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解中国道教生死书
1.7.6 来自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的惊人发现(1):帛画的主题是招魂

来自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的惊人发现(1):帛画的主题是招魂

1972—1974年,三个汉墓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时隔千余年后重见天日,这是20世纪重大的考古发现。马王堆一号汉墓的T形帛画,其主题思想就是招魂,它的出土为我们深入了解佛教传入前中国古人的灵魂观念提供了最直接的材料。

◆ 发掘与价值

1952年,考古学家夏鼐率队对马王堆土冢做了调査,确认是一个汉墓群。1956年汉墓群被列入湖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1年底,驻地医院建造地下病房时,挖动了一号墓,湖南省博物馆得知后,立即报上级批准开始进行抢救性发掘。

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东郊。相传为楚王马殷的墓地,故名马王堆。三座汉墓中,二号墓的主人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三号墓是利苍之子。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其出土文物异常珍贵。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 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尤其是汉墓出土的帛画,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描写当时现实生活的大型作品。

◆ 帛画与主题

帛,是丝织物的总称。帛画是中国古代画在丝织物上的图画。马王堆汉墓相继出土了五件帛画,这五件帛画出土于一、三号汉墓,其中一号墓1幅,三号墓4幅,创作时间为汉文帝时期,是迄今发现的汉代最早的独幅绘画作品。

马王堆帛画的出土填补了汉代早期织物绘画实例的空白,也表明吸收先秦、主要是楚国的艺术内涵、风格和形象模式是此期绘画的特点。T字形帛画中不少神话图像与《楚辞》的记述相符,与楚国美术的造型有源流关系。这些帛画画面完整,形象清晰。观念和想象中的景物融入理性的构成,在T字形帛画上尤其明显。复杂的个体形象经整体安排,既灵活舒散,又循序合理。

这些帛画的主题是什么?画中的图像究竟代表了什么?多年来,众多学者与专家经过反复研究与论证,竟然得出了一个惊天结论:帛画的主题是为死人招魂。

马王堆汉墓

在长沙市马王堆发掘了三座西汉汉墓,二号墓主人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三号墓是利苍之子。马王堆汉墓是了解汉初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风俗的窗口,犹如一本百科全书,内容丰富而深邃。

135-i

其他出土珍贵文物

地形图 其绘制技术及其所标示的位置与现代地图大体近似,被誉为“惊人的发现”。
素纱禅衣 轻若烟雾,薄如蝉翼,该衣长1.28米,且有长袖,重量仅49克,织造技巧高超,是当时缫纺技术发展程度的标志。
导引图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卷关于养生保健运动的工笔彩画。原帛画分上下四层,每层11幅小图,共绘有44个不同人物的导引图式。
竹竽 形制与笙相近而稍大,战国至汉代广为流传。“滥竽充数”的成语即由此种乐器而来,保存下来的很少。

◆ 死亡与复礼

在汉代,有一种重要的丧礼称为“复”,就是指“招魂”。这是为刚死的人举行的系列仪式中的第一种。

复礼是一种复杂的礼仪,其目的是“招魂复魄”。其做法是:人死之后,选择一个相当的日子,复者(通常是死者的一位家属),拿上死者的一套衣服,从东边屋檐爬上屋顶,面朝北方,挥舞着死者的衣服并大叫其姓名:“哎!某某某,回来吧!”重复三声后,复者抛下衣服,地面有人接住,将其盖在死者身上。随后,复者从西边的屋檐下来,复礼至此结束。

古人对魂魄之事是很敬畏的,因此复礼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信仰,是一种热爱生命厌弃死亡的终极表达。他们认为人刚死时,魂魄只是暂时离开人体,此时的人虽已断气但并非真正死亡。只要把魂魄叫回来人还会复活。只有当复礼失败时,才宣布死亡,尸体随后被放置在床上,盖上裹尸布。

◆ 招魂与非衣

马王堆帛画的发现,十分清楚地证实了“复礼”招魂这一礼仪的存在,可以说这些帛画是古人“复礼”的最好注解。就拿一号墓的T形帛画来说,学者们基本都同意这幅画的主题即是“招魂”。

在一三两号墓的随葬品的详细清单上,都列出了“非衣,长十二尺”一项,其实就是帛画。“非衣”意思是“披风”、“寿衣”、“裹尸布”。画幅呈“T”形,就像两袖平伸的上衣,是作为覆盖棺木的丧具。根据汉代的注释,“非衣”是一块染成红色的布,用来覆盖刚死者的身体,后来用在棺材上。这一说法和汉墓帛画图景惊人相似。

马王堆非衣所反映出的是一种灵魂不灭的生死观。非衣的功能是指引墓主灵魂升天的途径,亦即是说时人相信人死后是能升天的。汉代人并不相信肉体死亡代表永远的消亡,死亡只不过是灵魂离开肉身而已,因此人实质上是不死的。人们会有这种想法,主要是源于对死亡的害怕。他们惧怕死亡,无法为死亡提出合理的解释,便尝试以灵魂观念解释生、老、病、死。

马王堆汉墓帛画全图

以招魂安魄为重要主题的马王堆一号墓T形帛画分为三部分,从上到下依次描绘了天堂、人间、阴间三个时空的景象,总长205厘米、上宽92厘米、下宽47.7厘米。

137-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