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1.2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特征
1.2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特征

1.2.1 科学性

讨论艺术问题通常离不开文化、时代与社会背景,舍此必然会将艺术置于无为之地。现代社会的进步以时代背景为其前提,以科学技术为其推动力,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是立足于综合化、总体化的总趋势。在科学技术相互竞争的时代,必然导致科学技术人才培养方针的新抉择,有人甚至提出了重构专业主张;也有人认为,将科学与艺术分开本身是十分落后的,因为对于艺术本身来讲,是脱离不了与科学共同进步、共同影响的关系的,单一化的将其分开难以解决面向复杂的情况,对照当代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它与科学技术总体化、综合化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是相近的,特别是艺术与环境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的情况下,城市公共艺术必然需要被提升到更重要的位置来思考,图1.3所示为Pleated Inflation效果图及实景,Pleated Inflation是法国Argeles的一个非正式的永久性游乐设施,由THEVERYMANY的建筑师Marc Fornes设计,这项设计通过自定义的计算协议结构塑形,画法几何和应力穿孔技术被开发出来。二维网格线作为轨迹在空气中扩散和膨胀,形成了用最小的轻质材料创造的庞大空间。

图1.3 Pleated Inflation立面图(左)及实景照片(右)

21世纪全球环境问题已提高到了人类生存问题的高度,被各个国家所重视,因此,无论是景观设计人员还是公共艺术设计人员都是大有作为的。人类在发展自身的漫长竞争中,既为大自然留下了各民族宝贵的艺术遗迹,同时也因短暂的得失而影响或损毁了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因此唤起人们对艺术环境的造就和创造精神,正是当代社会的历史责任。

提倡公共艺术,正是围绕这个命题与认知来进行思考的。一个成功的城市公共艺术作品,应与它所处的环境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景观,表达一种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不同的空间意识与文化内涵,担负起所在空间所需要的环境与空间的维系作用。城市公共艺术是艺术与科学、技术、工程甚至人文紧密配合之下才能得以实现的大型综合类艺术。其本质是现代艺术设计,每一个参与设计和施工的人员在这一系统工程中所充当的角色、所处的位置如何与其他专业因素协同配合,是每一个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家应该明确的,只有各个专业、各个环节共同协作配合,才能创作出一曲极具内涵与感染力的公共空间交响曲。而这也是一个成熟的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家的重要成熟标志之一。没有成熟而周到的设计思考,就相当于电影没有导演,乐队没有指挥。就拿城市建筑规划来讲,每一座单独的建筑设计绝不能由每一座建筑中的业主来决定与取舍,每一座建筑的内部相互组合的各种关系,以及建筑与建筑之间组合总体构成的关系都必须经过认真的思考和多角度的分析、比较而定的。尤其是建筑外部构造、比例关系、色彩、材质运用以及外轮廓的影像与光影效果等都应成为审定标准的因素。至于建筑风格的问题,又是另一个重要专题,一般涉及四个相关问题,即西方与东方的问题、古代与现代的问题、整体与局部的问题、功能与审美的问题。无论是建筑设计的关系还是艺术风格的问题,都关系城市规划与建筑总体设计的问题。

图1.4 与管风琴连接的取款机

我们也可以把人类聚居活动看成是人类文明集中的体现,而与此相联系的城市公共艺术,也是离不开总体规划的制约的,而制约正是艺术体现的一大特点,它区别于完全个人发挥的纯粹绘画或者是架上雕塑,如果弄不清制约与城市公共艺术的关系,就必然会使其口味变异、文不对题。对于每一位从事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与创作的艺术家来说,都应首先了解客观环境的适应程度与艺术风格和谐统一的要求,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掌握新兴材料的特性,熟悉现代科学技术的加工手段,增强现代艺术设计审美意识和现代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思维方式与观念。只有这样,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才能多元化发展,城市公共艺术表现手法才能更加丰富。

例如,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美国国家馆参展作品“算法”,该作品为一台与管风琴连接的取款机,参观者在取款按键时管风琴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是城市公共设计与科学、艺术、工程学完美协作的创作(图1.4)。

1.2.2 艺术性

查尔斯摩尔曾经说过:“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不可居住,此时,我们的建筑却变得‘越来越好’这是为什么呢?”这个疑问正说明了城市的扩建已越来越远离艺术化生存的理想,越来越远离令人愉悦的美感,也远离建设的初衷[3]。城市的单方面发展必然会引起公众对文化的诉求,唤醒人们对艺术化生存的期望。有专家指出,21世纪经济发展的城市中心将向有文化积累的地区回归,城市公共艺术代表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开始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更庞大的群体,走向生活的本身。

从功能角度讲,城市公共艺术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地域文化与现代城市生活相融合的表现载体。相对于纯艺术和架上艺术来讲,城市公共艺术承载着更多的社会、文化与政治功能,其公共特性必然会使得其文化表现力与感染力更加强烈。艺术本身就来源于生活且为生活服务,城市公共艺术就是赋予城市更多的美感,让人体验艺术所带来的欢愉与共鸣,让城市成为人们理想的栖息地。

宫廷吊灯(Palace Chandelier)是一件悬挂在18世纪建成的皇后阶梯天花板上的当代雕塑,位于历史名址英国汉普顿宫里,当时名为皇家寝宫的秘密(Secrets of the Royal Bedchamber)的展览在这里展出(图1.5)。首先,作品表现出大自然缥缈的感觉,它四周的光影和反射延展到整个空间中,使整个空间都成了作品的一部分。该艺术作品冲破了物质空间的界限。其次,民众可以从各个角度或不同距离去观赏。无论白天还是夜晚,丹麦设计双人组Roso工作室设计的枝形吊灯始终以美轮美奂的艺术形象令人叹为观止。

图1.5 宫廷吊灯3D建模图和实景效果

1.2.3 文化性

图1.6 “人之本性”大型户外雕塑展

文化性是城市公共艺术的特征之一,是城市的灵魂和内涵的再现,是历经岁月积淀而形成的。21世纪的城市,经济已不再是衡量一座城市发达与否的唯一标准了,文化的重要性逐渐在城市发展中体现出来,以文化为核心的城市,其独特的城市内涵已与该城市各个发展要素相联系,成为另一个评定城市魅力的重要标准。2013年4月22日,在美国纽约洛克菲勒中心广场举办了艺术家乌戈·龙迪诺内创作的“人之本性”大型户外雕塑展。共有9尊人体形状的巨石雕塑,每尊高4.8~6 m,重约13600 kg(图1.6),该雕塑展是运用城市公共艺术搭建城市与文化桥梁的优秀范例之一。

社会文化的表达意志是城市公共艺术所要体现的主要内涵,人文活动的多元化也使得其领域更加宽泛,全球性的自然生态危机更使得以生态为主张的思想贯彻于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是当今城市公共设计需致力的方向。城市公共艺术具有多元性的特征,同时,它又是一个整合的艺术创作,因此,艺术家除了其本身的工作外,还需与建筑师、规划师、史学家、生态学家、社会学家、环保学家共同合作,来寻求现代人精神生活的环境空间,达成现代人文的共识。

1.2.4 当代性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当代性主要包括城市公共艺术创作回归到朴素的本原,与城市地域性最自然的融合,并通过城市公共艺术创作可感受到人文关怀最真切的表露,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公共艺术已融入我们的生活,其参与性、日常性、与环境共生性、可持续性、多样性的特性日益浓厚。

1)自然性(原形性、形式追随生态)

图1.7 日本北海道札幌Moere沼公园

“每个人都必须轻柔地触碰大地”,这句话意味着城市公共艺术不再是单纯地强调美观、舒适性和趣味性的主观需求,而是更要充分尊重基地的植被、水源、地势等土地特征,将城市公共艺术形式、布局及技术对基地的影响降至最小。赖特曾说:“对形式的态度应是追问过去时代条件下之所以形成传统形式的原因,同时明白当前条件下应如何去做。”诚然,城市公共艺术与现代建筑设计一样,保持原生态(日本专家称之为原风景)的理念不可或缺。城市公共艺术的形式不是凭空而来的,是建立在其本身结构、材料、空间与环境互动存在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所谓的“形式追随生态”。野口勇的城市公共艺术设计非常关注与自然环境结合和生态理念,从公园的创作可以看出,他尽可能为民众带来视野宽广、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空间环境,并在此基础上达到了满足民众的舒适的要求,并减少耗能、减少设备系统的生活目标(图1.7)。这正是城市公共艺术的“应有状态”,同时也是依据“自然之理”(The Nature of Nature)发挥公共艺术所在地的“自然之利”(The Nature of Site)。

2)与地域性的融合

在城市景观中,城市公共艺术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无论是广场还是公园,或是小小的街旁绿地,都需要创作精良的城市公共艺术景观作品来做点睛之用。不同的城市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所具有的城市地域性也是不同的。所谓的地域性是指由某一特定区域的不同地形地貌、自然环境、人文特征、历史传承等因素,且经过长时间的同一定性而形成的认识事物的独特视角及心理感受。地域性内涵丰富,就时间上来讲,在历史发展的各阶段,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应具有持续性;就空间来讲,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又有其独特性和主导特性。而所谓的地域关怀,就是对其所处的地域特色予以充分的适应与尊重。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只有尊重并且顺应该地的地域性,才能创造出适应当地群众的城市公共景观,才能使得城市公共艺术更好地服务于大众生活,并且成为城市地域特色的载体,如图1.8所示为越南建筑事务所武重义工作室在东京六本木为“TOTO GALLERYMA”建造的竹林馆,日本自古以来喜用竹,该作品与当地历史文化性充分融合,使得其具有浓厚的地域特性。

图1.8 武重义工作室为“TOTO GALLERYMA”建造的竹林馆

分析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地域性关怀的表现,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对地理环境的关怀,即对当地的地貌、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的尊重。

地域性的一个重要的体现因素之一就是所处的地理环境特色。不同的地域都有各具特色的气候和物产。就中国而言,从宏观上讲,由于幅员辽阔,东西、南北的气候差异较大,季节、降水情况都有所不同。而从小的角度来看,不同地域的物产、习俗甚至语言都是不尽相同的。厘清地方的地理环境特色,对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营造来讲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地方文化及民俗的关怀。

世界各地民族众多,不同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民俗和文化。城市中的公共艺术作品,只有顺应了当地人们的民族文化习俗,才能被当地人们所接受,发挥出愉悦于人、适宜于人的最大社会功能。

地方文化及民俗不仅体现出不同城市的地方风格,同时也是体现不同城市的独特文化风貌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地域性关怀重在对大众心理需求的关怀,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是城市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创作中,只有对作品所处的环境作出充分调研,重视公众的参与度,与群众充分沟通,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且充满地方文化及民俗的城市公共艺术作品。

例如,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三峡广场的一系列以川江号子为主题的雕塑作品,重庆市是嘉陵江与长江的汇合地,该地自古以来便是河流运输中转地,当地特有的川江号子更是重庆地域文化的代表,不仅体现了重庆的地域性,更充分地表现出了重庆的地域性所带来的特有历史沿迹(图1.9)。

图1.9 重庆三峡广场以川江号子为主题的雕塑作品(作者:徐光福)

3)非日常性

非日常性与日常性是一组对比和互补的关系,一方的存在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条件。因此,非日常性的概念并不能只凭借空间固有的性质或特征来诠释,需要通过与日常空间的比较,来捕捉不同的、特殊的效果。

4)参与性

当今社会中,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已进入了广泛的社会生活与交流之中,它所承载的文化精神和社会功能是区别于私人艺术的。一方面,它不是对日常生活的局部装饰,而是以美学、艺术、文化的观点,指导着整个公众的生活方式,是更深层次地介入民众的生活中,以不断引导和满足民众提高精神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城市公共艺术又必须面向公众,公众可以自主选择音乐厅、美术馆中的艺术,或积极参与并融合到城市公共艺术所创造的环境氛围之中。因此,参与性是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当代特性之一。例如,第54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中国艺术家蔡志松的作品“浮云”(图1.10)以及加拿大安大略水管风琴长笛(Hydraulophone)作为公众互动艺术(图1.11),是参与性与艺术性完美契合的优秀作品。

5)可持续性

从发展的角度来讲,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公共艺术作品是随着城市的变化、公众对城市生活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相对于人类的其他创作成果,城市的发展因为人们需求的不断改变而始终处于变化之中,且没有最终的完成体。在现代城市发展的历程之中,以经济为核心的现代主义世界观使得许多城市失去了它曾经拥有的人文特色,而新兴的城市又因缺乏历史沉淀而沦为文化、精神层面上的沙漠,使得城市变得更加无情和冷漠。对此,城市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应具备充当城市名片的作用,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也应与时俱进、共同发展,成为一个可持续性的文化宣传标杆。

图1.10 中国艺术家蔡志松的作品“浮云”

图1.11 加拿大水管风琴长笛户外公共艺术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