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2.1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分类概述
2.1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分类概述

城市的现代化进程,让我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丰富,这也导致多样化城市公共空间的产生,与之对应的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出现了更多的类别形式。对于城市公共设计的分类,也有着多种角度。例如,从功能方面进行的分类、从管理经营角度进行的分类、从艺术形态方面进行的分类、从城市构成要素进行的分类,等等。

2.1.1 发达国家及地区的公共艺术设计分类

城市公共艺术发端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以公共艺术设计的方式大力推动了国家文化与艺术的建设[9]。而后,世界各个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中国台湾等)纷纷开始效仿美国,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公共艺术的兴起。

欧美一些学者把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分类纳入了城市设计和景观建筑研究中,其涉及的内容包括开放空间、道路、道路景观、杂项装饰、地标以及招牌广告等(图2.1)。

在台湾,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被归类于城市分类法之中。他们把城市景观的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分解成为自然景致、建筑物景观、街廊设施设计三大类。其中,自然景致是指城市中的山、水和植物配置景观;建筑物景观除了建筑物总体和立面外,还包括门、窗、阳台、排烟管、广告牌、屋顶水箱等;街廊设施设计包括地面铺装、交通标识、路灯、告示牌、雕塑、花坛、电话亭、垃圾桶、候车廊、牌坊、地下道出入口等(图2.2)。

图2.1 美国CO2 LED太阳能公共艺术

图2.2 中国台湾莺歌公共艺术特区

图2.3 日本大阪世博会会场街具

1960年前后,在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的影响下,以青年建筑师黑川纪章、菊竹清训等,视觉设计师粟津洁、工业设计师荣久庵宪司以及评论家川添登为核心,新陈代谢派形成。他们认为,建筑与城市不是一直静止的,而是像新陈代谢一样,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受新陈代谢运动的影响,日本的城市公共设计开始了新的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新陈代谢运动中唯一的工业设计师荣久庵宪司所发展起来的“装置环境”“装置论”。通过对各个零部件的组合可以形成具备不同功能的“装置”,而由这些“装置”构成的城市环境则被称为“装置环境”(图2.3)。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森田昌嗣(时任GK设计机构环境设计部部长)为代表的设计师,开始从装置的功能角度向装置形成的城市景观方向转变,提出了“装置景观”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符合当今时代背景的城市公共设计方法:城市环境装置设计。他将环境装置分为如下三种类型,即时间类环境装置、空间类环境装置、信息类环境装置。

2.1.2 中国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分类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我国较早对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进行分类的是著名的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梁思成先生。他在1953年的考古工作人员培训班的讲演中,从环境设施的角度,将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分为园林及附属建筑、市街点缀、桥梁及水利工程、建筑的附属艺术等。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城市公共艺术的种类。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公共空间中的环境设施日显重要,与之相关的研究和观点也在积极地促进和推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发展(图2.4)。21世纪,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董雅教授根据我国的国情,依据环境设施设计的概念,并结合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各要素组成的系列性体系,大致将其概括地分为:照明设施系统、管理设施系统、卫生设施系统、交通设施系统、休息设施系统、无障碍设施系统、游乐具设施系统、配景设施系统、其他要素设施系统等。

图2.4 上海世纪大道 东方之光日晷针

本书作为风景园林课程教材,基于城市景观设计方法,将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主要分为:城市雕塑系统、城市公共家具系统、城市标志系统和其他城市设施系统四大类。其中,其他城市设施系统中主要包括照明、水景、铺装、护栏、绿地、大地艺术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