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格的概述
一、人格的含义
人格(英语:Personality),又译为性格,指人类心理特征的整合、统一体,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组织,并在不同时间、地域影响着人的内隐和外显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西方语言中“人格”一词(例如法文的Personnalité、英文的Personality)多源自拉丁文的Persona,即“面具”,暗示了“人格”的社会功能。人格更是体现了一个人的特点和与众不同。万千世界,自然有不同的人格元素组合成了一个个性格迥异的个体。
对人格概念的理解源远流长。人格(Personality)源于古希腊语Persona,意指古希腊时代的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心理学沿用面具的含义,转意为人格。沿用的寓意有两点,一是指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言行,个人遵从社会文化习俗作出的相应的反应,表现一个人外在的人格品质;二是指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愿展现的人格成分,即面具后的真实自我,是人格的内在特征。
随着人格研究的深入,对人概念的描述更加丰富。奥尔波特(Gordon W.Allport)曾总结了人格的50多种定义。美国心理学家JerryM对人格的定义是: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人际过程。按照他的解释,所谓稳定的行为方式指人格的稳定性。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景下,个体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行为方式。人格定义的第二部分关注的是人际过程,所谓人际过程与个体内部过程不同,它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过程,指的是发生在我们内部、影响我们怎样行动、怎样感觉的所有情绪过程、动机过程和认知过程。
心理学家们对人格的定义并不完全一致。奥尔波特曾列举出50种不同的定义,足见人格概念中的分歧,同时还表明人格的复杂性。但众多定义有一个基本相似的看法,即认为人格是与人的行为风格或行为模式有关的概念。从以下各种定义可以看到这种共识:“人格是个体由遗传和环境决定的实际的和潜在的行为模式的总和”(艾森克,1955);“人格是一种倾向,可借以预测一个人在给定情境中的行为,它是与个体的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联系在一起的”(卡特尔,1965);“人格是稳定的心理结构和过程,它组织人的经验,形成人的行为和对环境的反应”(拉扎勒斯,1979);“人格是个人心理特征的统一,决定(内隐的、外显的)行为,同他人的行为有稳定的差异”(米歇尔,1980)。《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人格的界定是“个人的心理面貌或心理格局,即个人的一些意识倾向与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从这个定义出发,人格大致包括的内容为: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爱好、需要、理想、信念等。在这个层面上有人常把人格看作性格的同义词,如欧洲的心理学家就喜用“Character”(性格)一词来表示人格。
综合各种定义,可以这样概括:人格是心理特征的整合统一体,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组织,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性。人格标志一个人具有的独特性,并反映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交织。
这个定义反映了人格的复杂性与多维性,它包括以下方面:
1.整体性
人格标志一个人表现在行为模式中的心理特性的整合体,它是一种心理组织,构建成一个人内在的心理特征结构。它不能被直接观察,但却经常体现在人的行为之中,使个体表现出带有个人整体倾向的精神风貌。
2.稳定性
由许多个性特征组成的人格结构是相对稳定的,在行为中恒常地、一贯地予以表现。这种稳定性具有跨时空的性质,即通过个体人格、各种情境刺激在作用上获得等值,产生个体行为上广泛的一致性。但是这种稳定性是可变的、发展的而不是刻板的。这是因为:各种人格特征在某个人身上整合的程度(如稳定性)不同,一个人可能具有相反性质的特征,在不同情境中可反映它们不同的方面,暂时性地受情境的制约,表现出来的并非个人的稳定特性。
3.个体性
由于人格结构组合的多样性,构成了不同人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尽管不同人可以有某些相同的个别特征,但他们的整体人格不会是完全相同的。
4.动机性与适应性
人格“支撑”行为,它驱使人趋向或回避某种行为,寻找或躲开某些刺激,人格是构成人的内在驱动力的一个方面,它的动机性与内驱力和情绪不同,它似乎是“派生的”,情境刺激通过人格的“折射”引导行为,致使行为带有个体人格倾向的烙印,成为一定的行为模式。人格的这种驱动力反映着人格对人的生活具有适应性的品质。
5.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综合
人格蕴含着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文化价值两方面。人格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它在极大程度上受社会文化、教育教养内容和方式的塑造,然而它以个体的神经解剖生理特
点为基础。
二、人格的形成
人格的形成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解释人格形成的问题上,主要的理论流派有以下几种:
1.遗传观
根据遗传学的观点说明人格是一种最普遍、最“世俗”的解释。根据这种观点,人的生理特征与人格特征都是由遗传决定的。目前,大家普遍认为遗传是人格形成的部分根源,而不是全部由遗传决定的。
2.社会文化因素决定论
根据这种观点,人格是人们扮演的各种角色的综合。另外,决定人格的社会文化因素还有家庭经济地位、家庭成员的多少、出生次序、民族、宗教、生长地区、父母文化程度及交往关系等。
3.学习论
学习论的典型观点是,我们每个人都是别人对我们生存行为进行奖赏的结果。如果我们获得的奖赏经验不同,那么每个人的人格也就不同。就学习论者看来,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差别只能在奖赏的模式中去寻找,而不是在遗传因素中。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多拉德和米勒都强调学习过程的重要性。
4.存在——人本主义观
这种观点,轻视探讨人格的起因,注重个人的体验。另外还有以弗洛伊德、荣格为代表的潜意识理论。有专家指出:“人格最正确解释来自于全部重要理论的合成。”以上对人格形成解释的各种观点,都指出了人格形成的某一方面的原因,而实际上人格的形成是由所有这些因素作用的结果(遗传、学习、文化社会、自我意识、特质、潜意识机制等)。因此,我们在培养人格时,要吸收各种流派的观点和做法,形成一个整体培养模式。
那么,童年的经验对人格形成有什么影响?许多人格理论家都把重要的成年人格特征与某些类型的童年经验相联系。如弗洛伊德、阿德勒、霍妮、埃里克森、斯金纳等都强调童年经验对决定成年人是健康的、精神病的,还是介于两者之间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父母应当了解抚育儿童的基本知识。
三、什么是健康人格
人格是指一个人习惯化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反应方式。人格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成年后比较稳定。严格地说,人格并无好坏之分,但是人格会影响个体与环境的互动方式,会成为一个人成长的有利或者不利条件。因此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人格特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就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和社会,更好地走向成功和幸福。
以往心理学对人格的研究重点是心理疾病方面,现在更关心人性的健康就是心理健康方面。心理学研究人格健康的目的是要打开并释放人的潜能,以实现和完善自我的能力。
心理学家们从各方面描述了健康人格的特征,具体的描述有以下一些:
奥尔波特: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成熟的人。成熟的人有7条标准:①专注于某些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是一个真正的参与者;②对父母、朋友等具有显示爱的能力;③有安全感;④能够客观地看待世界;⑤能够胜任自己所承担的工作;⑥客观地认识自己;⑦有坚定的价值观和道德感。
罗杰斯: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充分起作用的人。充分起作用的人有5个具体的特征:①情感和态度上是无拘无束的、开放性的,没有任何东西需要防备;②对新的经验有很强的适应性,能够自由地分享这些经验;③信任自己的感觉;④有自由感;⑤具有高度的创造力。
弗洛姆: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创造性的人。除了生理需要,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这正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将以创造性的、生产性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
弗兰克: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超越自我的人。超越自我的人被概括为:在选择自己行动方向上是自由的,自己负责处理自己的生活,不受自己之外的力量支配,创造适合自己的有意义的生活,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生活,能够表现出创造的、体验的态度,超越了对自我的关心。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大家非常关注当代青少年是否具有健康人格。比如,根据上述描述,我们会提出以下问题:能否专注于学习活动;是否感到对所学的东西有一种胜任感;是否是学习活动中活跃的参与者;是否有自由感;是否有获得创造性培养的机会;能否根据自己的成熟程度在一定范围内决定自己的生活;是否能够创造适合自己的有意义的生活;是否有能力控制自己的生活;是否对新的经验有一种开放的态度;等等。综合起来就是青少年所应具有的健康人格:能比较客观地认识自我和外部世界,开放的,对所承担的学习工作和其他活动有胜任感,充分发挥潜能的,对父母、朋友、同学有爱的能力,有安全感,喜欢创造,有能力管理自己的生活,有自由感。
知识窗
奥尔波特(Gordon W.Allport,1897—1967)美国人格心理学家,现代个性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1939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64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他在1929年第九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发表了题为《什么是个性特质》的论文,提出将特质作为个性的基本单位,被学界奉为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他继承和发扬了特里普利特和莫德用实验研究社会心理学问题的方法,推进了美国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和社会促进作用的广泛研究。
奥尔波特考证了人格的这个词的词源,开始把它与意指面具的希腊语Persona相联系。他对50种有关人格的定义进行考证,并针对当时认为人格不存在和人格就是个人所不知的心灵阴暗的隐蔽处这两种主要理论流派,在其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1937)一书中,得出了获得大多数心理学家所推崇的他自己对人格的定义:“人格是个体内部决定其独特的顺应环境的那些心理生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