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情商的概述
实验:1960年,著名心理学家瓦尔特·米歇尔在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里选择了一群4岁的孩子,这些孩子多数为斯坦福大学教职员工及研究生的子女。老师让这些孩子走进一个大厅,在每一位孩子面前放一块软糖,并对孩子们说:老师出去一会儿,如果你能在老师回来时还没有把自己面前的软糖吃掉,老师就再奖励你一块。如果你没等到老师回来就把软糖吃掉了,你就只能得到你面前的这一块。
在十几分钟的等待中,有些孩子缺乏控制能力,经不住糖的甜蜜诱惑,把糖吃掉了;而有些孩子领会了老师的意图,尽量使自己坚持下来,以得到两块糖。他们用各自的方式使自己坚持下来。有的把头放在手臂上,闭上眼睛,不去看那诱人的软糖;有的自言自语、唱歌、玩弄自己的手脚;有的努力让自己睡着。最后,这些有控制能力的小孩如愿以偿,得到了两块软糖。研究者对接受这次实验的孩子进行长期跟踪调查。中学毕业时的评估结果是,4岁时能够耐心等待的人在校表现优异,入学考试成绩普遍较好。而那些控制不住自己,提前吃掉软糖的人,则表现相对较差。而进入社会后,那些只得到一块软糖的孩子普遍不如得到两块软糖的孩子取得的成就大。
这项并不神秘的实验,使人们意识到对智力在人生成就方面所起的作用估价有些偏高,而对原本并不陌生的人类情感,在人生成就和生活幸福方面实际上所起的巨大作用估价太低了。正是这项实验研究引发了人们对情商研究和教育的重视。
一、情商的内涵
情商(Emotional Quotient,简称EQ),又称作情感智商。20世纪3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在论文《具体智力与抽象智力》中提出了包括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以及道德品质在内的非智力因素,对传统单纯由智力决定人的成功或失败理论发起了挑战。20世纪末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Peter Salovey(彼得·塞拉维)和新罕布什尔大学心理学家John Mayer(约翰·梅耶)批判地继承了亚历山大的非智力因素理论,提出“情商”概念,并将其描述为“了解和控制情绪、揣摩和驾驭他人情绪的移情能力,通过情绪控制来提高生活质量的才能。”具体来说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抗挫折、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品质。一般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情商并无明显的先天差别,情商高低的差异往往与后天培养息息相关。
1995年,哈佛大学心理学家Daniel Goleman(丹尼尔·戈尔曼)发行《EQ》一书,并将加德纳的人际关系技能纳入情智的基本概念中,至此,情感智商扩展为5个主要方面:了解自我、管理自我、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处理人际关系。《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将“情商”解释为“心理学上指人的情绪品质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中将情商定义为“个体控制和管理自身情绪的能力”,包括了解自己情绪并加以控制,了解他人情绪并能加以应对,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发现似乎不相关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能力。国内外学者对情商的理解有所不同,本文主要采用丹尼尔·戈尔曼教授的理论观点。
第一,了解自我,即自我认知能力,指人们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人们只有察觉到某一情绪时,才能进一步监控、管理情绪时时刻刻的变化,才能更准确地调整学习、工作、生活节奏。如果没有认知自身真实情绪的能力,那只好听凭情绪的摆布。比如有些大学生意识不到自己常以自我为中心,导致与周围朋友的交往出现不平衡,产生矛盾。一个能够准确认知自身情绪的人,通常也能知道自己缺乏什么,从而重视自身良好知、情、信、意、行的养成。认知自我的能力是情商的核心。
第二,管理自我,即自我控制能力,指人们正确调节自己的能力。人作为社会性动物,难免会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关键是要能调控自己的情绪,使之适时适度。正如亚里士多德说的,“任何人都可能发火,这不难。但要做到为正当的目的,以适当的方式,对适当的对象,适时适度地发火,这可不易。”[1]一个人要做情绪的主人,就要具有较快地摆脱愤怒、悲伤、恐惧等消极情绪影响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建立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之上的。通过自我情绪的调控,使情绪能够适时适度地影响自己的行动。比如,面对焦虑、沮丧、愤怒、烦恼等因失败挫折而产生的消极情绪的侵袭时,自我控制能力强的人,可以及时控制这些消极的情绪,以免其带来更大的麻烦;而自我控制能力弱的人,常常陷入这些痛苦情绪的漩涡无法自拔,将这些消极情绪带入其他生活工作领域。
第三,自我激励,即自我激励能力,指人们正确暗示自己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人们调动智慧和情绪,学会为了实现某一既定目标集中注意力、发挥创造力、积极暗示的能力。因而具备较高这种能力的人,能明确目标、集中注意力、充满热情地投入生活、学习和工作。作为情商知识的受益者,美国前总统布什说:“你能调动情绪,就能调动一切!”[2]任何方面的成功都需要自我激励,使自己能积极热情地投入其中,从而保证能取得良好成绩。比如面对自信心不足的情绪时,这一能力强的人,会通过自我暗示调整心态,重树信心,从而使工作富于成效;如果这一能力比较弱,有可能丧失迎接挑战的勇气,导致工作效率降低。
第四,识别他人情绪,即认知他人能力,指人们能正确认识环境的能力。这一能力是在自我认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深层次的“知人之所感”“感人之所感”能力,包括对他人情绪的认知、对他人人格的认知、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对社会角色的认知。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他人情绪的认知和对社会角色的认知。这种既需要通过细微的社会信号客观地分析他人情绪,又需要对他人情绪进行符合社会角色、设身处地的理解。比如人们熟悉的成语“投鼠忌器”,就反映了人们在理解到社会角色,他人情绪,自我与他人、他人与他人互相牵制的关系后产生的复杂矛盾的心态。这一能力强的人能很好地满足生活、工作中不同合作伙伴的需求。
第五,处理人际关系,即人际交往能力,指人们正确管理环境的能力。人际关系交往能力概括来说就是适时适度地调控自身对他人情绪反应的技巧,这要求自我管理能力和认知他人能力两项能力的成熟。这项能力能强化一个人的领导能力、互动效能等,使其在交往过程中把握、激励对方从而培育和谐关系;影响、劝阻对方但又不会使其心生厌烦。一个人如果能在认知环境的基础上很好地调控周围环境,有效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就会凭借与他人良好的人际关系赢得社会竞争的优势,反之则会处处碰壁。
如在位61年的康熙大帝,平三藩、收台湾,在他的情商智慧里有很强的认知他人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可以顺应形势的变化,调整心胸和视野,调整自己的节奏和价值取向。
再比如取得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也非常善于控制情绪能纳谏言。即使臣下的谏言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甚至相反,他也不责罚,认为责罚会堵塞了进言的通道。
而晚清名臣曾国藩,不仅能力出众,还能把握机会,认清形势,在取得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胜利后,主动要求解散自己一手建立起来的湘军,急流勇退,保全身家。这些都说明了一个有卓识远见的领导人,不仅善于管理好自己,稳定自己的情绪,适应环境能力强,而且对外界和上司、同事没有过分苛求,对自己有适当评价,不因外界影响而“热胀冷缩”,从而从容豁达、宠辱不惊,赢得别人的敬重与信赖,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知识窗
丹尼尔·戈尔曼,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也是美国《时代杂志(Time)》的专栏作家,曾任教于哈佛大学专研行为与头脑科学,撰写的作品多次获奖,现为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AAS)研究员,曾四度荣获美国心理协会(APA)最高荣誉奖项,20世纪80年代即获得心理学终生成就奖,并曾两次获得普利策奖提名。1995年,由时任《纽约时报》的科学记者丹尼尔·戈尔曼出版了《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一书,才引起全球性的EQ研究与讨论,因此,丹尼尔·戈尔曼被誉为“情商之父”。戈尔曼在其书中论述的都是Emotional Intelligence,即“情绪智力”,但其书名却以两个特大号的字母EQ冠之,其用意就是要人们的注意力从IQ转移到EQ上来。他认为,人们首先要认识EQ的重要性,改变过去只重视IQ,认为高IQ就等于高成就的传统观念。他通过科学论证得出结论:“EQ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能力”,今生的成就至多20%可归诸于IQ,另外80%则要受其他因素(尤其是EQ)的影响。
二、情商与智商
情商和智商是不同的概念,但两者也是有联系的。情商包括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认知。智商作为一种认知能力,不仅影响个体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也影响到个体对人际关系的认知,人的智商间接地影响到人的情商。一个智商不高的人,很难有较高的情商。但是,情商又不是简单地由智商所决定的,我们不能由一个人的智商推断其情商。智商与情商都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由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形成发展的,但两者相比,情商比智商更多地受后天因素所制约,与人的主观因素有着更密切的关系。
1.情商与智商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智商与情商反映的是两种不同的心理品质。
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简称IQ)叫作智力商数,是通过一系列测验测评一定年龄段的人的智力水平,智商(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智力商数的高低反映着个体智力水平的高低。智力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表现着人心理品质中相对理性的方面,也叫智慧、智能。其中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计算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等。情商(Emotional Quotient,简称EQ)是相对于智商提出的,主要反映一个人识别、感受、理解、表达、运用、控制、调节和处理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他人与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主要表现着人心理品质中相对感性的方面。
第二,智商与情商形成发展的基础不同。
智商和情商虽然都受到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培养的影响,但它们与遗传因素、后天培养的关系存在着差别。智商受后天环境培养的影响远远小于遗传因素的影响,侧重反映着一个人的生物学特性。《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记载显示,智商差异70%~80%源于遗传基因,只有20%~50%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情商的形成和发展虽然也受到先天因素影响,但其更多在于后天培养,侧重反映着一个人的社会学特性。所以情商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不断学习积累得到显著地提高。
第三,智商和情商所起的作用不同。
智商主要在人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等方面起作用。智商高的人容易在某一领域做深入研究,作出突出贡献。而情商则主要通过意志、信念、情绪、情感等方面来提高或减弱个体认识事物和运用知识的积极性。情商高的人容易利用锲而不舍的精神弥补自己在某一方面的不足。
第四,智商和情商相辅相成。
智商和情商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但二者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智商是情商的基础,现实生活中没有零智商高情商的人,没有一定的最基本的智商,就无法建构一定的情商,情商培养需要智商的引导、控制和管理。同时,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智商很重要,情商也很重要。
正如培根所说:“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一种超乎书本之外,只有通过细心观察才能够获得的处世智慧。”而这种智慧的获得,就需要情商的唤醒。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大部分人在活动中仅运用了总体智慧的10%。这就说明人类自身蕴藏着巨大的智能潜力。如何激发这种潜能,充分开发人的智力资源,就需要恰当的情感因素。怠惰、焦虑、自负、任性、冷漠、偏激等负面情绪会影响我们这种智慧潜能的开发利用,影响我们对生活的积极性;坚定的意志、一定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等良好的情感心绪能推动我们一步步走向成功。因此,情商的培育对智商的提高起到推动作用。所以情商和智商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才能使人不断地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挫折。
2.情商、情绪与情感之间的关系
情绪、情感是个体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都亲身体验着,并渗透于每个人的各种活动中。喜、怒、哀、乐、忧、悲、惧等乃人之常情,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可以说,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是在某种特定的情绪、情感背景下展开的,一定的情绪、情感活动总是伴随着我们的日常活动而发展的。人们在认识周围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定的态度和体验。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当事物符合自己的需要时,就会表现出肯定的态度,与之相应的就会产生满意、愉快、高兴、爱慕、尊敬等情绪体验;当事物不符合自己的需要时,就表现出否定的态度,与之相应的就会产生忧愁、悲伤、憎恨、恐惧、痛苦等情绪体验。从本质上说,情绪和情感都是对个体需要满足与否的心理反应,是同一类的心理体验。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情绪也离不开情感,情绪是情感的具体体现。情绪是原始的,是更多地与生理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而情感是一种比较高级复杂的心理活动,一般是与人的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相联系。
情绪情感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任何人都有情绪情感,情商就是个人对这些情绪情感的认知、管理、利用的能力,每个人都可以培养这种能力,因而情绪情感是情商的基础,任何人都可以有情商。但是每个人对自身和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管理和利用的能力却是各不相同的,因而每个人的情商水平也是千差万别的。
3.情商、智商与心理健康
智商与人的心理健康有关。虽然人们对于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有争议,但将智商正常作为判别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则是大多数人所认同的。就智力而言,智商达到中等或中等以上的人才算是心理健康的人,智力低下属于心理不健康的范畴。智力对于人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智力与人的心理健康有关,那么,能不能根据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推断其心理健康水平?不能!智力正常只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心理健康还有其他标准,只有各个方面都基本达到标准,才算是个心理健康的人。
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多数心理疾病并非因智力低下所致,高智商者心理上有问题的人的比例相当高。也许高智商者有着比一般人更大的心理压力、更多的心理矛盾。正是心理矛盾冲突带来的过大的心理压力,导致他们心理疾病的产生。情商与人的心理健康有着更直接、更密切的联系。情商高的人,能很好地识别他人的情绪,移情水平高,因而善于理解他人;有着较高的人际交往的技能与艺术,因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面对新的环境,能够主动调节自己以适应环境,社会适应性好;能够很好地表达、调控自己的情绪、行为,因而有利于保持情绪稳定,行为理智;能够自我激励,成就动机水平高,因而有利于心理潜能的发挥。高情商的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点,如社会适应性强、人际关系良好、情绪稳定、充分发挥自己的心理潜能等正符合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虽然我们不能将高情商与心理健康完全等同起来,从而得出心理健康完全由情商所决定,但我们还是可以根据一个人的情商对其心理健康的状况作一基本评价。
小故事
讲到三国时候有一个人物,他叫周瑜,周瑜长得很帅,智商高,会领兵打仗。据说毛泽东同志这样评价周瑜:周瑜是个共青团员呐。周瑜怎么是共青团员呢?是说周瑜年纪轻轻地就当了大官,当了大都督,老干部、老将、老领导,都不服他,后来33岁的周瑜火烧赤壁,打了大胜仗,老干部、老领导都服他了。他的智商这么高,后来怎么死的?对,被诸葛亮三气而死。《三国演义》第56回就有这么一段,叫作孔明三气周公瑾,临死前他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他心胸狭窄容不得人,爱动怒,爱生气,嫉贤妒能,多次想把诸葛亮干掉。所以,他不但没有取得更大的胜利,不但没有持续的成功,却因为大大的生气而早早地撒手人寰,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