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希 望
总是心怀希望的人,经历的挫折不比别人少,但发展了自己能迎接挑战、走出逆境的信念。他们坚持进行积极的自我对话,更关注成功而非失败。
心中没有多大希望的人,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情绪就会按一个相对可预测的模式变化:从希望到愤怒,从愤怒到失望,从失望到绝望。心中有较大希望的人,遇到看似不可解决的、定义模糊的大问题,就会试着把大问题分解成一个个能够解决的明确的小问题。
一、希望
“希望”常常被挂在嘴边,它是与乐观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它是个体对于一事的渴望与坚持,并且设法去达到目标的行动过程。根据RickSnyder教授的理论,希望是一种目标导向的思维,它包含个人对自己有能力达到目标的有效途径的认知与信念(路径思维)和个人对自己激发沿着既定目标前进的必要动机的认知及信念。简单来说,他认为希望包含两个重要部分:能力和动力。
我们是否抱有希望是由我们解释风格的两个维度决定的:普遍性和永久性。为不幸的事找到暂时的和特定的原因是获得希望的艺术。暂时的原因限制了无助的时间,而特定的原因将无助限制在特有的情境中。反过来说,永久性使无助感延伸到未来,而普遍性使无助感扩散到你生活的各个层面。为不幸的事找永久性和普遍性的原因是在练习绝望。
对挫折采取永久性和普遍性解释风格的人容易在压力下崩溃,这个崩溃是长期的,而且是全面的。当他碰到压力时就容易垮掉,而且很难东山再起。但如果他对坏事的解释是暂时的、特定的,那么当他遇到挫折时,他会很快重新振作起来,当他成功时,他会继续努力。因此,希望是非常重要的。
1982年12月4日,尼克·胡哲出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他天生没有四肢,只在左侧臀部以下的位置有一个带着两个脚指头的小“脚”。尽管身体残疾,但父母并没有放弃对他的教育。胡哲的父亲是一名工程师、母亲是一名护士。在他6岁时,父亲教他如何用身体仅有的“小鸡脚”打字。而母亲则为他特制了一个塑料装置,好让他学会“握笔”写字。8岁时,胡哲的父母把他送入小学。因身体残疾,胡哲饱受同学的嘲笑和欺侮。10岁时,他曾试图在家中的浴缸溺死自己,但没能成功。
在胡哲19岁的时候,他打电话给学校,推销自己的演讲。被拒绝52次之后,他获得了一个5分钟的演讲机会和50美元的薪水,开始演讲生涯。
2003年,胡哲大学毕业,并获得会计与财务规划双学士学位。2005年,出版DVD《生命更大的目标》。同年胡哲被提名为“澳大利亚年度青年”。2008年,胡哲担任国际公益组织“Life Without Limbs(没有四肢的生命)”总裁及首席执行官。同年出版DVD《我和世界不一样》。2009年,出版DVD《神采飞扬》。在2008—2009年,胡哲两次来到中国演讲,在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和复旦大学举行演讲。2010年,出版自传式书籍《人生不设限》。
尼克·胡哲通过难以置信的勇气、智慧的头脑、对生命坚定的信仰、风趣的幽默感将自己克服困难的故事传递给大家,最终成为一名励志演讲大师。在尼克·胡哲自己看来,所有的痛苦都是人生的宝贵财富,在他心中,自己所做的一切只要能改变一个人的生命,那么一切都是值得的。或许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他已经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力,他已经让数以万计原本消极对待生命的人,重新对生活充满希望。
目标、路径思维和动力思维是希望的三个重要概念。目标是希望的方向和终点。为了达到目标,个体必须意识到他们有能力找到实现既定目标的有效路径,包括实际有效的路径,以及对找到路径能力的感知,这个过程被称为路径思维。像“我肯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类内部语言,正是路径思维的表现。希望理论中的动机激发成分,就是动力思维。它反映出个体启动并沿着路径不断开拓进取的心理能量,以及对这种能量的感知和信念。具体的表现有“我能做到”“我一定要坚持下去”等内部语言。
二、希望的作用
Snyder教授认为个体的希望水平影响他面临问题所采取的应对方式,当个体认为解决问题的希望比较大时,我们会采取积极的应对;反之,如果希望水平低,则倾向于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还有研究表明,希望能够帮助个体有效解决困难和帮助个体尝试更多的方式应对困难。在面对压力时,希望水平高的人倾向于使用更多积极的应对策略,有更少的不切实际的妄想、自我批评和社会退缩,表现出更多的求助意识和求助行为,因此也更容易尽快摆脱忧伤、焦虑、孤独等不良情绪。
国外大量定性和定量研究表明,希望能淡化疾病造成的痛苦和身体功能障碍;心理方面,希望能使人相信目前的处境能够改变,带给人面对困境的勇气;社会功能方面,希望有助于使患者维持生活,增强社会功能的适应性,获得较多的社会支持。同时国内通过对疾病患者进行希望水平的研究,结果发现,希望是疾病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心理功能,可使患者减轻痛苦树立信心,缓解应激状态,是患者应对疾病的重要策略。
基于希望理论,心理学家们提出了希望疗法。它通过灌输希望,树立目标,加强路径思维和动力思维,提高希望水平,是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能量的有效手段。主要方法是帮助来访者形成清晰的目标,找出实现目标的多条路径,激励自己去追求目标,把障碍视作挑战。
三、希望的发展
希望是人类适应环境和应对环境的一种重要特征,它的发展有一定的阶段性,具体可概括如下:
0~1岁:婴儿产生了探索实现目标之路径的想法,开始学会表现他们的目标。
1~2岁:学会做出目标定向行为,开始尝试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期望的目标。并开始认识到,克服障碍的路径和方法,可以自己计划和主动实施。在成人帮助下,幼儿形成坚韧和充满希望的品质。
3~6岁:身心的发展使儿童能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具备把各种计划付诸实施的能力。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对目标的追求有时会帮助或阻碍他人对目标的追求,这帮助儿童在自己的计划中也考虑别人的愿望和想法。
童年中期和青春期前:身心的发展使青少年增强了谋划的复杂程度,以及紧随目标路径向前推进的能力,并在各种社会关系背景中实现目标。
青春期:抽象推理能力不断增强,这有利于复杂问题的解决。自主性的发展,亲密友谊的形成,职业计划的发展,也都给计划的过程,以及如何克服困难实施计划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发展出了希望的个体,他们的父母一般也总是心怀希望,充当了他们的榜样。这些个体与父母形成了安全型依恋关系,父母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充满温暖,也立有规矩,严格按照规矩一致地、可靠地、公平地奖励或惩罚他们。
★实践练习:
想一想最近一段时间最让你心烦和悲伤的事情,然后利用ABC理论写下针对该事情的ABC分别是什么。接下来,与你不合理的信念(B)辩论,并且改变该信念,形成新的合理的观念(E),完成自己的合理自我分析报告。你会发现当你对该事件有了不一样的解读之后,你对事情的看法和心情也截然不同了。你甚至可以每天利用几分钟时间来完成你的ABC日记,写下这些事情,并坚持乐观地去解读这些事情,每天几分钟的习惯会大大地改变你!
【注释】
[1]Alan Carr.积极心理学[M].2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2]Martin E.P.Seligman,Karen Reivich.教出乐观的孩子[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3]Martin E.P.Seligman.活出最乐观的自己[M].沈阳:万卷初步公司,2010.
[4]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