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幸福心理学
1.13.3 第三节 大学生幸福观偏差的原因
第三节 大学生幸福观偏差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把追求幸福作为毕生的目标,然而问题在于他们并未对“幸福的真谛”作出根本性的认识,甚至出现了许多错误认知,试图通过走捷径、采取不当的方法实现自己的目的。具体而言,大学生幸福观偏差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幸福的“误会”

大学生攀比、“拼爹”、欲望泛滥现象此起彼伏,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对幸福的误解。幸福是人的迫切而合理的需要,通过正当途径得以实现。从既有的幸福观中不难看出,幸福取决于客观条件、主观体验和德性认知。大学生对幸福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目的得以实现”“需求得到满足”,甚至认为“道德与幸福毫无关系”,这样的幸福观存在明显的偏颇——没有道德的人只能在自己的迫切而看似合理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获得快感,却体会不到真正的幸福。道德是幸福的必要条件:有道德的人不一定幸福,而没有道德的人肯定不会幸福。尽管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对幸福的理解来享受幸福生活,但是,幸福问题关涉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个人对幸福的追求就不能与社会历史发展相悖逆。只有道德上的无愧,才有真正的幸福。

此外,大多数人对幸福的认识仅停留在物质层面,“幸福就是快乐”“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等,大家对幸福的认识存在片面和偏见之嫌。美国本沙哈尔博士认为,真正的幸福不应该是绝对没有不良的情绪,而是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所以,幸福的深层次含义应该是人们诚恳地体验负性情绪,同时有能力接受自然的转归变化过程。另外,有人认为幸福就是牺牲眼前,为的是追求未来的幸福,这样的体验得不到正面情绪,反而常常感到绝望和不幸。生活幸福的人,享受当下所从事的事情,而且通过目前的行为可以获得更加满意的未来,形成真正、持续的幸福感。

二、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化时代的腾飞,人们了解讯息的渠道和速度迅猛发展,对财富的追求、物质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精神文明的建设。大学生的思想和观念受到西方现实主义价值观的冲击,直接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主观方面表现为偏激、傲慢、功利心态等;客观方面表现在唯利是从、追求享受,向“钱”看齐等方面。这种观念日益发展,只求索取、不讲回报的心理淡化了回报社会的责任感,产生个人主义、极端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等一系列价值观,也致使大学生幸福观偏离、幸福感缺失。

三、缺失感受幸福的能力

个人能力是获得幸福的前提条件,自身是否具备让自己收获幸福的能力与幸福有必然关联,但并非决定性条件。首先,幸福是一种能力,能力越强越幸福。一是创造幸福的条件,是客观而外在的。比如优秀的学习成绩、丰富的处事经验、健康的体魄、良好的人际关系等。二是包括感受幸福的能力,是主观的、外在的。幸福虽然是一种能力,但是能力只是获得幸福的前提条件,并非决定性条件。幸福是人的迫切而合理的需求通过正当途径得以实现或部分实现时的心理体验,二者相比较而言,感受幸福的能力更为重要。要找到幸福,关键不在于发生了什么事情,而是在于在发生的事中发现幸福的能力。世界上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同样的,世界上不缺乏幸福,而是缺乏感受幸福的能力。

四、缺乏合理、和谐的目标

和谐的目标,是发自内心最坚定的意识,是最感兴趣的事情,而不是外来的压力和目标。心理学家大卫·沃森(David Vatson)指出,追求目标,而不是达到目标,才是目标带来幸福和积极情感的要素。目标是为了让我们能享受眼前,是意义而非结局。当代大学生往往对未来抱有极强的成功欲,期盼自己的未来能获得成功和幸福。然而,急功近利的思想不仅使自身心态失衡,还容易造成无法达标、目标破碎等结局,失败后产生失望甚至绝望等负面心理,体会不到最初设置目标的意义和作用。许多大学生给自己设定长期或短期的目标,由于没有充分认识现状,也没有对自己有一个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乐于幻想目标实现的美景,而不付诸实际行动,理想难以实现。虽然自身感到苦恼,仍然不断指定目标,但无所作为并未改变,最终难以实现目标。

五、自我心智不健全

健康的心理是感悟幸福的基本条件。由于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使得许多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遇事易退缩、怕担责,选择鸵鸟式的逃避问题,没有解决问题的勇气。许多大学生在各类压力和挫折之下,产生诸多心理问题,且没有正确对待认识,从而产生心浮气躁,遇事冲动武断,由此作出的决定缺乏事实依据,甚至悔恨终身;容易怨天尤人,通过网络“吐槽”等行为发尽牢骚,在网络世界充当“键盘侠”,不尝试用有效、科学的行动开解自身;容易攀比跟风,从而陷入自卑、悲观等负面情绪,且因能力有限无法更改现实更加抑郁成疾。由于多元文化的冲击,加上大学生心理发展并不完全成熟,极易导致大学生难揭幸福的真正面目,而陷入“泥淖之中难以自拔”。

案例

张同学是一名在校大二学生,他是复读一年才考入现在的学校的。第一年没考上,本来打算高中毕业就直接找工作的,可是父母不同意,父母都是下岗工人,供自己读书不容易,因此让他感到压力很大。王同学能够上大学心里本来挺开心的,可是担心毕业后工作照样难找,还要花父母那么多的钱,家里既没钱又没权,让他感到十分焦虑。在一次和辅导员老师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他向老师吐露了自己的心里话:

“我想用成绩给父母争气,不该去想一些没用的,可是看到别人穿新百伦鞋,用苹果手机,自己显得那么寒酸,心里就难受,有时根本就不愿意去学习了,觉得学习没用,不学又对不起父母,挺纠结的。”

老师:“你觉得学习没用吗?你有能力又是党员还觉得工作不好找吗?”

张同学:“现在谁还看这些呀,我同学穿的好用的好,一毕业家里就能给安排好工作了。我呢,天天这么勤奋,结果还不一定怎么样呢。时代不同了,没办法。我努力就是给我父母看的,我不想让他们难过。”

老师:“你觉得现在的生活幸福吗?”

张同学:“没什么幸福不幸福的,走一步算一步,混日子。”

从张同学与老师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张同学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过度放大了社会上的权钱交易不正之风,忽略了劳动与勤奋的价值,更没有对幸福内涵的正确理解,从而不知道如何获得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