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解中国道教生死书
1.9.3 收尸入棺:大敛

收尸入棺:大敛

家人在为死者穿好寿衣后,就要收尸入棺了,这就是“大殓”,又称“入殓”。此举意味着将死者在人世与亲友的最后一别,所以仪式格外隆重。

◆ 入殓

入殓,简单地说,就是将死者尸体移入棺木。《礼记•问丧》记载:“死三日而后殓。”人死后不立即入殓,主要是为等候死者复活,也就是我们之前说到的招魂复魄。如复生无望,就举行大殓之礼,移尸入馆。

◆ 入殓前的礼仪

入殓前,有的丧家要请阴阳先生推算入殓时辰。有的还要请道士,按死者生肖和死亡的月份干支,以五行说法,推算犯冲的生肖和忌讳事项,将其书写,张榜贴于墙。死者入棺时,凡是生肖犯冲的族人、亲戚,必须远避,否则认为对丧家不利。民间认为死人是一种遭殃,故这类榜文称“殃榜”。入殓前要用呈文纸,将棺内四壁糊好,棺底铺上青麻秆,秆上糊呈文纸。尸体头顶用红布围上,腋部兜上红绸巾,入殓前,先于棺材底部铺上一层草纸,草纸上面盖一床棉被,两头分置“元宝枕”,供死者放置头和脚。此时,孝子及众子跪立棺头,其他亲戚围棺痛哭。

◆ 棺材

大殓用的棺材,各地以木棺为主。木材以木质坚硬的柏、樟为上等,油松、楸、槐等次之,以柳木的为最一般。板材崇尚厚大,最厚的六寸,拗五以上均为上等,依次等而下之,底、盖、侧均为整块的人称为“独幅”,若干块拼合的则分别以其所拼块数称为“x块头”。整个棺形为长方形,前高后低,前宽后窄。棺木外涂油漆,有黑、紫、红、黄几种颜色。棺木外面一般有彩绘图案,上等木材更以木质本色为底,作素色推光漆画,显得金碧辉煌。图案一般为百寿图、四季图、二十四孝图。棺木前头正面绘云纹莲台,书写“xx之灵枢”;小头绘香鼎、燃香,有的地方则画白菜。有的棺木前头正面还写有“福如东海”、“音容宛在”等吉祥语句。棺木内涂以松香或用黄麦纸裱糊,取的是“黄金入柜”、“遗泽子孙”之意。棺木内还要贴上用金银纸剪成的太阳、月亮、北斗图案。

入殓前的准备

人死之后,先进行招魂仪式,如果死者没有复生,再举行大殓。大殓意味着死者与世隔绝,与亲人最后一别,因此仪式非常隆重,入殓礼仪的讲究也非常多。

249-i

◆ 入殓过程

入殓时,由长子抱头,次子抱脚,如仅有一子或无子,则由血缘关系最近的人协助或代替,请来的亲友或举重(抬棺人员)四至六人,用绸巾兜住死者的腰,先将尸体的脚放入棺内,然后缓缓将尸体平放入棺内。再用红线拴一枚方口铜钱,由上而下对准死者鼻子,另用一根红线从棺头中线拉至棺尾中线,拉直后,看尸体鼻子与棺头、棺尾中线,三点是否成一直线,如果不成一直线,即调整尸体位置。还有的用一根细棉绳,两头各系一枚方口古铜币,挂在棺材口上,死者就放在绳子上入殓。尸体放好后,抓绸巾的亲友迅速解下绸巾,拴在自己腰里,俗称扎了此巾,将来腰不疼。尸体放入后,再于尸体两侧分置死者生前所爱之物:衣服、穿戴、饰物、生活用品和冥器等。有的入殓时还在尸体枕下垫一些带籽的棉花,取绵延有子之意,以求后代子孙人丁兴旺。一切送老物放好后,在尸体上,依次叠盖亲友所送的“重被”,最后一条为孝子、孝孙所送,俗称“子孙被”。至此,入殓结束。

◆ 盖棺

盖棺又称“铆钉”、“煞扣”、“合棺”,即将棺盖盖上。有的地方在封棺之前有“眼殓”俗仪,即安葬前,停厝在堂,棺盖不能合缝,以备亲人一睹遗容,最后与死的人遗体告别。也有的因亲人远离家乡,待等远方亲人回来一睹遗容。有些死因不明的人,开始也不封棺,等验尸或问题处理后,再行合棺。盖棺时用四颗铁制的“寿钉”,由木匠以斧头将钉子楔入。其中三根楔到底,铆入棺帮,死者男性,则三根钉为左二右一;如死者是女性,则三根钉为右二左一。另一根寿钉成桃形,称“主钉”按男左女右楔入棺盖前一侧。

旧时,棺盖钉礼仪甚多,有的以孝子、孝妇的发丝剪下几根,缠绕寿钉尖。也有将其头发剪下一小撮,用黄纸包好,穿在寿钉上。有的钉“主钉”时,要请舅舅及表兄弟来楔。此时舅舅可借此来训斥那些不孝顺的儿孙、子媳们,同时提一些难题,孝子必须应允,否则不予楔钉。这时,只有请族中有威望的人出面说情,孝子磕头谢罪,舅舅才答应楔钉。

入殓

一切准备妥当后,就该将死者的尸体挪入棺材中,这一过程就是入殓。入殓后,棺要停放在房内,不能遭雨淋和让动物靠近。死者的儿女、孙子孙女、弟妹们都要守在旁边,称为“亲视含殓”。

251-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