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幸福心理学
1.4.2 第二节 人格与幸福感
第二节 人格与幸福感

在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人格是预测主观幸福感最有力和最稳定的指标之一(Diener,Suh,Lucas & Smith,1999),西方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的大量研究都证实了主观幸福感和人格的关系(Magnus & Diener,1991;McCrae&Costa,1991),并进行综合研究和定量分析(DeNeve & Cooper,1998)。在我国,至今已出现众多有关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主观幸福感与人格关系密切。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指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具有主观性、稳定性和整体性三个特点(Diener,1984)。主观幸福感是一个广泛的、多层面的领域。Andrews和Withey(1976)认为,主观幸福感由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构成。认知成分包括生活满意度;情感成分分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主观幸福感的三个成分相对独立,并从属于主观幸福感这个高阶因子(Stone & Kozma,1985)。

一、艾森克的大三人格理论

艾森克(Eysenck)反对把人格定义抽象化,他在《人格的维度》(1947)一书中指出:“人格是生命体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的总和”。艾森克认为,人格是一个人的性格、气质、智力、体格稳定的持久的组织,它决定一个人对环境的独特适应方式。性格是稳定持久的意动行为(意志)系统;气质是稳定持久的情感行为(情绪)系统;智力是稳定持久的认知行为系统;体格是稳定持久的身体外貌和神经内分泌腺的禀赋系统(Eysenck,1970)。艾森克的定义强调特质持久稳定的特点,这些特质群聚集在一起时便组成一些类型。他主张人格结构受少数类型支配,这些基本的人格维度对行为有巨大的影响力。

Eysenck提出的人格三因素分别是:(1)外倾—内倾(Extraversion-introversion),典型的外向者好交际、爱热闹、易冲动、自信、活跃、喜欢追求变化;而内向者则固执、刻板、主观、害羞、不易激动。(2)神经质—稳定性(Neuroticism-stability),高神经质者可能会有过分担心害怕某物或某事的倾向,也可能会在适应的过程中出现不平衡的焦虑状态;高稳定性者则可能是安静的、耐心的、好脾气的。(3)精神质—超我机能(Psychoticism-superego Functioning),精神质一方面可能会表现出高创造性、坚强等特点,但同时另一方面也会表现出冷漠、高攻击、自私、反社会、冲动、思维和行为迟缓等特点;超我机能往往则表现得好心肠、仁慈、富有同情心。

最初他用因素分析确定了两个基本的维度:内外倾和神经质,并认为这两个维度可以涵盖所有其他人格特质。艾森克对一个典型外倾者和一个典型内倾者的行为分别作了如下描述:典型的外倾者喜欢交际、喜欢聚会,有很多朋友,总需要有人一起说说话,不喜欢自己看书或者学习;渴望兴奋,会抓住机会,经常冒险,做事常冲动,通常是个冲动的人;喜欢恶作剧,总有爽快的答复,通常喜欢变化;他是快乐的,随遇而安,乐观的,喜欢“常笑常乐”;他喜欢不停地移动东西,不停地做事,具有攻击性行为,易发脾气。总之,他的感情容易失控,而且常常是不可靠的。

而典型的内倾者是有些安静隐退的人;他好内省,喜欢读书而不喜欢与人交往,除了对亲密的朋友之外,他总是很沉默,很冷漠;他习惯于喜欢提前计划,“三思而后行”,不相信一时的冲动;他不喜欢刺激,严肃对待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喜欢井然有序的生活方式;严格控制自己的情感,很少有侵略性行为;不会轻易发脾气,他是可信赖的,有些悲观,但是很重视道德标准。艾森克认为,外倾者和内倾者有不同的大脑皮层唤醒水平。这种唤醒水平的差异可以解释内倾者和外倾者的不同行为和偏好。内倾者极易被唤醒,而外倾者很难被唤醒。因为任何个体的行为,都是在一种适中的大脑皮层唤醒水平下理想地进行。外倾性越强的人常常倾向于通过寻找外部刺激(如社交活动)达到适宜的唤醒水平,而内倾性强的人则会试图避免一些引起过度唤醒的情况,他们往往会选择一种孤独的、没有刺激的环境,以防止唤醒水平过高而心神不宁。这就意味着,某些从外部接受到的刺激,和来自机体内部的刺激一样,在内倾者身上都会产生更强的反应。

艾森克人格模式中的第二个维度是神经质。在该维度上得分高的人,“情感的易变性是外显的、反应过敏的,得分高的个体倾向于过于强烈的情绪反应,他们在情感经历之后较难面对正常的情境”(Eysenck,1981)。有时我们会将这种人视为情绪不稳定的人。他们往往会对微小的挫折和问题情境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而且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平静下来。这些人往往会比一般人更易激动、动怒和沮丧。而处于该维度另一端得分低的人,则似乎很快能从困境中解脱出来,在情感方面很少动摇不定。

后来,艾森克在进一步研究中又提出了第三种人格类型——精神质,它代表一种粗暴强横、倔强固执和铁石心肠的特点。在该维度上得分高的人往往被看成“自我中心的、攻击性的、冷酷的、缺乏同情心的、对他人不关心的,而且通常不关心他人的权利和福利”。而得分低的人则表现为温柔、善感等特点。如果个体的精神质特点表现明显,则易导致行为异常。艾森克认为,神经质与精神质维度一起可以表示各种神经症和精神病。因此,该维度也可以看成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指标。

艾森克认为,各种人格类型不是相互排斥,非此即彼的;相反,人格类型包括基本的人格维度,即外倾—内倾、神经质—稳定性和精神质—超我机能。每个人在这些维度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而极少有单纯类型的人。如某人可能表现得非常外倾,又有些神经质和精神质;某人可能非常内倾,又有些神经质和精神质。大多数人格特征都在人格维度的平均值范围内,处于16%~84%,很少有人落于两个极端:0%或100%,因而单纯的人格类型是很难找到的。人们在3个人格维度上的表现程度可以通过艾森克1975年制定的人格问卷(EPQ)来测定。艾森克强调,上述三种类型的特质不仅存在于他的研究中,而且在使用不同方法收集材料和不同文化背景的研究中也出现过(Eysenck,1985)。正因为如此,艾森克的人格量表也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当然人格维度远非上述3个,个体的人格也要更复杂。

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由北大钱铭怡等人(2000)修订。该量表由精神质(P)、外倾(E)、神经质(N)和说谎倾向(L)4个分量表组成,每个分量表12个项目,总共48个项目,要求被试以“是”或“否”作答。各分量表的得分为该量表内所有题项的平均分,范围在0~12。钱铭怡等人(2000)报告,E、N和L分量表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P量表的信度和效度也基本达到有关心理测验的标准。

知识窗

艾森克(Hans J.Eysenck,1916—1997),英国心理学家,主要从事人格、智力、行为遗传学和行为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他主张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待心理学,把人看作一个生物性和社会性的有机体。在人格问题研究中,艾森克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了神经质、内倾性—外倾性以及精神质三维特征的理论。

艾森克对人格的研究从人格的特质转向人格维度,提出了人格的三个基本维度。这不仅为实验室内许多实验所证实,且得到数学统计和行为观察之佐证,受到各国心理学家的重视,且已广泛地应用于医疗、教育和司法领域。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是用途较广的人格量表,它已被一些国家译出或修订。中国的艾森克测验由陈仲庚等于1981修订。艾森克的人格研究不像许多美国心理学家从事或偏重特质水平,而是集中于类型。他认为特质是观察到的个体的行为倾向的集合体,类型是观察到的特质的集合体。他把人格类型看作某些特质的组织。他提出的人格理论主要是属于层次性质的一种类型。每一种类型结构的层次明确,因此人格就可分解为有据可查、有数可计的要素。这是心理学家多年来一直探讨而难以确定的东西。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在特质和类型的关系上,艾森克解决得相当出色。在其类型结构层次的论述中,表明了他的人格观点并没有排除环境的作用,但人格的生物倾向性仍是他的理论的主要方面。

二、大三人格与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整体性评价,包括情感和认知方面的评价,主观幸福感是一个多侧面的结构,当个体感受到许多的愉快和满意于自己的生活时,就体验了许多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有3个特点:(1)主观性,即它是一种个体的主观体验,对自己是否幸福的评价主要依赖于个体内定的标准,而不是他人或外界的准则。尽管健康、金钱等客观条件对幸福感会产生影响,但它们并不是幸福感内在的和必不可少的部分。(2)相对稳定性,即主观幸福感不仅关注某一特定时刻的情感反应及生活满意度,而是一个长时间的对于幸福的内心感受。它不仅仅是指没有消极情感的存在,而且还必须包含积极的情感体验。(3)整体性,即主观幸福感注重整体的综合评价,它是对生活的总体满意度。它不仅包括对某个生活领域的狭隘评估,还包括个体对其生活的整体评价。主观幸福感的三个成分为:生活满意度、正性(积极)情绪、负性(消极)情绪。大量研究表明人格因素与主观幸福感有着密切的联系。

大三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是以艾森克对人格的分类,即从神经质、精神质和内外倾三个维度来研究人格与幸福感的关系。Eysenck(1983)指出:“幸福可称之为稳定的外倾性……幸福感中的积极情绪与易于社交的性格有关,这样的性格容易与他人自然而快乐地相处。同样,抑郁性和焦虑性产生的情绪不是幸福感。因而情绪不稳定和神经质与不幸福相联系。”这种观点与Costa和McCrea(1980)的研究不谋而合。他们研究了1100名被试者,发现某些特质(如社会活动、社会性、有活力等)产生正性情感,另外一些特质(如焦虑、担心等)则产生消极情感。而这两组特质群分别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构成人格特质中的外倾和神经质。Gray(1981)提出,外倾者对奖励信息敏感,所以外倾者更快乐;神经质个体对负性情感的反应更敏感,所以不如非神经质者快乐。Tellgan(1985)、Eysenk(1987)、Larsen(1998)也认为,外倾表示对积极情感的敏感性,神经质对消极情感具有敏感性。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也得出了与艾森克相同的结论,即外倾性与积极情感、生活满意度有关,与负性情感无关,可以提高主观幸福感;神经质与消极情感有关,会降低主观幸福感。

众多研究一致表明,外倾性与幸福感存在正相关,能够增进幸福感;神经质与幸福感存在负相关,会降低幸福感。外倾者的幸福感要显著高于内倾者,情绪稳定者的幸福感要显著高于情绪不稳定者。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人格特质是幸福感的重要预测指标。其中外倾是预测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的有效指标,而幸福感的三个维度都可以有效地从神经质中预测出来。也就是说,不同的人格维度与幸福感的各个成分有着不同的关系:外倾能导致较高的幸福感水平,而神经质能导致较低的幸福感水平。

为什么外倾的人会比内倾的人更幸福呢?比较流行的解释有以下几点:

(1)Gray(1982)关于“脑部结构的差异是主要原因”的假设。他认为,性格外倾者更倾向于对奖赏作出反应,因此更加幸福。而性格内倾者更容易对惩罚更敏感,因此更不幸福。在负性情感方面,内向、外倾个体的反应相同,但外倾者对正性情感的反应比内向者更敏感,所以外倾者更快乐。

(2)社会技能的影响。大量的研究表明,外倾者的幸福感是因为与朋友交往所带来的快乐,外倾者更懂得享受,因为他们具备出众的社交技能。Myers和Diener(1995)把幸福的人描述为不仅具有某些人格特质,而且还有较好的人际关系。Argyle和Lu(1990)实验显示,活动的频率、项目与幸福感和外倾性有关。

DeNeve和Cooper(1998)研究发现,外倾人格有利于更多良好关系的建立,而这些良好关系的建立又会导致积极情感的增加。Emmons和Diener(2000)对美国大学生进行了深入的观察以研究外倾性和快乐的关系。结果发现,个性外倾者也就是好交际、合群、活跃的人,都认为自己十分快乐和对生活很满意。外倾者表现出更多的自信和自我满足,对自己满意,同时有自信别人也会喜欢他们。

Diener(2001)对伊利诺伊大学的大学生进行的4年的纵向研究(结婚、好工作、新朋友、尊重、社会支持等方面)结果发现,外倾者生活得更好。相对于内倾者,外倾者中结婚、找到好工作、交到一些新朋友或知心朋友的可能性更大。很明显,外倾者与别人的关系更密切一些,他们的朋友圈子比较大,他们享受的尊重和得到的社会支持也更多,而社会支持是快乐的一个重要来源。因此,社会技能无疑是外倾者获得高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三、大五人格理论

大五人格模型是众多心理学家在对人格结构进行研究过程中相继形成的比较一致的结论,即人格的基本结构是由五大因素构成的:一是外倾性(如善交际),包含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人格特质,正面表现为好交际、有活力、好刺激、感情丰富;二是宜人性(如合作性),具有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等特质,正面表现为乐于助人、信任他人和富有同情心,注重合作而不强调竞争;三是尽责性(如负责任),显示了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特质,正面表现为有能力、有责任心、做事有条理、有计划,并能持之以恒;四是情绪稳定性(如平静),具有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特质,正面表现为情绪容易波动,易产生负面情绪,还易产生非理性的想法;五是开放性(如有想象力),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能等特质,正面表现为对知识、各种艺术形式和非传统观念的赞赏,勤于思考,善于想象,知识丰富,富有创造性。由于大五人格模型对应的各种测量方式在不同样本、不同文化背景以及运用不同分析方法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验证,该模型已被众多心理学家认为是人格结构的最好范型,获得了许多心理学家的支持。

例如,艾德伯格(Goldberg,1990)进行了两个研究都证实了大五人格的存在,在他的第一个研究中,他使用了1434个描述人格各方面的术语,学生被试用这些术语进行自我描述,然后把这些描述分成75类,最后用10种因素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都分离出下列5个因素:起伏性、接纳度、责任感、情绪稳定性与智力。在他的第二个研究中,他把479个共同特质分成133个同义族。在两组自陈和两种等级评定的情况下,同样得到5个因素。于是他对这些研究进行总结:“我们似乎有理由推出这样的结论:无论是采用自评还是同伴评定,对英语特质形容词的任何合理的大样本分析,都将引出大五因素结构的某种变体。”

虽然关于大五因素仍然存在一些争议,但经过长期的发展后,现在研究者还是达成了较一致的看法,认为主要有以下5种人格因素。

外倾性(Extraversion):好交际对不好交际,爱娱乐对严肃,感情丰富对含蓄。表现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点。

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Neuroticism):焦虑对平静,不安全感对安全感,自我遗憾对自我满足。包括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特质。

开放性(Openness):富于想象对务实,喜欢变化对墨守成规,自主对顺从。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慧等特征。

宜人性(Agreeableness):热心对无情,信赖对怀疑,乐于助人对不合作。包括信任、利他、直率、谦虚、移情等品质。

严谨性(Conscientiousness):有序对无序,谨慎细心对粗心大意,自律对意志薄弱。包括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特点(见表2.1)。

表2.1 5种人格因素

四、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

尽管大量的研究探讨了大三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但正如DeNeve和Cooper(1998)所指出的,单独地集中于外倾和神经质可能会过于简单地陈述人格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复杂的联系模式。一些宽泛的维度和范围相对较窄的特质显示出与主观幸福感有一致的相关。在这种背景下,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受到重视。

外倾性的显著标志是个体对外部世界的积极投入。外倾者乐于和人相处,充满活力,常常怀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内向者往往安静、抑制、谨慎,对外部世界不太感兴趣。内向者喜欢独处,内向者的独立和谨慎有时会被错认为不友好或傲慢。

宜人性反映了个体在合作与社会和谐性方面的差异。宜人的个体重视和他人的和谐相处,因此他们体贴友好,大方,乐于助人,愿意谦让。不宜人的个体更加关注自己的利益。他们一般不关心他人,有时候怀疑他人的动机。不宜人的个体非常理性,很适合科学、工程、军事等此类要求客观决策的情境。

严谨性指我们控制、管理和调节自身冲动的方式。冲动并不一定就是坏事,有时候环境要求我们能够快速决策。冲动的个体常被认为是快乐的、有趣的、很好的玩伴。但是冲动的行为常常会给自己带来麻烦,虽然会给个体带来暂时的满足,但却容易产生长期的不良后果,比如攻击他人、吸食毒品等。冲动的个体一般不会获得很大的成就。谨慎的人容易避免麻烦,能够获得更大的成功。人们一般认为谨慎的人更加聪明和可靠,但是谨慎的人可能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或者是一个工作狂。极端谨慎的个体让人觉得单调、乏味、缺少生气。

神经质指个体体验消极情绪的倾向。神经质维度得分高的人更容易体验到诸如愤怒、焦虑、抑郁等消极的情绪。他们对外界刺激反应比一般人强烈,对情绪的调节能力比较差,经常处于一种不良的情绪状态下。并且这些人思维、决策以及有效应对外部压力的能力比较差。相反,神经质维度得分低的人较少烦恼,较少情绪化,比较平静,但这并不表明他们经常会有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情绪体验的频繁程度是外倾性的主要内容。

开放性描述一个人的认知风格。开放性得分高的人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好奇,欣赏艺术,对美的事物比较敏感。开放性的人偏爱抽象思维,兴趣广泛。封闭性的人讲求实际,偏爱常规,比较传统和保守。开放性的人适合教师等职业,封闭性的人适合警察、销售、服务性职业等。

在人格五因素中,外倾性、神经质与幸福感的关系重复验证了大五人格与幸福感的研究结论,即外倾性与生活满意度和正性情感存在正相关,能够提升幸福感;神经质与生活满意度和正性情感存在负相关,与负性情感存在正相关,能够降低幸福感。但其余3个因素,经验的开放性、宜人性和严谨性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较少,而且结论也不尽一致。Costa和McCrae(1982,1991)的研究表明,5个因素全部与幸福感存在显著相关。其中,经验的开放性同时与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存在正相关,宜人性和严谨性与幸福感的关系模式是一致的,即与生活满意度和正性情感存在显著正相关,与负性情感存在显著负相关,因此能够提高幸福感。

DeNeve和Cooper(1998)并不同意Costa和McCrae的观点,他们指出,幸福感不仅与人际关系的数量(外倾性)有关,而且与人际关系的质量(宜人性)有关。因此积极情感既可以由外倾性来预测,也同样可以由宜人性来预测;严谨性具有双重作用,有责任心的人为自己确立了高目标,倾向于在工作情景中取得更多的成就。有学者认为,开放性、宜人性或许与幸福感存在复杂的关系,宜人者在宜人的同时可能会过度克制和压抑自己,虽然避免了过多的人际冲突,但难免会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绪。开放性包括智力、文化和创造性,也许由于缺乏确切性,因此开放性对幸福感缺乏强大的预测力。

知识窗

九型人格(英语:Enneagram),又名性格型态学、九种性格。它包括活跃程度、规律性、主动性、适应性、感兴趣的范围、反应的强度、心理的素质、分心程度、专注力范围(持久性)。

九型人格是一个近年来备受美国斯坦福大学等国际著名大学MBA学员推崇并成为现今最热门的课程之一,近十几年来已风行欧美学术界及工商界。全球500强企业的管理阶层均有研习九型性格,并以此培训员工,建立团队,提高执行力。九型人格作为一个人格心理学理论在当前社会还未被主流心理学界认可,但是近些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威廉玛丽学院修读咨询教育学位的博士生萨拉·斯科特(Sara Scott)已经在其博士论文中对九型人格系统作出了科学测评,其结果认定九型人格是个精确的系统。在当代,它虽然在商业文化下,仍是根据9种性格的号码特征而用于了解职场文化的一种测试,但是对于企业的前期规划、战略确定、教练指导、企业培训等方面,九型人格有很大的优势。

戴维·丹尼尔斯(David Daniels)则发现这9种不同的气质刚好和九型人格相配。九型人格不仅仅是一种精妙的性格分析工具,更主要的是为个人修养、自我提升和历练提供更深入的洞察力。与当今其他性格分类法不同,九型人格揭示了人们内在最深层的价值观和注意力焦点,它不受表面的外在行为的变化所影响。它可以让人真正地知己知彼;可以帮助人们明白自己的个性,从而完全接纳自己的短处、发挥自己的长处;可以让人明白其他不同人的个性类型,从而懂得如何与不同的人交往沟通及融洽相处,与别人建立更真挚、和谐的合作伙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