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目标概述
一、目标的心理学研究概述
1.什么是目标
在很早的时候,目标这一名词就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还记得我们的童年吗?父母总会问:你将来长大了要做什么?这次的考试要考100分等。当时的目标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到了高考,在那所大学就读,读哪一个专业就成了我们人生的另一转折点!进入社会你会接到很多不同的信息,那目标就会分得更细了,你会确定人生事业的目标——确定当前的工作目标还有生活目标,你会在什么时候成家、生小孩,还有你的衣食住行又如何安排……究竟什么是目标呢?心理学家将目标界定为:一个人想要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内达到某一特定的行为标准。
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目标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目标是特定的。很多人小时候都做过放大镜点燃报纸的实验,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里,拿一张报纸铺在户外,然后拿一个放大镜,放在离报纸有一小段距离的地方,放大镜正对着太阳,放大镜不动,并把焦点对准报纸。坚持几分钟,放大镜就会借助太阳的威力让报纸燃烧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耐心,移动放大镜,实验就不可能成功。目标也是一样,它是锁定在某个特定的方面,比如在学业或者事业方面。
其次,作为行为目标,目标不仅仅是具体的,而且是可以衡量的。有人说我的目标就是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这个目标太不具体了,我们无法控制也无法衡量这个目标。比如说你想学习毛笔字,你可以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每天练习两篇字,要求自己在一个月内掌握所有的笔画规则并至少练习60篇字。这个目标就比较具体,能够按部就班地去做,目标容易达到。
再次,目标是有时间限制的,在某一特定时间内达到的。目标按照时间长短,可以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或者短期目标。长期目标可以是10年、20年或者30年,中期目标可以是1—2年或者3—5年的。短期目标可以是两个星期、3个月或者半年时间。人们有时候习惯性去拖延做事情的时间,就是没有给自己的目标加上一个截止日期,如果没有明确的时限,任何人都难免偷懒,松松垮垮,谈不上实现目标。
2.目标的作用
有很多名人阐述过目标对于生活的重要作用,比如高尔基曾经说过,不知道明天要干什么事的人是不幸的人。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发展就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爱默生说,一心向着目标的人,整个世界都给他让路。
目标究竟是怎样来影响我们的生活的呢?心理学家对目标的设置进行了相关研究,发现目标具有以下几个作用:
第一,目标具有指引功能。目标引导个体注意并努力采取与目标有关的行动,避免与目标无关的行动。心理学家进行了相关的实验研究,给学生一些具体的目标,并且安排学生阅读一些文章,一部分文章与目标直接相关的,另一部分文章是与学习目标无关的。结果发现,学生对于目标相关的文章的注意和学习均高于对于目标无关的文章的注意和学习。
案例
1970年,美国哈佛大学对当年毕业的天之骄子们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只有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1995年,即27年以后,哈佛大学再次对这一批1970年毕业的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是这样的:3%的人,25年间他们朝着一个既定的方向不懈努力,现在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实现,成为各个行业、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60%的人,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什么特别突出的成绩,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剩下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不肯给他们机会”的世界。
其实,他们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25年前,他们中的一些人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另一些人不清楚或不是很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
第二,目标具有动力功能。你给自己定下目标之后,目标就会在两个方面起作用:它既是努力的方向,也是对你的鞭策。目标给了你一个看得着的射击靶。随着你的努力实现这些目标,你就会有成就感。对许多人来说,制定和实现目标就像一场比赛。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实现一个又一个目标,这时你的思想方式和工作方式也会渐渐改变。有一点很重要,你的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可以实现的。如果目标不具体——无法衡量是否实现了——那会降低你的积极性。为什么?因为向目标迈进是动力的源泉。如果你无法知道自己向目标前进了多少,就会感到泄气,最后撒手不干了。
有一位瘦子和一位大胖子在一段废弃的铁轨上比赛走枕木,看谁能走得更远。瘦子心想:我的耐力比你好得多,这场比赛我一定赢。开始也确实如此,瘦子走得很快,渐渐将胖子拉下了一大截。但走着走着,瘦子渐渐走不动了,眼睁睁地看着胖子稳健地向前,逐渐从后面追上来,并超过了他,瘦子想继续加力,但终因精疲力竭而跌倒了。最后,在极大好奇心的驱使下,瘦子想知道其中的秘诀。胖子说:“你走枕木时只看着自己的脚,所以走不多远就跌倒了。而我太胖了,以至于看不到自己的脚,只能选择另一个目标,朝着目标走。当接近目标时,我又会选择另一个目标,然后就走向新目标。”随后胖子颇有点哲学意味地指出:“如果你向下看自己的脚,你所能见到的只是铁锈和发出异味的植物而已;而当你看到铁轨上某一段距离的目标时,你就能在心中看到目标的完成,就会有更大的动力。”
第三,目标影响坚持性。
1952年7月4日清晨,美国加利福尼亚海岸笼罩在浓雾中。在西海岸以西21英里的卡塔琳纳岛上,一位34岁的妇女跃入太平洋海水中,开始向加州海岸游去。要是成功的话,她就是第一个游过这个海峡的妇女。这名妇女叫弗罗伦丝.查德威克。在此之前,她是游过英吉利海峡的第一个妇女。那天清晨,海水冻得她全身发麻。雾很大,她连护送她的船都几乎看不见。有几次,鲨鱼靠近了她,被人开枪吓跑了。她仍然在游着。
坚持了15个小时后,她又累又冷,她知道自己不能再游了,就叫人拉她上船。她的母亲和教练在另一条船上。他们都告诉她离海岸线很近了,叫她不要放弃。但她在朝加州海岸线望去,除了浓雾什么也看不见。几十分钟后,人们把她拉上船。又过了几个小时,她渐渐觉得暖和多了,这时开始感觉到失败的打击。她不假思索地对记者说:“说实在的,我不是为自己找借口。如果当时我能看见陆地,也许我能坚持下来。”人们拉她上船的地点,离加州海岸线只有半英里!由于看不见目标,查德威克一生中就只有这次没坚持到底。
两个月之后,她成功地游过了同一个海峡。
人生也是这样,在没有目标的情况下做一件事情,我们很难坚持下去,没有目的地,我们将永远无法到达。很多职场人士都感受到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很多人高喊着口号开始学习英语,但是没过几天就把学习抛到脑后。还有人感到很困惑,为什么以前在学校读书的时候能够坚持学习英语,还通过了各种英语考试,而现在却怎么都学不进去了。原因很简单,以前我们有具体的目标,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比如说通过英语四六级,或者托福和GRE要考到多少分。但是工作之后,我们仅仅觉得英语很重要,应该学,没有为自己制定一个可以操作的目标,很难执行。
第四,目标通过导致与任务相关的知识和策略的唤起、发展或使用,从而间接影响行动。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当我们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时,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会发挥我们的力量,想出各种办法来达到这个目标。
有个勘探小组在原始森林里迷路了,食物和饮水都已经用尽,只好用野菜草类充饥。大家疲惫而迷惑地寻找着出路,绝望一步步逼近他们。祸不单行,勘探小组组长、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一病不起,无法救治。弥留之际,老教授用颤抖的手从地上摸起一块鸡蛋大的石头,用尽力气断断续续地说:“这块矿石很……有价值,你们一定要……走出……”“去”字没说完就闭上了眼睛。众人含泪掩埋了老教授,悲痛之余深受鼓舞。听了老教授的临终嘱咐,得知此地含有丰富的矿藏,对于地质勘探队员来说,这是最令人激动的事情。大家小心翼翼地呵护这块矿石,在途中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走出了原始森林。后来,经过化验,老教授所指的这块矿石,不过是一块普通的石头罢了。此时,大家恍然大悟,老教授用了一个善意的谎言,给大家指明了一个目标,让大家鼓足勇气,想尽办法从困境中走出来。
第五,目标激发我们的潜能。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一只跳蚤放进杯中,开始,跳蚤一下子就能从杯中跳出来。随后,若将杯子盖上一个透明的盖子,跳蚤仍然会向上跳,但是碰了几次盖后,碰疼了,慢慢就不跳那么高了,这时将盖子拿走,会发现那只跳蚤已经不能跳出杯子了,因为它将目标定到了不及盖的高度。我们常听人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发展就越快”,也就是这个道理。目标能够让我们分清事物的轻重缓急,让我们集中注意力。没有明确目标的人会把自己的精力放在小事情上,而小事情使他们忘记了自己本来应该做什么。
二、目标与幸福感的关系
大多数人会有这样的经验,当我们一步一步向着我们的重要目标迈进时,我们会体验到满足感和幸福感。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例子。
王先生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一家大型国有企业上班,收入虽然不高,但是工作稳定,而且有保障。生活上也没有后顾之忧,与女朋友关系稳定,已经进入谈婚论嫁的地步,家里父母亲的身体也很健康。但是王先生感觉不快乐,他认为现在的生活很无聊,工作简单而且重复。他曾经想过要跳槽或者改行,但是在周围人的眼里,是非常不值当的事情,因为他现在的工作,就算研究生毕业也很难找到这样的工作。听到朋友这样说,王先生也很犹豫,不舍得放弃现在稳定的生活和工作,但是一想到要一辈子待在这个地方还是很不甘心。生活到底是为了什么?我可以为它做什么改变呢?王先生这样问自己,但是始终没有跨出那一步,日子就一天一天这样过着。
在一次同学聚会上,王先生终于下定决心,决定要改变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元旦的时候,王先生参加了大学同学的聚会,与一个在美国留学的同学交流了彼此的生活经历和感受,这次交流让王先生看到了希望。王先生读本科时就想出国留学,希望去外面了解世界,开阔自己的眼界。但是因为当时没有申请到合适的学校就放弃了。与同学的这一番交流又点燃了他心中的希望,出国留学是他的梦想,趁着年轻,应该为自己的梦想再努力一次。经过认真的考虑,王先生决定辞掉现在的工作,申请去国外留学,毕业后再回国工作。
有目标的王先生,感到生活充满了希望,工作和学习中也充满了动力。
厄尔·南丁格尔曾经这样写道:“幸福就是在不断进步中把一个有价值的愿望——或者说一个目标——变成现实。”
1.目标相关理论
目标对我们的生活有重要的影响,心理学家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目标与幸福感的关系。弗洛伊德认为,人们最大的满足来源于本能的满足,尤其是性本能的满足,但是随着文明的发展,人们放弃了本能的快乐而去追求文明的目标,因此导致了幸福感的下降。
存在主义分析治疗的创始人维克尔·弗兰克尔认为,人类最大的需要是活得有目标、有意义。目标让我们的生活有了意义和目的,他给了我们方向感。当我们朝着目标努力的时候,我们会感到越来越幸福、越来越坚强、越来越有活力和效率。我们会对自己和自己的能力越来越自信。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则认为需要的满足会影响我们的幸福感,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后来,随着人们需求的变化,他又把他的需要理论发展为7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该理论认为,个体在特定水平上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这方面的幸福感就会提高,进而追求更高层次的幸福。不同的人对幸福的追求是不一样的,对于连温饱都没有办法解决的人,安全保障、爱情归属、自尊荣誉等都是次要的,他们的快乐与幸福首先在于解决温饱问题。当有了温饱之后,幸福首先在于求得生存的安全。有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保障,人们才能将幸福寄托于爱情、归属与自尊等方面。
2.目标对幸福感的影响
基于幸福感的相关理论,研究者对目标与幸福感的关系进行了更加细致的研究,他们发现,目标的内容、个体实现目标的方式以及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败将影响人们的幸福感。
Brunstein等人(1998)提出,当一个人能以内在价值和自主选择的方式来追求目标并达到可行,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才会增加,即目标必须与人的内在动机或需要相适宜才能提高主观幸福感,人们具有某些意识或未被意识到的动机和需要,满足这些需要,主观幸福感的水平升高;与个人需要不一致的目标,即使达成了也不能增加主观幸福感。比如,成就动机强的学生,学习成绩优异时,主观幸福感升高;具有较强社会价值观的学生,在满意的人际交往中才能感到更幸福。这个研究结论提醒我们,首先弄清楚自己的价值观,知道自己最看重什么。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设定一个合理的目标,伴随着目标的实现,我们的幸福感能够得到提升。
其次,目标与个人生活背景相适应,才能提高幸福感水平,生活背景重要成分之一是个人生活的文化背景。心理学家Cantor和Sanderson认为,当个人实现被其文化或者亚文化高度评价的目标时,幸福感会升高;文化影响人们的目标选择,从而成为影响幸福感的因素。造成人们体验幸福感系统差异的特殊文化维度是:个人—集体主义或自我独立—依赖。在个人主义文化中(如美国和欧洲国家),个人倾向于区分自己和他人,个人所体验到的情感是自己独特的体验,与自我相关的情感如自尊,与幸福感尤其紧密相关;而集体主义取向的文化中(如中国和日本),个人的主要目的并非区分自己与他人,而是与他人保持和谐一致,个人理想往往是所属群体的理想,由于自控的个人重要性削弱,个人的感觉、情绪、思想不被看作行为的决定因素,结果有关自我的情感在集体主义取向的文化中对决定生活满意度显得不那么重要。比如,一个生活在中国的孩子按照西方文化来设定自己的目标,只要自己开心就行,不顾及父母的期望,但是这个目标很难得到周围人的认可,也很难体验到他理想中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