉的四个最(一个县参加红军最多,王维舟最早共产党员之一,第二次革命战争牺牲人数最多3万人,红军文物川东最多),四个第一(1923年王维舟第一个创建川东共产党员小组,1928年第一个川东游击军,第一个红校,1929年中共宣汉县委第一个县级党组),一个唯一(1933年成立红三十三军,唯一的一个县组军)等相关文字内容。

第四段:悲壮历程

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三军组织序列图示构成墙体,展现出红三十三军的发展脉络,依次递进,薪火相传(图5.22)。

(2)主题雕塑——岁月如歌

以红军实物道具成放射状有机地植入现有草坡,符号化的雕塑有效地控制着空间环境,左冲右突、此起彼伏,与天地冲和平衡。移步移情、心驰神会。红色飘带集合军号、长缨、马灯、斗笠、大刀、步枪等元素,形成一个多维度主题雕塑,导引观者徐徐进入,唤醒人们那份红色的记忆,拉开红军公园的开篇序曲(图5.23和图5.24)。

图5.23 岁月如歌雕塑效果图

尺寸:高6.5 m,长7.5 m,深5.5 m材质:锻铜+红色金属漆

图5.24 岁月如歌雕塑立面图

(3)红军赋将帅墙——功炳千秋

以解构的五星与红旗作为墙主体元素,辅以红军浮雕,红军赋文字、将帅录、徐帅题字、五星长明火,在场地空间中三位一体地集合而成。墙体构成大开大合、虚实相生、阴阳交错,呈健拔纵横,沉雄冲和之势,与左右山脉遥相呼应,传递出开天辟地、乾坤挪移的革命气概,体现出红军浴血奋战、改天换地的人类精神,并镌刻昭示先辈千秋功业的红军赋文字,浓墨重彩地彰显宣汉红色主题文化,墙体前面五星长明火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徐帅题字立体构成,庄严伫立一目了然(图5.25至图5.28)。

一组由墙体、浮雕、字形小品、照明等多种元素共同集成的主题墙为公园核心景墙,是一篇可读可感、可游的历史乐章,也是一个纪念、缅怀的精神场所。墙体背面为将帅录生平事迹,让人们缅怀、追忆。

图5.25 红军赋将帅墙概念手稿

图5.26 红军赋将帅墙效果图

图5.27 红军赋将帅墙空间效果图

尺寸:高8.9 m,宽3.9 m,深4.2 m

材质:锈石黄花岗石干挂+钢结构(红色金属漆)+铸铜浮雕+铝板蚀刻图案

图5.28 红军赋将帅墙立面图

空间形态:

①对现状环境地形及工程适应性。

②空间场所的可识别性(地标性)、原创性与唯一性。

③墙体、浮雕、小品、人的可达性的有机统一。

④适于远观、中看、近瞻的多层次性。

风水格局:

在开敞的谷地中犹如玄关与照壁的功能,掩蔽中合天地,给人以视觉及心理的平衡。

艺术手法:

①元素复合(综合石材、钢结构、铸铜、铝板腐蚀照明等多种介质)。

②多维度面体转换(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丰富空间维度,使场所可多元次观赏)。

③强化红色文化的红色主题色调。

(4)无名战士纪念碑——无名英雄

方案一:该雕塑伫立青山之间,目极万里,举之可见,槃以喻地,笠以写天,傍晚人们徜徉其间,凭空远眺,红军战士栩栩欲动,空兮灵兮,如一道闪电刺破天际,党徽遇方成圆,和光熙融,星星闪烁,熠熠生辉,一派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意象(图5.29至图5.32)。

图5.29 无名英雄方案一手稿图

图5.30 无名英雄方案一效果图

图5.31 无名英雄方案一立面图

尺寸:总高30 m,人物高5.6 m

材质:钢结构(红色金属漆+铸铜)

图5.32 无名英雄方案一数字化效果图

尺寸:总高27 m,镂空人物高7.3 m,最大宽度9.3 m,基座16.6 m×13.6 m×1.2 m材质:钢结构(红色金属漆)

图5.33 无名英雄方案二效果图

图5.34 无名英雄方案二手稿图

以党徽及红军战士作为设计符号,构成公园核心主题地标雕塑,铸铜红军战士,左手高挚火把点亮星星之火,右手紧握步枪,意寓“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战士目光坚定,英勇果敢,剑拔弩张,呈奔跑动势,似突出重围,迎着枪林弹雨,勇往直前。党徽上大下小,圆浑沉雄,与基座自得天成,象征革命力量不断发展壮大,顶部倾斜断面,由三十三颗红五星组成,代表这块土地孕育的红三十三军。通体耐候锈蚀钢板,传递出共产党人钢铁般的意志与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无名战士纪念碑名附其上,昭示着川东宣汉参加红军最多、牺牲人数最多的悲壮功绩,记录着共和国血染的风采。

方案二:以钢结构红旗及镂空红军战士作为主题元素,简约地传递出红旗漫卷西风的如诗意象,镂空的红军战士吹响胜利的号角,伫立其上,喻妙于无,悬旗之心,虚实相生与青山共存与日月共昭,言简意赅地表达着无名战士的光辉形象,红旗上大下小,奇正相生,平中见曲,寓示革命力量的发展艰难曲折,力拔山河,势如破竹,通体挥之弥张,天为之昂,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图5.33和图5.34)。

尺寸:总高20m,人物高6m材质:铸铜+不锈钢红色金属漆+黑色花岗石干挂

图5.35 无名英雄方案三效果图

图5.36 无名英雄方案三手稿图

方案三:以无名战士及红旗作为设计元素,无名战士双手高举,成“V”字形,象征革命的胜利。三面红旗解构交错,形成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寓意红三十三军的发展及壮大(图5.35和图5.36)。

2)纪念轴线序列设计

纪念轴线包括红军文化墙《正道沧桑》,景观廊架《红星闪闪》,红三十三军及川东游击军核心人物《群英汇》,休闲廊架《红军谣》,钟塔《警世钟》和印章小品《红色政权》。纪念轴线是以大量文史资料组成的文化墙及系列功能小品,满足人们深层文化阅读凭吊纪念及休憩功能(图5.37)。

图5.37 纪念轴线索引图

(1)红军文化墙——正道沧桑

由多面墙体、浮雕、版画、功能小品、照明、植物等多种元素复合,集中体现出川东红军的演进脉络与发展历史,徜徉其间犹如一座露天的纪念馆,再现那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设计以耐候钢板构成山石意象,与边坡环境浑然天成,象征红军如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又似一块块历史的切片呈现于观者面前,无声地诉说过去的艰苦岁月,拾级而上,缓步其间,从左至右以时间为线索(图5.38)。

(2)景观廊架——红星闪闪

廊架以红五星为设计元素,强化红军公园的主题,给单一枯燥的登山步道增加一道亮点。以钢架为主要材质,通过现代设计构成上山小径廊架,作为道路节点,具有趣味穿行、观赏拍照等功能,给上山小径增添了活力(图5.39和图5.40)。

图5.38 红军文化墙效果图

尺寸:最高高度6.8m材质:耐候钢板+铝板蚀刻+不锈钢铸造

图5.39 景观廊架SketchUp设计图

图5.40 景观廊架效果合成图

尺寸:高5.5 m,宽5.5m材质:钢结构(红色金属漆)

图5.41 铜铸人物雕塑效果合成意向图

(3)红三十三军及川东游击军核心人物——群英汇

以铸铜人物塑造红三十三军主要领导人,依次为罗南辉、张广才、李荣、何志余和李伯选。让人们身临其境,感受他们的英勇气质。地面局部铜板铺装,镌刻相关生平事迹。

以铸铜人物塑造川东游击军主要领导人,依次为杨克明、蔡奎和乔典丰。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重回现实,与人零距离接触(图5.41)。

(4)休闲廊架物——红军谣

休闲廊架使用红色钢结构构筑,运用民俗剪纸及红军谣等元素,将红军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为林荫步道创造一处带状休闲空间,传达红军精神的同时兼具活跃场所氛围(图5.42至图5.44)。

(5)钟塔——警世钟

构筑物以钟塔为主题,作为露天剧场中的控制性点景元素。运用钢结构和花岗石的结合,其上的红五星与红军主题相呼应,增添场地视听要素,意寓唤起民众革命的警世钟(图5.45)。

图5.42 休闲廊架物SketchUp设计图

图5.43 休闲廊架物效果合成图

尺寸:长23 m,高4.5 m,宽4.5 m材质:钢结构(红色金属漆)

图5.44 休闲廊架物立面图

图5.45 钟塔设计图

尺寸:高2.5 m,直径1.8 m

图5.46 印章小品实景合成图

图5.47 体验轴线索引图

(6)印章小品——红色政权

以红三十三军政治部印章构建成的雕塑漂浮在水上,形成水池中的视线焦点。采用红色不锈钢金属漆,增强视觉冲击力,象征革命的红色政权(图5.46)。

3)体验轴线序列设计

体验轴线包括构筑装置《红色遗踪》、实物装置《长缨列阵》、情景雕塑《送红军》和地标构架《红军塔》。体验轴线是公园以红军文化体验为主的区域,通过实物装置及情景还原,在不同场地增加互动体验,让人身临其境,深层次地感受红军文化氛围(图5.47)。

(1)构筑装置——红色遗踪

①木鱼洞会址。

设计旨在重现当年共产主义小组在山洞中开会情景的雕塑。整组雕塑坐落在开敞的疏林草地上,雕塑通过折叠钢板元素模拟出山洞意象,增强场所感。山洞内部装置陈列、实物还原,重现当年开会的情景。游者身临其境,互动参与,体会当年那一幕,寓教于乐(图5.48和图5.49)。

图5.48 木鱼洞会址构筑装置效果

尺寸:高5 m,长28 m,宽5 m

图5.49 木鱼洞会址构筑装置立面图

材质:耐候钢板+青铜铸造

②苏维埃政权成立遗址。

以宣汉成立苏维埃政权的史料为原型,通过对一组人物雕塑、古典景墙的设置,记录相关历史事实,还原苏维埃政权成立的历史场景。让人们在参观游览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历史事件中(图5.50)。

尺寸:高4.5 m,长14 m,进深5 m

材质:青砖+小青瓦+青石条雕塑,青铜制造

图5.50 苏维埃政权成立装置效果图

③红军医院。

这是一组与红军医院相关的装置雕塑,红军医院作为红三十三军的重要机构,除满足部队医疗外,同时为普通老百姓治病开药,体现了军民鱼水之情。该装置形成一个休憩空间,人们穿越其间,驻足观瞻,流连忘返(图5.51)。

尺寸:高4.5 m,长16 m,进深5.5 m

材质:耐候钢板+实物装置+青铜铸造

图5.51 红军医院遗址构筑装置

(2)实物装置——长缨列阵

以红缨枪实物列阵装置,高低错落形成韵律,打破登山步道的单调乏味,强化公园主题(图5.52) 。

(3)情景雕塑——送红军

一组送子当兵的人物雕塑置于林中,情景还原当年宣汉民众踊跃当兵,积极参加红军的感人场面。一组行军的红军人物雕塑置于左侧林中,人物栩栩如生、真实感人,增添了场地的人文气息(图5.53)。

(4)地标构架——红灯塔

构架作为对红三十三军的纪念,以川东民居中的穿斗结构为设计符号来源,放置在圆形小广场的中间。中央的五角星照明体能在夜间引导游览视线,营造广场红色氛围(图5.54)。

图5.52 装置设计图

图5.53 情景雕塑场景合成意向图

图5.54 地标构架

尺寸:高16 m材质:钢结构(红色金属漆)

六、红军公园家具系列

家具系列包括栏杆、座位、路灯、垃圾桶、导视牌注入红军文化元素,在公园中形成系列统一的文化风貌,强化公园主题与审美(图5.55)。

图5.55 家具系列设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