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解中国道教生死书
1.5.7 道教生死思想的传承:重生养生

道教生死思想的传承:重生养生

道教生死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在道家生死观的基础上经过千年传承,创作了许多经典典籍。这些著作对于生死思想都不外乎是重视生命价值,追求“长生不死”和“肉体成仙”。这一节就是拣选其中有代表性的著作,介绍道教生死思想的传承。

◆ 《太平经》:构筑道教最初的生死观念

《太平经》对于人的“生”和“死”,有一套完整的理论。“生”是气的“来合”,即人体是顺“气”而生;“死”是必然,即肉体逆“气”而失,导致疾病与死亡。“夫物生者,皆有终尽,人生亦有死”,死是宇宙存在的法则,自然而终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年少而夭,不得终养其年的冤死。这充分表达了《太平经》对待生死的基本观念。

《太平经》没有生命轮回的观念,主张“人人各一生,不得再生也”,“夫人死者乃尽灭,尽成灰土,将不复见”。人只有“一生”,死了以后,就什么都没有了。在这样的对比下,“贵生”的思想因应而生,追求人体的保健与长寿,希望个体生命可以安享天年。

对于长生不老的方法,就必须守气养气。认为宇宙有三气,是人生命存在的“神根”,三气锻炼为一是最高境界。如果把人体比作一个缩小的宇宙,宇宙三气的化身即是人的精、气、神,长生不老的修炼方式就是三气共一。这里所说的长生不老,不是真的不死,而是指安养天年,充分地展现“生的意义”,就无所谓“死”与“不死”了。《太平经》就此大谈养生之道,如此看来,道教与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就是“重人”,重视肉体的锻炼与成就。

道教关心的,不只是人体的自我保健,还要开发出人体的生命价值。《太平经》认为人的疾病与死亡,是由于善恶行为所造成。上天有一本“生死簿”,详细记录了人的善恶行为,依此对人增年减寿。生死与人的所作所为紧密结合。

◆ 《抱朴子》:道教医学集大成者

《抱朴子》一书的作者是东晋时期的葛洪,他是道教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不仅在道教理论建设上颇有成就,还在我国的医学、化学等方面有很大贡献,此书就是他的思想代表作。

道教修炼之道(一)

道教的生命观就是从阴阳的气化理论入手,在修炼内气时,追求“合二为一”与“合三为一”的实践之道。

035-i

葛洪肯定“药物养身”的功效,他认为修道者若能配合医术,可以避免身体损伤与精神的耗费,有助于得道成仙。一般人服食药物,虽然无法成仙,但也有助于维护身体健康。道教医疗不同于其他生理医疗,因为不仅仅是求延年,还要长生不死。一般的药物养身,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最终目的是成仙,在于“服金丹”或“服仙药”。

因此,《抱朴子》的长生法术自成一套庞大的体系,以服食金丹为中心,配合以行气、房中术,并加以导引术和医疗等养生术来辅助。葛洪所谓的长生,实际是在于追求人服食金丹后生命的变化。

◆ 《度人经》:道教万法之宗

《度人经》的全称是《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为道教首经。以“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为宗旨,告诉人们应当齐心修斋,诵念道经,以求降福消灾,并能登仙。经文中还描绘了以中央玉京元始天尊为最高神,下有三界十方三十二天帝及地府丰都的鬼神天地;轻金丹、服食,而重存想守身和祭祀仪式,构造了道教的斋醮仪式。

◆ 《阴符经》:概括性的道教哲学义理

《阴符经》短短四百多字,建构出以“人”为本,“天机”为核心的宇宙论。书中认为,生命是自然的,生死互为循环,一切都是天机的作用,不必执著于生死祸福。而“天机”不过就是“气”的运行而已,依着自然法则而变化。

作为主体的“人”,强调与“机”一体。人不被天机操纵,而具有主动地创生价值,可以去“盗机”。“盗机”就是“得机”,是说人可以参与天机生杀的变化,能掌握“时机”来安身立命。既然“天机”不可改变,那么就顺着它。这就是《阴符经》中,倡导人效法天地阴阳相推的道理,领会万物生杀的法则,而趋吉避凶。其实也就是道教中吉凶占卜的术数推算,只不过《阴符经》并没有详细介绍各种术数理论。

道教修炼之道(二)

《阴符经》中的修炼之道

《阴符经》的精髓在于道教修炼的内容,其中关键在一“盗”字,就是把原来属于自己的东西夺取回来,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天地万物和人之间的关系。

037-i

《度人经》的生死论

《度人经》认为人、鬼、神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人活在世界上的目的就是通过一定的修行而达到至善,进入无限自由和幸福的神仙境界。

037-2-i

◆ 《养性延命录》:集大成的养生哲学

《养性延命录》反映了魏晋以前道教的养生哲学,将养生与修道结合,认为人体性命的寿夭完全建立在个体的身心修养上。此书积累了各种养身锻炼的方法,包括“服食”、“服气”、“按摩”、“房中术”等方法,相信人体在医药与运动的协助下,能够挣脱外在形式的限制,进入超越形式的生命境界。

◆ 《道德真经广圣义》:开启生命超越的永恒之道

此书作者杜光庭可以说是唐末道教重要的代表人物,其对唐末以前的道教理论作了类似总结的工作。从他开始,将道教从“神”的崇拜,落实到“人”的生命修炼,进入到“炼形为气”的境界,这是人生命的一大突破,引领了后代、内丹理论。长生不死在他这里,不是肉身永寿,而是气的开发,与道合一,羽化成仙。

◆ 《灵剑子》:内丹兴起的基础之作

《灵剑子》在唐宋内丹思潮的影响下,吸收了由行气、胎息而来的内丹功法,折衷了道教积善与内丹两种方向,一方面依然期望上天的奖善罚恶,另一方面保有着对自身精神修炼的期待,相信运用自身内在的能量可以成仙。《灵剑子》只是丹道的外围思想,对内丹的理解相当有限,很难论证其与阴阳丹法的关系。

◆ 《道法会元》:道教符咒的秘法典籍

《道法会元》共268卷,收集了宋元时期符箓诸派的各种符咒秘法典籍。到了宋代,理学的兴起将人的性命是宇宙主体的概念扩大到宗教中,彻底改变了符箓法派的修道理论。符箓法派比内丹派对民众更有吸引力,因为它只要少数的行法者修道,就可以运用其灵力与法术代天行道,传播利益给大家,而不是像内丹派要求人们必须修行才能成仙。这样的符箓法派显然带有神秘性的法术色彩,但其逐渐强化人济生度死的通灵能力和肯定人神合一,是这一派系的根本思想。

道教修炼之道(三)

道教重视身体修炼,得道成仙,因而创造了种类繁多的修炼之术。

039-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