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解中国道教生死书
1.9.8 视死如生:厚葬

视死如生:厚葬

中国古人“事死如事生”,认为人死之后只不过是换了一个空间,唯有经营好地下冥宫,才能在阴间继续享受人间的荣华富贵,因此在墓中放置大量随葬品,厚葬之风蔚为流行。

◆ 随葬品

随葬品也叫明器,又叫“冥器”,是古代为随葬而制作的象征性器物。原始社会末期的墓中已经出现随葬品。据考古发掘,原始社会的山顶洞人的尸体旁边只有几件石器和身上佩戴的饰物,半坡村和马家窑的墓中多了几件盛器和一点粮食。

夏商时期,中国进入了奴隶社会。随着私有制的建立,氏族家长以及氏族部落首领的权力越来越大,他们一边把尽可能多的财富据为己有,同时还向神灵祈福,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当时的人们认为,人死之后在阴间仍然需要生活必需品,但因物质条件所限,常以非实用的象征物代替。从夏商开始,明器正式成为一种礼器,被纳入统治阶级的礼仪范畴。

在中国古代社会,随葬品的变迁也是社会由简单、朴实、困难进入复杂、华丽、富裕的一个明显标志。

◆ 随葬品的种类

随葬品分为两类,一类是实用的,另一类是象征物。实用随葬品包括衣食住行,如盘碗、衣帽、被褥、床桌、车马、书童、侍女、房屋、院落等。象征物是人们观念的产物,最具代表性的是聚宝盆和摇钱树。摇钱树东汉墓葬中已有发现,树是铜制的,植于陶质的底座上。铜树枝叶上铸有神话传说人物和吉祥图像,枝上挂有铜钱,树下还有用竹竿打钱的小人。后世的摇钱树多以木、锡箔纸等制成,形似树木。聚宝盆是在一个基座上竖立一个橢圆形的盆,装饰华丽。

◆ 随葬品的意义

在传统葬礼中,随葬品是墓主人身份、地位的标志。中国古代礼制对随葬品有所规定,随葬品要与死的人生前身份、地位相应,超过了级别为“逾制”。

随葬品的出现与人们的社会意识、宗教信仰是分不开的。孝和灵魂不死观念的深入人心,使人们普遍存有厚待死者、希望死者在阴间生活得更好的意识,而随葬品正是这种意识的产物。历代之所以普遍厚葬死者的原因也正在于此。

◆ 商周时期的随葬品

商代早期,使用明器采用系列化配合形式,常有成套的青铜礼器出土。这时的主要随葬品主要有鼎、鬲、盘、尊、爵、戽等。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伴随着奴隶制的完善和生产力的进步,青铜明器也随着礼制的隆盛而日益考究。不仅种类多了,而且各种器物的组合,也明显礼制化了。西周前期用鼎已经出现了多个大小相次的组合,后期则更加完备。《春秋公羊传•桓公二年》何休解诂云:“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即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这是西周的礼制。

根据《仪礼•聘礼》、《公食大夫》记载,九鼎所盛的肉食有牛、羊、猪、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九种,叫作“大牢”(也叫太牢)。七鼎所盛的肉食有牛、羊、猪、鱼、腊、肠胃、肤七种,也叫“大牢”。五鼎所盛的肉食有羊、猪、鱼、腊、肤五种,比诸侯少两种,叫“少牢”。三鼎所盛的肉食有羊、猪、鱼,亦称“少牢”。

◆ 秦汉厚葬之风

在中国历朝历代中,秦汉的厚葬之风是很突出的。秦汉时期的厚葬之风是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阶级掀起的。秦始皇陵的修建正是当时崇尚厚葬的典型例证。秦王赢政自即位就开始为自己修建骊山陵墓,前后耗时38年。陵内收集了从全国各地捜集到的奇器珍宝,是一个旷世的地下文物仓库。始皇陵历经两千余年,至今封土的高度仍有约65米,底边长485—515米。汉承秦制,各代帝王一般在即位第二年就开始为自己筑陵,每年建陵费用就占了贡赋的三分之一。不但帝王陵墓如此,诸侯贵族也为建陵大兴土木。

秦汉时期,帝王贵冑墓穴中殉葬品都很多。据《汉书•贡禹传》记载,汉武帝茂陵“金银财物,鸟兽鳖牛马虎豹等物,凡百九十,尽藏之”。除金缕玉衣外,玉箱、玉杖及杂经三十余卷都放在金箱里。就连地处岭南的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也达一千余件,包括宴乐用器、玩赏之物、饮食器皿、衣冠服饰、车马帷帐、弓簇甲冑、牺牲食品、玉帛工具、婢妾侍从等。

历代帝王随葬品

268-i


269-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