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幸福心理学
1.2 前 言
前 言

获得幸福,是所有人的生活目标,这让我们殊途同归。

——安妮·芙兰克

幸福是什么?

小时候,幸福是一件东西,拥有就幸福;

长大后,幸福是一个目标,达到就幸福;

成熟后,发现幸福原来是一种心态,领悟就幸福。

大学生认为:“最幸福的事是早上第一节没有课,周末可以睡到自然睡,游戏可以打通宵……”大学老师认为:“最幸福的事是自己所带的学生都可以健康地成长、成才……”职业经理人认为:“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在我的手里,把公司做成一个世界品牌。”工人说:“幸福就是工资再高一点,加班的时间少一点,能和妻子、女儿散散步、逛逛公园。”起早摸黑的农民说:“我种的庄稼可以年年丰收,我养的牛越长越壮,奶卖得越来越多,就能给儿子娶媳妇了,这就是我一辈子的幸福。”一名井下工作的矿工说:“幸福就是马上要出井的时候。”一名留守儿童说:“最幸福的事就是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不同个体对幸福的理解各不相同。

人类对幸福的追求和思索,古今有之,但抱怨不幸福者众。目前社会出现一个怪现象,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抑郁症的蔓延也在加剧。虽然现代人(大多数西方国家和越来越多的东方国家)比先辈富有得多,但却并不比先辈们开心。如果人们认为基本物质需求的满足能带来幸福生活,那么在基本物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去解释人们为什么不幸福当然是容易的。但在当今社会,大多数人的基本物质需求已得到满足但仍然感到不幸福,那个看似合理的理由已无法解释人们的不满。越来越多的人想搞清楚一个悖论——“财富带给我们的似乎是不幸福”,所以开始在积极心理学中寻找答案。

2006年,积极心理学成为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选修课,没有之一,听课人数超过了由著名经济学家曼昆主讲的“经济学导论”。23%的哈佛学生说这门课程改变了他们的一生。

心理学研究表明,幸福需要客观基础,但是客观基础不是幸福本身。幸福感不仅是一种心理现象,更是社会构造。美国著名的政治学教授罗伯特·莱恩认为:“当人们连衣食住行这样的基本需求都得不到满足时,他们不会感到幸福。因此,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前,收入每提高一点,就会使人感到更幸福一些,但是,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收入带动幸福的效应就开始呈递减态势,并且收入水平越高,这种效应越小,以致达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这就是所谓的‘快乐鸿沟’现象。”当前我国国民也在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幸福感的提升,小康社会建设要显著提高民众的幸福感,应在精神文化方面投入更多,因为客观物质条件对民众幸福感提升的贡献将越来越小,心理和精神层面的需求将日益突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移通学院通识教学部推出了幸福心理学课程,近几年来课程颇受学生欢迎,我们因此而颇受鼓舞,就幸福这个话题从心理学的角度作一个系统的梳理,因而有此书的诞生。

本书旨在帮助大家了解幸福的真相,更重要的是,帮助你过得更幸福。但是仅仅浏览书籍而不努力是不行的,深刻的自我反思必不可少。改变,是幸福的开始。本书分为三个篇章,分别从幸福是什么、实现幸福、拥抱幸福三个角度就影响幸福感的各个因素如人格、心态、情商、逆商、人际关系、爱情、目标和时间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心理学理论上的阐述,并详细介绍了许多提高幸福感的实用策略。本书的特点通俗易懂,注重实用性和操作性,可作为高等学校普通教育教材,也可以供广大青少年朋友和社会人士阅读。

本书由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通识教学部具有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经验的张艳和王妍担任主编,负责策划并撰写教材提纲;由杨倩、牟蕾和付敏担任副主任。各章撰稿人为:第一章、第二章、第六章由张艳(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撰写,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由杨倩(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撰写,第七章、第九章由王妍(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撰写,第十一章由牟蕾(四川财经职业学院)撰写,第八章、第十章由付敏(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撰写。因而本书也是从事心理学教学和实践的同志们的集体智慧结晶。但因编者学识限制,本书难免有疏漏、不当之处,敬请读者谅解。

同时,本书在构思和编写中参考了国内外同行的大量有关资料,在此一并致谢。

编 者

201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