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幸福心理学
1.12.2 第二节 压力的来源及形成
第二节 压力的来源及形成

一、压力的来源

心理压力的产生原因是复杂的,我们将这些具有威胁性或伤害性并因此带来压力感受的事件或环境称为压力源。生活中的压力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可能是人们本身,也可能是环境、工作等。但从根本上说,人类最主要的压力源是人,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是造成压力的最主要来源。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把造成压力的各种生活事件进行分析,提出了四种类型的压力源:

1.社会性压力源

社会性压力源指的是导致个人生活方式上的变化,并要求人们对其作出调整和适应的情境与事件。社会性压力源既包括个人的变化,又包括社会生活中的变化。心理学家霍曼和瑞希编制的生活改变与压力感量表,列出了43种大部分人都可能经历的生活事件。这些生活事件就有可能会成为社会性的压力源。如:丧偶、离婚、夫妻分居、坐牢、直系亲属死亡、受伤或生病、结婚、失业、复婚、退休、家庭成员生病、怀孕、性生活不协调、新家庭成员诞生、调整工作、经济地位变化、其他亲友去世、改变工作行业、一般家庭纠纷、借贷大笔款项、取消抵押或贷款、工作责任改变、儿女长大离家、触犯刑法、取得杰出成就、妻子开始或停止工作、开始或结束学校教育、生活条件的改变、改变个人的习惯、与上司闹矛盾、工作时间或条件改变、迁居、转学、娱乐方式的改变、宗教活动的改变、社会活动的改变、少量抵押和贷款、改变睡眠习惯、家庭成员居住条件改变、饮食习惯改变、休假、过重大节日、轻度违法。

2.心理性压力源

心理性压力源指心理上产生的压力,即来自人们头脑中的紧张性信息。例如冲突与挫折、不切实际的期望、不祥预感以及与工作责任有关的压力和紧张等。由于心理是脑的机能,因此心理性压力源直接与脑相联系。人对压力的认知直接决定了应对压力的方式和态度。对压力认识得越清楚,越能应对,认识得越不清楚,盲目放大压力的影响,则会导致自信心降低,长此下去,会产生所谓的长期性压力感。

3.躯体性压力源

躯体性压力源指那些直接作用于人的躯体并使之产生紧张状态的压力源,包括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刺激物。如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微生物、变质食物、酸碱刺激物等。这一类刺激是引起生理压力和压力的生理反应的主要原因。

4.文化性压力源

文化性压力源最明显的表现在于文化性迁移,即从一种文化形态转移到另一种文化形态的过程中,由于环境文化的差异而产生压力。如果没有适当地调整自己以适应变化,就会出现各种各样适应不良的问题和心理反应。例如出国留学或移民,如果缺乏对环境改变所应有的心理准备,没有一定的外语水平,在异域文化背景下就难以适应,无法交流。

案例

M先生在金融行业工作10多年了,主要在证券公司的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一些日常的管理工作,从事资料的整理归档和一部分人事管理工作。公司同事对他的评价也非常高,认为它是一个工作认真负责的人。由于出色的人际交往能力,M先生也是公司里出了名的“和事佬”,大家都愿意与他交往,领导也很欣赏M先生的工作能力。M先生对自己的这份工作非常满意,现在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对于他来说都很开心。去年10月,公司的财会部需要一名财务主管,领导经过讨论,决定让M先生来担任这个职位。M先生虽然在金融行业工作了很多年,但是对于财务部门并不熟悉。但是M先生认为这是一个挑战自己的机会,也许自己的职业生涯就此出现了转机,在自己的事业上能够有所作为。10月中旬到了新岗位上班,每天的日常管理变成了各项工作都要求精准数据的各项报表和账单。上班两周后,M先生开始出现失眠的情况,平时也没有胃口吃饭,仿佛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每天的心情也是郁郁寡欢,同事们都觉得很奇怪。M先生每天最害怕的事情就是上班,而且这样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了,在年底的时候M先生向公司提交了辞职报告。领导觉得他在闹情绪,也做了不少思想工作,但M先生的情绪越来越低落,对上班的恐惧也越来越强。

该案例中,M先生的压力源是来自多方面的。首先,职位的变换是其产生压力的社会性压力源,M先生以前的工作主要是日常资料的管理和与同事的沟通交流。而新任的工作内容变为财务主管,工作的很大一部分内容是与精确的数据打交道,同时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统筹整个部门的协调和管理。工作的内容复杂了,工作的专业性要求也很高。其次,M先生面对压力产生的恐惧心理是其心理性压力源,M先生在接手财务主管的工作后,在还没有完全适应新工作的情况下,就想要干出一番大事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自己的压力。最后,M先生在开始新工作后,身体上出现了失眠、吃不下东西的状况,这是其躯体性压力源。

二、大学生压力来源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人格发展、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大学生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的人生课题,如大学生活的适应、专业知识的学习、交友恋爱、择业就业等。但是由于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复杂的自身和社会问题,往往容易导致大学生强烈的心理冲突,从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心理疾病。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与生活的压力

大部分大学生都曾感受过学习的压力,但如不学会释放压力,精神就会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的出现。目前,中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20%是贫困生,而这其中5%~7%是特困生。调查表明,70%以上的贫困生认为自己承受着巨大的学习、生活压力,这些压力对他们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困扰,而贫困生们并不懂得该如何去化解。

2.情感困惑和危机

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量个案表明,大学生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悲剧。

3.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造成的后遗症

独生子女群体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体,对他们教育不当而造成的后遗症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又一诱因。专家指出,任性、自私、不善交际、缺乏集体合作精神等不良习性,不但易使大学生诱发心理疾病,还会使人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

4.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

该情况频频出现在大一新生中间,这种不适应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有的学生还会因长期不适应而退学。

5.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

“风声雨声读书声,我不吱声;家事国事天下事,关我何事。”“宿舍里面不吭气,互联网上诉衷肠。”这些顺口溜实际上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交际现状。现代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

6.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

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也会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比如不当的家教方式、单亲家庭环境及学校环境的负面影响、消费上的浪费攀比、对贫困生的歧视、学习节奏过于紧张等。

7.就业压力

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这对大学里众多高年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使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三、压力的反应

在应对压力情境时,人会产生一系列的身体和心理反应。汉斯·薛利(HansSelye)整合各种压力下的反应,将应对压力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并称之为一般适应性综合征。

第一阶段:警戒阶段。这一阶段是个体发现威胁,引起警觉,动员身体的防御系统来准备应对。当个体知觉到压力源时,会在躯体上表现出诸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一身冷汗等一系列特定变化。这表明你的身体已经为立刻行动(自卫或者夺路而逃),做好了准备。但是如果刺激过强,如严重烧伤、极度高温,则有可能导致机体的死亡。

第二阶段:抵抗阶段。在这个阶段,受到威胁的人开始通过实际行动去尝试解决问题,或消除压力,或选择逃避。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积极的方式,选择去消除压力源,使个体消除压力,如考试的压力,通过积极去复习背书来消除;另一种方式是消极的,个体不去消除压力源,选择远离压力源,或远离压力情境,以此来消除压力,如考试的压力,通过玩网络游戏等方式来消除。

第三阶段:疲劳阶段。这一阶段消耗大量的生理和心理资源,导致有机体再也无法适应长期性压力,最后“筋疲力尽”,或压力源消失。经过前两阶段,个体已经知觉到压力,经过抵抗,机体能量也渐渐消耗完毕,当个体不能够再抵抗压力时,就会崩溃、衰竭,并且最终会导致机体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