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解中国道教生死书
1.5.13 不死的灵魂:轮回转世

不死的灵魂:轮回转世

佛教的轮回转世思想传入中国后,对中国人的生死观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与中国自身的灵魂不死的观念相结合,产生了中国特有的生死轮回观。

◆ 六道轮回

对于生死,佛教在主张通过修炼而到达不生不死的涅槃境界之外,对于没有到达涅槃的人,佛教认为他们总是在六道中轮回。佛教主张人的生命非常非断,因为生命非常,所以任何人、任何生命都有生有死;因为人死非断,所以人死并非一了百了,而是有一种新的生命断起,六道轮回就是这种理论的形象化。人和其他众生总是无休止地在这六道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中流转轮回。

六道是指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天道包括三界二十八天,即中国人常说的神仙居住的地方,但他们还有生有死。阿修罗道中居住的阿修罗近似于天神,但又不具有天神的德行和受用的生命形式。人道中居住的就是人类,有八种苦,只有修习佛法才能解脱生死。畜生道居住的是人类之外的各种动物。饿鬼道居住着经常受饥挨饿的一类生命。地狱道中极其黑暗也极其残酷,那里都是饱受折磨的生命。这六道是众生死后可能要去的地方,是众生可能有的生命形式。天道、阿修罗道、人道是三种好的生命形式,所以叫做三善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是三种不好的生命形式,所以叫三恶道。佛教传入中国后,六道轮回思想也传入中国,民间一般去掉其中的阿修罗道,认为人死后就在其他五道中流转轮回。

◆ 因果报应

六道众生的寿命尽管有长有短,但都有生有死,并且不会总是生于一道,这其中有什么规律呢?依佛教看来,人死后来生将生于何处不是命定的,也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做人时的行为决定的。做人时多行善事,死后会生于三善道;做人时多行恶事,死后会生于三恶道。这种由生前行为的善恶决定下世生于何处的理论叫作因果报应。因果报应所依据的是业因,包括身业、口业和意业三种。有什么样的业因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果报,且都是自己做来,自己受报,不可替代。

六道轮回

对于没有到达涅槃的人,佛家认为他们无休止地在六道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的轮回。

059-i

◆ 谁在轮回

佛教所讲的六道轮回对于生死作了一个很好的注解,但是佛教在讲人生时,又认为人是由五蕴组成,而五蕴都是空幻的,所以诸法无我,人生是幻。既然无我,那么六道轮回中是“谁”在轮回呢?要想确切地对这个问题做出回答是很困难的,因为活着的人没有死亡的经验,死去的人不能回来告诉人们死后的情况,所以这个问题几乎是个死结。解开这个死结的是大乘空宗的中道观,一方面承认六道轮回中有一个“俗我”,另一方面又指出这些东西都是不真实的假有,不可执著。

◆ 阿赖耶识

佛教大乘有宗与大乘空宗关于谁在轮回的观点不同,他们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内识的变现,都是虚假不实的,只有“识”才是唯一的真实。人有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其中阿赖耶识是一个实有的恒常的实体,这个实体就是“我”,生起执著,永无休止,形成强烈的自我意识,在人死之后,就是这个阿赖耶识在六道中流转轮回。

◆ 灵魂的有无

上面所述的谁在轮回的问题中的“谁”就是我们常说的“灵魂”。佛教大乘空宗认为是“俗我”,大乘有宗认为是阿赖耶识,虽然有些牵强,但佛教为说明其六道轮回的观点,并劝人行善戒恶,是相信有灵魂存在的。从东晋到南北朝,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进入了髙潮时期,中国的僧俗和朝廷的知识分子对于灵魂不死等进行了长时间的争论。

其实中国僧俗所理解的“灵魂不死”与印度佛教中的“不断灭论”是不一样的。因为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自身就有灵魂不死的观念,其主要观点是:人是由阴阳二气结合而成,阳气构成人的精神,阴气构成人的形体,人死后精神和形体可以分离,形体虽然死亡了,但精神仍然独立存在。中国神灭论代表范缜就从此处入手,对其进行了批判。不管争论结果如何,佛教的六道轮回观点和中国传统的灵魂观点相互结合后,很快被大众所接受,并由此形成了中国人对生死的独特诠释,下面几章就是围绕死后的灵魂归处而展开。

谁在轮回

佛家认为无我,一切皆幻,那么对于究竟是谁在六道中轮回、灵魂的有无这些问题,佛家不同的派别产生了争论。佛教传入中国后,结合中国本有的灵魂观,成了人的灵魂不死,永无休止的轮回观点。

061-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