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营造良好人际关系的策略
一、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赛·约翰逊(Sion.Johnson)说过:“一个人在其人生道路上如果不注意结识新交,就会很快感到孤单。人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对别人的友谊。”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个体无时无刻不处在各式各样的复杂社会关系中,都必须与周围的人打交道。社会是由一张张人际关系织就的网络,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离开这张网,而在社会中孤独地生存。为了生活,我们就必须与别人打好交道,打交道的质量好坏往往取决于你在社会生存中的难易程度。一支筷子容易折断,一把筷子不易折断。无论出于何种目的,人人都渴望自己能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处于一种良性的社会脉络中,都希望能拥有更多的朋友,并与他们保持真挚的友谊。
2004年,在云南大学校园内发生的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让人们禁不住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同学自相残杀的现象呢?有人将原因归结到了马加爵同学的人际关系能力欠缺上,虽然具体诱发因素会有很多,但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欠缺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这次不幸事件的发生。人际交往对于我们任何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人际交往良性发展的润滑剂,这不仅有助于减少交际过程中产生的人际摩擦,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友好的交往,还有利于个人和集体健康的发展,使你能更快更好地融入集体、融入社会。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交往关系的基础,良好的人际交往的原则是成功交往的重要保障。而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有:
1.平等原则
人有人格,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无论什么人、无论地位高低,渴求平等的心情是一样的。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应是平等的关系,在我们的社会里,人们之间没有高低贵贱、没有三六九等之分,只有社会分工和职责范围的差别。不论职位高低、能力大小,还是职业差别、经济状况不同,人人均平等享有政治、法律权利和人格的尊严,都应得到同等的对待,因此人与人之间交往要平等相待,一视同仁,相互尊重,不亢不卑。
案例
1959年,在全国群英会上,国家副主席刘少奇亲切接见了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掏粪工人时传祥。当时刘少奇亲切地对时传祥说:“你当清洁工人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这只是分工不同,都是革命事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尊重原则
常言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包括自尊和尊重他人两个方面。自尊即在各种场合自重自爱,维护自己的人格。尊重他人就是重视他人的人格、习惯与评价,保护他人的隐私,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案例
影帝洛依德将车开到检修站,一名修车女工接待了她,这位修车女工是他的一位影迷。女工将车子修好后平静地对影帝说:“先生,您可以开走了。”在影帝向她发出兜风邀请时,她严正地拒绝了他。并在影帝表现出困惑时告诉他:“您有您的成就,我有我的工作,您来修车是我的顾客,如果您不再是明星了,再来修车,我也会一样地接待您,人与人之间不就应该是这样的吗?”
3.真诚原则
古人常言:“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真诚待人是人际交往得以顺利延续和良性发展的前提。在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唯有以诚相待,才能做到真正的相互理解、信任和接纳,才能做到团结相处。真诚团结也是现代社会事业成功的客观要求,在一个团体或集体中,没有真诚友善的交往,也带来不了真正的团结一心,更加无从谈起事业的成功与辉煌。同时,就我们个体而言,如果想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和幸福,就必然缺失不了与他人在社会交往、商业活动中的真诚和信任。因此,真诚是人际交往中的基本要求,所有的人际交往的手段、技巧都应该建立在真诚交往的基础之上。在人际交往中,唯有彼此怀抱心诚意善的动机和态度,才能真正做到相互理解、信任,在感情上引起共鸣,从而使交往关系巩固和发展。
案例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前往京都拜会时任周朝守藏史的老子,一到京都,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欣然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4.友爱原则
中国古代社会里,素有遵循“仁者爱人”的传统,在当今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更应团结友爱。人际交往中要时刻注意主动团结别人,容人者,人容之。互相尊重、虚怀若谷、宽宏大度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友爱就是要爱同志、爱朋友、爱同事、爱人民。真正的爱心就表现在帮人一把,在别人需要时,奉献自己的力量。
案例
有一个成语叫作管鲍之交,形容的是友谊的坚深。成语主要讲述的是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厚友谊的故事,最初见于《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此世称管鲍善交也。”
管仲和鲍叔牙最初一起在做生意,管仲出小钱而分大头;帮鲍叔牙出过好几次主意,却都帮了倒忙;打仗的时候管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逃跑。别人问鲍叔牙,说你怎么和这么一个不顾道义的人当朋友啊?鲍叔牙说,管仲家有老母,他偷钱回去是侍奉老母,他逃跑也是怕自己死了没人照顾老母,这又何错之有?管仲听说后就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5.互助原则
相互关怀,互助互惠,是人际交往的客观需求。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有困难,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这个时候往往需要他人伸出援手,给予帮助;工作中,人与人之间也需要在各自的职位上互相配合、互相支持、通力合作。互相帮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种人生智慧。一人有难,众人相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相互帮助的前提就是要乐于帮助别人,别人有困难需要帮助时一定要热情帮助。
6.心理距离适度的原则
人际关系本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也可以称作心理上的距离,不分亲疏地靠近对方最终难免引起不快,彼此之间还是应当保持适度距离为好。一方面如果交往双方过分地关心自己,而忽视对方,则使彼此的心理距离拉远,那么交往将很难继续。所以要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要在真诚地关心别人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尊重交往对方的隐私。每个人的心理都有一些不愿意告诉他人的秘密,隐私是一项很重要的人生权利。我们要想维护良好的交往关系,就必须尊重他人的隐私权,不乱打听别人的情况,不背后议论别人的是非等。总之,人际交往必须调整好双方的心理距离。
二、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
人际交往的能力及素养会直接影响着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培养自身人际交往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8]:
1.改善认知模式
改善认知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涵:首先,要充分地认识人际关系的重要价值和其对于个体发展的重要性,对学会与人相处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过程中采取积极的态度;第二,就是要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平等友善与人交往。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这就要求我们在与人交往时不要自视甚高也不要妄自菲薄,不拿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也不要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曾有人说过,每个人都是一块闪光的金子,这至少从一个角度说明无论伟人名人,还是普通一员,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同时,交往中也不要自卑,自卑通常表现为在人际交往活动中自信的缺乏。自卑是影响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是人际交往的大敌,甚至会直接阻碍一个人走向社会,危害个人发展和人际交往。摆脱自卑,积极自信是人生最好的财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正视自己的短处,勇于把自己的短处转化为长处,就能克服自卑,让人际交往更为顺畅。
2.完善性格,增强人际吸引因素
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对象之间彼此互相喜欢、尊敬、爱慕的心理倾向,与不满、厌恶、蔑视等人际排斥的心理倾向正好相反。在日常生活中,确立较高的人格目标,学习别人的长处;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增强自己的人际吸引因素,是培养交往能力、获得交往成功的必要前提,也是搞好人际关系的根本所在,而增强人际吸引最好的办法就是完善自我人格。通常来讲,人际吸引因素主要包括:(1)正确的人生观。人生观往往能决定一个人的思想倾向和精神面貌。以理想、信念、动机和兴趣等形式表现出来的一个人的人生观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只有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对待周围的人和事,才会焕发出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激发别人产生与之交往的愿望。(2)高尚的品德修养。高尚、良好的品德修养可以给人以信任和安全感,让人们都愿意与具有真诚守信、谦虚大度、宽容他人等良好品质的人交往。不欺诈、守信用、诚恳谦和、胸襟诚笃、乐于助人的品格自然为人所喜欢,具备这种品质的人必然会有很强的人际吸引力。因此,努力塑造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对增强人际吸引因素极为重要。(3)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品质是一个人的志向、意志、情绪、兴趣、气质、性格等的心理特征。志向宏伟,兴趣高雅广泛,意志坚定,情绪乐观,为人豁达、慷慨、幽默、风趣、热情开朗,稳重宽厚,善解人意以及富有同情心、正义感,办事认真等,都是人际交往必备的心理品质,在人际交往中具有极大的魅力。在社交场合中,那些善于调侃、富有幽默感和待人接物随和宽容的人,常常成为人们注意的中心和乐于交往的人,这样的人也更容易找到朋友,赢得大家的好感。(4)智慧和才能。通常智慧和才能可以带给人以力量,也是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尤其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个人的智力才能越来越成为其人格魅力的重要部分。因此掌握丰富的知识和锻炼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能大大地增强吸引力。当代青年学生,在学习上的互相帮助,各种才能如书画、文艺、体育、组织管理等的锻炼提高,都是其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
3.掌握交往的艺术[9]
首先,注意自我形象。大方的仪表和良好的个人形象是人际交往的基础,良好的第一印象会为日后的人际交往增分不少。在当今的社会交往中,人们会比以往更注重彼此的外表和风度。言谈举止、服饰、打扮等不仅能表现一个人的气质,还能反映出人的某些特性,从而会影响交际对方的态度和评价。因此,在交往过程中我们的容貌化妆、装束穿戴等,不仅要符合自己的年龄、身份,还要根据交往的对象、场合的不同而有所区分。
另外,微笑也是自我形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从原始人第一次发出笑声起,笑就在人类社会交往过程中彰显了其价值。从本质上说,笑是一种受所在文明支配的社会现象,所以在社会中,笑往往被赋予成了一个“具有人性”的特征。世界上如果真有一个永远不对任何人微笑的人,那么这个人一定可怕也可怜,因为他的心情是阴暗的,他不能与别人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微笑所表达的是一种感情,一种吸引力,微笑虽然无声,但它是一种高级含蓄的语言。它说出了如下许多的意思:高兴、欢悦、同意、赞许、尊敬、同情……因此,在日常交往中,善于微笑,发自内心的微笑对我们人际交往的成功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了。
其次,积极主动与人交谈。与人沟通、交谈是人际交往的客观需求。在交谈中正确运用语言技巧,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交谈中需要注意和把握的是:合理地运用赞扬和批评。赞扬能释放出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调动其积极性,而训斥则会使一个人情绪低落、体力下降。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我们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褒奖,因此,与人谈话,要学会使用赞美的语言,一个笑容可掬、善于发掘别人优点给予赞美的人,肯定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和喜爱。赞美不仅能激发受赞美者的自豪和骄傲,从中了解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认识自身的生存价值,也能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和愉悦,带给彼此美好的心境;并且,从另一方面来讲,当人们在鼓励、尊重对方的同时,其实也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生存智慧。赞美也是一门艺术,能充分、善意地发掘他人的长处和闪光点,因人、因时、因场合地适当赞美,不管是直率、朴实,还是含蓄、高雅,都可收到很好的效果。常言道“过犹不及”,则告诫我们赞美不能滥用,好心的赞美必须恰如其分,千万不能言过其实。如何学会称赞呢?以下是一些帮助你培养这些技巧的几点提示:
(1)一定要真诚。奉承不是称赞,千万不要说不是发自内心的话。如果你这样做了,当你真的要严肃的时候,人们就不会相信你了。有很多事情可以让你真诚地称赞别人,你没有必要说不真心的话。
(2)称赞事实,而不是人。如果你把称赞的焦点放在人们所做的事情上,而不是放在他们身上,人们就会更容易接受你的称赞,而不会引起尴尬。比如,说“小敏,你的讲解非常好”,就比说“小敏,你好棒”更好。又如,“于康,你编辑的那个演讲稿实在是太好了”,就比“我实在找不到一个更好的编辑”更好。
(3)称赞要具体。当称赞是针对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它就会更有力量。称赞越广泛,它的力量就越弱。所以,当称赞别人的时候要针对某一件具体的事情。例如,“于康,你今天戴的这条领带配这套黑西装,非常耀眼”,就比“于康,你今晚穿得很好看”更有力量。再举例说,“小敏,你每次和人们说话,都能使他们觉得自己很重要”,就比“小敏,你真会与人相处”更好。
(4)掌握称赞的“快乐习惯”。你每一次称赞别人,都有巨大的附带利益,它会使你同时得到满足。所以,有人认为:如果你不能为自己增加快乐,那么你就不能为任何人增加快乐!所以,每天起码要称赞3个人,你将感受到自己的快乐指数不断上升。
赞美对于人际交往双方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当然,面临需要提醒和指出对方必须改正的缺点时,也应有真挚的批评。“明知不对少说为佳”的处世哲学往往是弊多利少。但谈及批评,如何批评、如何合理地指出一个人的缺点也是一门艺术,其措辞也应大有讲究。分寸恰当、善意真诚、合情合理的批评往往更容易被人接受,同时,批评后,对方认识或者及时改正了时,就需要赞美了。人性中有被人赏识的深切渴望,因此,在与他人相处时,要注意满足他人的这种渴望,多赞美别人。如果说,批评与鼓励都是催人上进、激人发奋的手段的话,在许多情况下,适当的奖励往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另一方面,我们在与人交谈时还应注意非语言因素的影响,如语气、眼神、手势、表情等,这些非语言因素有时会对交往效果产生很重要的影响。非语言成分在人际交往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善于倾听,礼貌待人,与人交谈时“洗耳恭听”是最基本的礼貌,同时,交谈中尊重对方,不随意插言打断别人的谈话,学会虚心倾听别人的讲话,这样也能赢得别人对你的好感。
相互理解=表情(55%)+语调(38%)+语言(7%)
再次,规范动作行为。正如语言一样,一句好话与坏话带来的效果是迥异的,在日常交往中,一个细小的不经意的动作可能会为你给人的第一印象加分,也有可能会让人对你生恶,因此,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我们不仅要注意自己的“言”,也应注意自己的“行”,注意自己的动作行为,合理地运用礼节性行为。运用得当、得体大方的礼节性行为对于增进人际关系是大有裨益的,因为得体、得当的礼节性行为会使人产生一种亲切感,有助于人际关系的融洽、和谐。同时,交往时也要采取适当的身体姿态,在交往中自觉地控制自己,采取恰当的身体姿态,也有利于融洽人际关系。
最后,体察对方心境。交往中善于体察对方的心境,在正确的时间说正确的话、做正确的事,适时给予对方恰当的心理满足,不仅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交往氛围,也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当然,能具备敏感、准确地把握住不同的心境的能力也是需要在真诚、善意的前提下不断强化练习的。在不同心境下,人会有不同的情感需要,交往中若能恰当地把握,并根据不同心境下的不同情感的需要,适时地予以满足,这也往往会大大缩短交往双方的心理距离,利于交往顺利进行,利于交往程度的加深。
★实践练习:
做善于倾听的人 3~4人组成一个小组。每组的3人(或4人)轮流充当说话者(一次一人)、倾听者(一次一人)与观察者(1~2人),每人都必须分别扮演说话者、倾听者和观察者的角色,在扮演的过程中,认真体会每种角色的立场与感受。
其中,3种角色的任务分别是:说话者要在5分钟内主动发起各类型的话题。倾听者只扮演听与响应的角色,不主动引发任何话题。观察者不介入说话者与倾听者的对话,只负责观察两人的对话情形。在每人都扮演过3种角色后,小组成员开始讨论与分享,说话者与倾听者分享彼此在扮演该角色时的感觉,观察者则说出所观察到的情形和自己的体会。
古语云:会说话的人,必也懂得听话。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并不只是要把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表达出来,我们还应该要重视谈话对象向我们传达的讯息,即是要用心倾听。想要达到真正双向沟通的目的,拥有倾听的能力,是一种基本的沟通态度,也是一种可习得的技巧。
【注释】
[1]乐国安.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张莉.大学生人际交往探析[J].科技信息,2013,2.高连克.论霍曼斯的交换理论[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3]邢红平.教育与社会地位、人际关系之间的关系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2.
[4]张莉.大学生人际交往探析[J].科技信息,2013,2.高连克.论霍曼斯的交换理论[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5]侯玉波.社会心理学[M].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6]侯玉波.社会心理学[M].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7]孟杰.首因效应及其在求职面试中的应用[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09,10.
[8]侯玉波.社会心理学[M].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9]杨志清.农村大学生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刍议[J].河南农业大学,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