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 4.2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方法
4.2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方法

设计方法是以一种全方位思维方式,系统科学地遵照设计原则指导下的手段及措施,从早期的以个体行为为主的盲目性、偶发性的直觉设计到师承为主导的经验设计,发展到系统艺术审美、现代科技手段引领下的公共艺术设计,设计方法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与延伸,形成了完善可行的设计体系。公共艺术设计作为一种创造性工作,永远没有一种恒定的方法,除遵循规律原则实现整体的计划目标,对于不同的设计方向与定位也存在不同的设计思维与方法。因此,怎样确定设计的思维起点是设计方法论的基本问题。

4.2.1 从场地环境出发的方法

从场地需求出发确立公共艺术形态生成是设计师惯常采用的手段,首先通过实地调查获取一手资料与地理信息,归纳为自然与人文两大类,前者包括地形、地质、植被、水体、建筑等环境因素,这些因素一方面为设计带来局限与制约,另一方面恰恰成为构思来源并为设计提供了初始的依据,任何设计都是尊重现有环境条件顺势而为的。从人文角度的需求来看,不同的人群具有不同的诉求,因此设计须针对场地及周边人群加以分析,包括在物质上的实用功能,精神上的感知需求,以满足主体人群的利益为目的。如艺术家克劳德在佛罗里达比斯开湾设计的大地艺术,以天地为展厅,以天然泥石为材质,以人工之力筑起造化般的奇景,与周边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宛若天成(图4.19)。

图4.19 克劳德大地艺术

4.2.2 从艺术形态出发的方法

除了从具体的场地环境着手进行公共艺术设计,非理性因素或创造性直觉无疑是一种艺术的多元思维,它为设计提供了一种无限可能,诱发艺术形式创造的因素大到宇宙观小到一叶一沙尘,可以是可视的物相也可能是无形的思想。各艺术门类建筑、雕塑、绘画、音乐等,在观念、风格、手法等方面也会带给设计师多种启发与借鉴,并为公共艺术设计所运用。在设计中艺术思维的灵感也可能直接由大自然中获取,使造化从生态理念中提取相关设计形式语言,已成为设计艺术思维的源泉。在具体的公共艺术设计手段中具体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六种:

①移位挪用,将原本属于特定文化空间的生活用品、器具、局部构造等元素直接搬移至公共场地进行装置展示(图4.20)。

②异质同构,将不同材质、构造、功能及色彩在设计中组合,重新演绎诠释(图4.21)。

图4.20 杭州装置雕塑

将原有生活用品、器具、局部构造等现成品直接搬移至公共场地进行装置展示

图4.21 重庆大学B区校园异质同构雕塑作品“脉”(作者:周恒)

图4.22 曼德拉雕塑解构重组

具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产生神秘、变幻、迷离的视觉效果

图4.23 日本庭院枯山水

图4.24 意大利水厂景观——“水景多米诺”

图4.25 艺术家季莫普洛斯(Dimopoulos)仅仅用线条作为基本单元整体呈现出的生长姿态

③解构重组,是指把相关设计元素打散重构,着重强调艺术形式语言处理,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产生神秘、变幻、迷离的视觉效果(图4.22)。

④意象移情,该手法最具中国人文传统精神,近乎于中国画对观念或物象的写意表达,追求精神与视觉呈现的高度契合,也是现代艺术设计的重要手段(图4.23)。

⑤变异装置,将某些具有某种文化语境的实物元素用新的材料变异或放大,改造或重组通过“场地+材料+情感”综合展示,在公共空间中使之产生新的文化意义与视觉张力(图4.24)。

⑥虚实强弱,是设计之内外蕴含的余味,注重隐有形、呈无形,出有限、入无限,造超拔之“无埔”,以虚的形态表达实的内容,虚构是艺术的成因,更是生活内在的真实,是艺术设计的至高境界(图4.25)。

一名公共艺术设计师充分掌握运用不同艺术设计手法的同时,对设计主观因素要保持足够的尊重,以开放包容的态度运用灵感、偶发性、审美趣味、个性化、文化传统等多种形式生成因素,无疑是行之有效的设计取向。

4.2.3 从主题精神出发的方法

把主题精神作为公共艺术设计的起点与追求,可避免空洞乏味的形式意趣,让作品形式更好地满足精神主题。在主题性场所中,主题精神怎样才能与形式、风格、功能等诸多复杂因素相互适应,让场所独有的精神价值、本质特征更明确地呈现出来。从主题精神出发的方法应充分研读地域文化,亲身体验场地,通过特定文化元素抽取符号系统,转换成与需求相适应的空间形式,而各种构成要素最终围绕主题展开。对于公共艺术设计来讲,主题是场所精神的彰显,用独到的形式唤起人们行为的介入,提升空间意义,并最终融入场地,归属于场地。图4.26所示的美国总统山雕像依山就势雕刻出的总统巨型半身塑像已成为该地区的精神象征,是美国民主文化的标志。图4.27所示的泰晤士河雕塑《涨潮》反映了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的严峻形势,表达了人们对其的反思。

图4.26 美国总统山雕像

图4.27 泰晤士河雕塑《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