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认识压力
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有动力才会有追求,有追求才会有希望,有希望才会有幸福。顶着压力面对生活,幸福就会来敲门。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压力是心理压力源和心理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的过程。幸福是人们在感受外部事物带给内心的愉悦、安详、平和、满足的心理状态。只有感受了那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后,我们的内心才会感到幸福。所以,有压力才会有幸福。
一、压力的概念
正如所有心理学的概念一样,研究者对于压力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研究的角度不同,对压力的定义也不一样。下面我们来介绍三种比较常见的定义。
第一种较常见的定义是压力指事件或环境刺激,这些事件或环境刺激使人感到紧张。如有一份“压力很大的工作”,即将可能带来紧张的事物本身当作压力。
第二种较常见的定义是压力指的是一种心身反应。比如有人说“我要参加演讲比赛,我觉得压力好大”。这里他的紧张状态就用压力来说明,压力是他对演讲事件的反应。这种反应包括两个成分:一是心理成分,包括个人的行为、思维以及情绪等主观体验,也就是所谓的“觉得紧张”;另一个是生理成分,包括心跳加速、口干舌燥、胃部紧缩、手心出汗等身体反应。这些心身反应合起来称为压力状态。
第三种较常见的定义是压力是一个包括引起压力的刺激、压力状态以及情境的过程。所谓情境是指人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关系。根据这种说法,压力不只是刺激或反应,而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个人是一个能通过行为、认知、情绪的策略来改变刺激物带来的冲击的主动行动者。面对同样的事件,每个人经历到的压力状态程度却可以有所不同。这就是因为个人对事件的解释不同,应对方式也不同。
因此压力是一种刺激—反应的交互作用,是一个人对某种压力源是否构成压力以及自己应对压力源能力的评估。当个体认知评价后身心感受到威胁时就产生了压力。
从以上学者对压力的看法可看出,压力的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刺激事件:使个体产生压力感觉的事件。(2)个体对刺激事件的认知和评价:当个体认为“环境需求超出个人能力和可用资源”或者认为刺激事件“波及威胁或危险”时就会产生压力,即个体认为刺激事件具有不可控性。(3)个体有内在体验,如焦虑、内心不平衡、紧张等。
由此可见,压力是由一定刺激事件引起的、使个体认为事情已经超出了当时的可控能力时所体验到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它可引起当事人一系列生理上的变化。
二、压力的影响
心理压力会对个体产生一系列的影响,但影响不一定都是消极的,也有积极的影响。这与压力本身和感知压力的个体有很深的关系。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压力的影响。
(一)心理压力的积极影响
压力是普遍存在的,适度的压力能够使其产生积极的影响。这里我们从对压力的处理方式的角度来说明压力的积极影响。
1.激发动力
动力是人们行动的源泉,同时也是压力积极影响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要变压力为动力。那么这究竟是怎样一种过程呢?当个体遇到压力状况时,一定会想尽各种办法减轻压力,于是会采取各种行为来处理情境中的压力源。有研究表明,在压力较小或者适当的压力情境下,人可以理智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妥善地处理压力事件,使自己身心发展的同时也增长了自身的动力性。
案例
A同学虽然是一名理科女生,但生物课程一直是她学习的薄弱环节,在选择大学专业时,她却被调剂到了自己不擅长的生物专业进行学习。在大学的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她认为自己在学习上,与班级的其他同学有一定的差距,如每次上实验课时总需要老师进行额外的指导。因此,A同学总觉得自己笨,心情非常焦虑,担心自己不能像其他同学一样完成学业,顺利毕业。A同学的班主任了解了她的实际情况后,叫来了A同学,对她说:“虽然你的学习基础较班上其他同学来说显得薄弱了些,但没有关系。你能考上我们这个专业,说明你是具备学习本专业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的,现在你要做的是摆正自己的心态,多向老师和学习优秀的同学请教,勤加练习,实验课程的学习一定能够补起来的。”
听了老师的话,A同学自己仔细地考虑了自身的具体情况,决心开始努力,不断累积。在上实验课时,她认真做笔记,虚心请教问题,还利用课余时间与同学和老师一起待在实验里不断练习操作技能,弥补自己的薄弱环节。经过一学期的努力,A同学的实验课程学习不断进步,实验操作技能也得到了提高,她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表扬,还成为了班上同学学习的榜样。
A同学在遇到学业上的压力时,感受到了有压力带来的紧张、焦虑的情绪。但在老师的安慰和开导下,她积极地调整心态,将压力转化为了动力,不仅解决了压力事件本身,还磨炼了自己的意志,使自己积极地面对困难、解决困难。
在看到压力能够激发动力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过大的压力还是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人们经常认为有压力才有动力,压力越大动力越大,因此总是给孩子持续地施加压力。最终使得孩子心理压力大到超出了其能承受的范围,出现了心理障碍,使孩子的身心受到极大的损伤。
2.积极仿同
积极仿同指的是个人因为压力而感到痛苦时,通过模仿他人成功的经验和方法,使自己的各方面适应环境的要求,以此减轻压力带来的痛苦。例如把别人具有的而自己又感到羡慕的品质加在自己头上,或者简单地将自己与所崇拜的人混为一体,以提高自己的信心、声望,从而减轻自身的压力感。
研究表明,积极仿同是值得提倡的,如崇拜偶像是为了学习其优秀品质,以重新鼓舞勇气,努力使自己克服压力,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成为一个成功者。所以,教育工作者应当有意识地向学生推荐一些历史名人以及一些社会成功人士,作为他们学习的榜样,让他们从对优秀人物的学习、模仿中提高自己的修养,修炼自己的品质。
3.适度补偿
补偿即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指由于各方面的限制,个人目标无法达成时,个体设法以新的目标代替原有的目标,以现在的成功体验去弥补原有心理压力带来的痛苦,包括适度补偿和过度补偿,适度的补偿有积极意义,而过度补偿则相反。许多学生通过寻找适合个人发展方向又符合社会规范的新目标、新活动来弥补因压力而带来的各种心理伤害。这不仅可以达到自己既定的需求目标,也可以减轻心理上的负面情绪。如情感上产生压力,便转向认真学习,努力工作,来加以补偿。
案例
Z女生是一位在读的博士生,但最近她总是闷闷不乐的。原来,在刚刚过完自己的28岁生日后,Z女生突然觉得自己一直忙于学业,无暇顾及自己的感情生活。过去有一些优秀的男生向她表达爱意,她也是因为不想耽误学业的原因委婉地拒绝了。现在考虑到自己已经28岁了,周围的同学和朋友几乎都有了自己美满的爱情,而自己仍旧是孤身一人,感情生活一片空白。看到周围的同龄人几乎都成双成对的场面,Z女生感到很失落。
Z女生认真地想了想,自己因为完成学业付出和牺牲了很多,有的时候会因为自己错过了美好的爱情和无法享受生活而感到很后悔,她在考虑着这样的付出是否值得。终于Z同学痛定思痛,发现自己还是拥有和收获了很多的,比如丰富的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还有大有发展希望的前途。因此Z女生下定决心,在之后的日子要更加认真学习,要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学业,依靠自己创造未来美好的生活,认为只有如此才能对得起自己的付出。
这位Z女生在看到周围的同龄人都拥有很好的感情归宿,而自己却孤身一人时感受到了强烈的心理落差,她觉得情绪低落,怀疑自己的选择。但经过认真地思考后,Z同学及时地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并通过努力学习,积极创造美好的未来生活这样的积极方式来适度的补偿,使自己摆脱了不良情绪的困扰。
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补偿是于事无补的,并不是积极的,有害的补偿是坚决不可取的。所以,须加以区分。
(二)心理压力的消极影响
前文中,我们已经了解了心理压力的积极影响,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会对个体产生积极影响。但因为过度的压力或对压力事件的错误处理,则会对人产生消极影响,严重的情况会出现心理危机。因此我们从知、情、意、行四个角度来说明压力的消极影响。
1.认知消极
上文已经说过适度的压力有利于促进个体的动力。一旦当压力超过一定程度,个体在认知方面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容易使思考变通性变差,认知效率降低。
案例
今年进入毕业生行列的大四男生小明,与所有应届毕业生一样,这一年的头等大事便是找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刚开始找工作时,小明总是信心满满,积极地投递简历,准备自己的自荐材料,还购置了参加面试的正装。眼下是就业的黄金时期,所有的毕业生都怀揣着自己的理想四处投递简历,往返于各个场次的招聘会之间。但几场招聘会下来,小明都是铩羽而归,别说找到满意的工作了,连一个参加工作的机会都没有寻觅到。舟车劳顿使得小明觉得身体上快要招架不住了,精神上也几乎崩溃。
小明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确定下来,自己的未来就如同湖中的浮萍一样飘摇不定,不受自己的控制。因此他也无法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毕业论文,每当打开电脑写文章时思路全无,满脑子都是关于找工作的杂念。小明整日都处于焦虑的情绪中。这样焦虑的日子久了,小明的认知开始表现出偏激的一面,小明开始认为自己生不逢时,刚好赶上了就业高峰期。他还时常向周围的同学抱怨社会对大学毕业生是如何的不公平,觉得自己找不到工作实在有愧于父母和老师的培养。
与小明同学情况相反的是,那些已经找到工作的同学,他们开始集中精力全力准备论文的设计和写作,还积极地参加与论文相关的课题研究,在别人面前也表现得自信积极又乐观。
小明同学的处境是当前毕业生面临的一种普遍现象。毕业生多了,就业自然困难,职场受到挫折,心理上难免产生悲观情绪,进而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当代研究生受到社会转型期的各种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相互碰撞的影响,过度追求个性解放,追求人生的完美,这样在压力面前容易导致认知障碍,思维缺少变通。典型地表现为他们做事前信心百倍,认为自己没有完成不了的事,但一遇挫折,心理上便会产生种种困惑和错误的观念。倘若这些困惑和错误观念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反过来还会“放大”他们的心理压力,造成恶性循环,这样则可能产生更为强烈的焦虑、茫然等消极情绪。另外,压力还会削弱人的记忆,干扰其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影响决策水平。这是因为压力使得个体知觉范围变小,容易用刻板或直接的方式思考问题,从而不具有创造力和灵活性。
2.情绪欠稳
情绪与压力是一对捆绑组合,几乎所有的压力情景都会伴随情绪反应,有时甚至是多种情绪反应的交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有些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还不稳定、不完整,情绪易失去控制,好走极端。因此,他们在心理压力面前容易产生矛盾、情绪摇摆不定等问题。
开放式调查中有位研一的男生自述道:“我们班级里有许多同学是工作后来读研的,他们的学习态度、待人处世以及看问题的方式非常值得我学习。他们不仅学习认真,与老师、同学相处融洽,而且看待问题也比较全面、客观。相反,有些应届生好急功近利,做事不分轻重缓急,易走偏道。同时,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还常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别人感受的一面。”他们在面对压力时心理上折射出各异的情绪。往届生依托自己的社会经验,遇事能沉着冷静,振作对待,情绪振奋、愉快,斗志昂扬,对未来自信、乐观。而应届生面临困境或打击时,部分同学则表现出愤怒、忧虑、悲伤、沮丧等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除了令个体感到不快外,本身也构成了个体的压力源,增加了其心理负担。
其次,虽然学生自我意识比较强,但现实与理想的差别常常会引发矛盾,学生就业时这一矛盾体现得淋漓尽致。许多研究生当初考研的动机是为了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以便将来能谋求更佳的工作和发展机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两三年下来感觉所学无几,未能达到当初考研时的设想。加之毕业研究生人数的暴增,社会对高学历人才需求趋于饱和的现状,研究生就业并不如过去那样“走俏”,研究生就不了业也并非稀奇事。因此,研究生现实中的自我难以转变为理想中的自我,特别是在面临心理压力时,一些心理承受力差的学生情绪容易烦躁、倦怠、焦虑。
3.意志减弱
意志指人追求某种目的和理想时表现出来的毅力、信心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状态。许多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压力情境时,因为方法和自身的一些因素,使得学生在压力情境中容易产生焦虑等消极情绪。久而久之,在面对新的压力情境时,学生就会出现自信心不足,对自己产生怀疑,不愿面对压力,意志力减弱的情况。
案例
小蔡是一位事业心很重的人,在工作中她巾帼不让须眉,很快就凭借自己出色的工作能力成为了公司的骨干,并升职为了中层管理者。一年前小蔡又升级做了母亲,乐观的小蔡充满信心地认为,凭借着自己处理事情的能力和效率,完全可以平衡好工作和生活之间的杠杆,做到既能够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又能够使孩子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做到工作生活两不误。一年后,小蔡发现自己快支撑不住了,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复杂的人际关系,没有经验照顾孩子所带来的挫折,加之生活中的繁杂琐事向小蔡同时袭来,令她实在难以招架。如今的小蔡已经完全没有了曾经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激情,自己的意志力也在慢慢消失殆尽,身体长期处于疲累的状态,心理状况也处在崩溃的边缘。
小蔡的经历是很多刚作为母亲的职场女性都会体验的状况。在多次尝试平衡工作和生活的杠杆无果的情况下,她们的心态便开始悄悄发生了变化。她们开始产生消极的认知和情绪,而这种消极的认知和情绪反过来还会弱化个体内心的意志力,导致其心理承受能力下降。
4.行为异常
现代学生的身心发展都已基本成熟,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同时他们学生兼成人的双重身份使他们既有学生的单纯,又有成人的熟虑。而恋爱的产生更使得他们敏感多变,行为发生变化。这样的个体处于压力的环境中时,在适当的范围内,还是会有积极作用,一旦压力程度严重,持续时间长,又无法排解时,那么个体就会出现行为的异常,如做事缺乏耐心、烦躁易动等,严重者甚至产生过激行为。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的新闻屡见不鲜。对这些大学生自杀的案例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导致大学生自杀的原因主要是学习紧张、考试失败、失恋、就业受挫等心理压力,大学生正是不堪忍受这些压力,所以采用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压力导致了某些大学生行为的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