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幸福心理学
1.10.1 第一节 人际关系的概述
第一节 人际关系的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概述

人际关系,通俗地讲,即社会生活中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不断交流和往来从而形成的各种联系[1]。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与人交流、产生联系是十分必要的,在社会化的网络中,每一个单独的人类个体若离开他人,离开社会、群体,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对于“人际关系”这一词汇或许并不陌生,然而,在社会学家及社会心理学家对于这种社会生活现象进行研究的时候,对“人际关系”这一概念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心理学内涵。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人际关系被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2]。“人际关系”,也多称为“人际交往”,通常指的是各种人类社会关系的集合,如亲属关系、朋友关系、邻里关系、恋爱关系、同学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等一系列社会交往模式。在社会生活中,人是社会化的动物,每个独立的个体均具有其相应的、独特的思想、生活和学习背景、生活态度、工作态度、行为模式、个性以及价值观,在这样具有迥异背景的双方进行交流、交往时,人际关系对于双方的生活、工作、情绪和认知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对组织气氛、组织沟通、组织运作、组织效率及个体与组织之关系均有相应的影响。

归纳起来,人际关系的概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理解[3]

①人际关系表明人与人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

②人际关系有三种心理成分组成,认知、情感和行为成分。

③人际关系是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二、人际关系的相关理论

1.社会交换理论

20世纪60年代,霍斯曼(Alfred Edward Housman)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4],之后该理论便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鉴于该理论对人类行为中的心理因素的强调,故也有学者将其称为一种行为主义社会心理学理论。该理论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均会受到某些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因此,所有的人类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

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是成功命题。该命题是就个人的全部行动而言的,在霍斯曼看来,人的行动与动物的行动是具有相类似的地方的,均要遵循报酬原则。往往频率的有规律性所获得的报酬和奖励要低于没有规律所得到的奖励和报酬,这是因为没有规律的报酬或奖励更具有意外性与刺激性。

第二是刺激命题。某一特定的刺激或者某一组刺激的出现会给某一个体的行动带来某种报酬或奖励。如果当前个体被给予的刺激与过去的刺激相似度越高,个体进行类似的行动的可能性则会相应地增高。例如足球运动员对于曾带来辉煌的某一数字、某一发型的偏爱等。

第三是价值命题。如果某种行动所带来的结果对某一个体来说价值越大,那么他采取同样的行动的可能性则越大。当然,在这里霍曼斯所阐述的价值不单单局限于经济价值,同时也包含了社会价值乃至伦理道德价值等其他因素在内。

第四是剥夺—满足命题。如果某一个体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的某种报酬越是频繁,那么随着报酬的增加,则其所获得的来自此报酬的满足感和价值感也会相应地减少。

第五是攻击—赞同命题。该命题包涵两层含义:其一,当某一行为主体的行动没有得到他预期的报酬或得到了意料之外的惩罚时,他将会被激怒并且采取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性增大,而这种行为本身可以发泄他的不满情绪,因而对他来说是具有价值的。其二,当某一行为主体的行动获得了其所期望的报酬,尤其是当报酬比预期的还要大,或者他的错误行动没有受到预想中的惩罚的时候,他都会非常高兴,继续做得到报酬的行动或者避免错误行为的再度发生。

第六是理性命题。在霍曼斯看来,人是具有理性思维的动物,在社会交往中,人会相应地根据理性以获得最高酬赏和利润为目的。

简而言之,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在重新恢复人的主体性、克服功能理论忽视人的因素等方面均具有积极的作用,他的理论因此被公认为是一个精致的、完整的具有强解释力的现代社会学理论。而且,霍曼斯的理论对于人的需要和情感在人际交往与社会交换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当重视,同时,对理性人的选择性十分看重,这种将微观互动与宏观整合相结合的尝试也为心理学、社会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5]

相应地,霍斯曼的理论也存在着其自生固有的缺陷,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其理论所存在的不足之处。首先,霍曼斯对于社会因素在人际交往中所起到的作用并没有引起重视,过分强调和夸大了人际交往以及社会交换中个人的目的与动机,而对宏观社会结构对个体活动的制约作用以及个人对于社会结构的能动作用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考虑;其次,霍曼斯混淆了动物为了生存而形成的本能行为与人类的社会行为之间的界限,忽视了人类生活、人类文化以及人类实践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再次,就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的本质而言,其对于处于微观水平上个体之间所进行的社会交换原则进行了充分的论述和研究,但并没有深入揭示建立在个体交换基础上宏观水平上的社会交换。因此,可以概括来说,心理学命题无法取代社会学命题去准确地把握和解释社会事实。

2.社会需要理论

1974年心理学家魏斯(1974)提出了社会需要理论。该理论着重强调了人类的亲和需要,提出了6条基本的社会需要:

①依附的需要。这是由最亲密的人际关系所提供的安全感和舒适感。

②社会整合需要。这是渴望与人共同分享相同的兴趣及态度的需要。

③价值保证的需要。这是希望获得他人的支持以提供给个体自我有能力、有价值感的需要。

④可靠同盟的需要。这是个体希望得到他人帮助的需要。

⑤寻求指导的需要。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地学习、生活,以丰富自己的经验体系。

⑥关心他人的需要。在关心、照顾他人时,个体本身也体验到一种被重视、被需要的感觉。

3.社会实在论

社会实在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菲斯汀格(LeonFestinger)提出来的一种人际交往理论,该理论的核心在于社会实在性,菲斯汀格用社会实在性来阐述社会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现象。所谓社会实在性,即人们对于自己的态度和意见正确与否的判定,若无实施上的评价标准时,往往会将周围其他人的态度、意见或者行为作为一种暂时性的评价和判断的标准,以使自己的认识行为与周围其他人保持相对的一致性。

三、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

1.人际交往促进自我认识深化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活动中,源自于双方性格迥异、生活背景的差异,有时候交往双方对彼此的评价会有不小的差距,而不少人甚至会因此而产生烦恼,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交往中要善于调节来自对方的评价,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正确的自我认识有助于我们合理定位自己的社会位置,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

2.人际交往促进社会化进程

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没有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网络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个体所担当的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社会就不能称之为社会,发展也便无从谈起。人际交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与我们形影不离,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贯穿生命的始终。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素养是青少年社会化的起点,是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立足的基本要求,也是参与社会生活、为社会作贡献的基本素质。

3.人际交往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桥梁

人生的意义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奉献,而人际交往,作为人类社会化的重要一环,是奉献的桥梁。良好的人际交往,不仅能让我们掌握更多社会的信息,更多地感知社会脉搏,了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切身地感受社会的需求和发展,掌握人们的生活需求和需要,更是实现我们自己人生价值的媒介和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