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解中国道教生死书
1.5.6 视死如生:庄子超然看生死

视死如生:庄子超然看生死

庄子从“道”的角度看生死,认为生死是一体的,不过是物化而已,所以要通达看生死,像神人一样超越生死的限制。

◆ 以“道”看生死

在中国古代的先哲中,对生死最为关注的就是庄子了,他继承了老子道家思想,从“道”的角度来看生死。庄子认为,宇宙万物都是“道”的不同表现形态,人是其表现形态之一,所以他将人的生命现象看作是宇宙自然中的一种物质现象,生命现象中的生死之变也被仅仅视作一种物质之变,所以无论是生还是死,都要坦然面对与接受。在他看来,生死皆物化,归根到底是道化、气化。生也好,死也好,都是变化的现象。生死变化的主体好像是生命体本身,但就其本质来说,却是“道”在化,是“气”在化。“道”一化而为人之生,再化而为人之死;气聚而为人之生,气散而为人之死。所以,生死之变实际上是生命根源在变化,是生命质料在变化,是一种物质变化。

◆ 死生一体

庄子从“道”的角度来看生死,得出生死不过是物化而已,由此得出了死生一体的结论。所谓死生一体,其一是指生死不可分割,有生则有死,有死则有生,生死相互依存,首尾相连,构成生命的完整过程,任何一个生命都不可能只有生没有死或只有死没有生。其二是指生死具有相同的物质基础,这就是“气”,又有相同的终极根源,这就是“道”;相对于“道”或“气”来说,生与死只有形态之异,没有本质区别。

◆ 生死为徒

庄子又从生命过程的纵向来看生死现象,得出了“生死为徒”的结论。所谓生死为徒也就是生死始终处于相互转化之中,它们是生命体在其运动流逝过程中所经历的不同阶段,生为生命之始,死为生命之终。但生死物化是一个无限循环过程,死既是整个生命现象之某一段行程的终点,又是其下一段行程的起点,生转化为死,死又转化为生,生死总是相互转化、互为邻徒的。为了说明这个观点,庄子把生死比喻成昼夜,昼去夜来,夜去昼来,如此循环不已,生死现象就情同于此。

庄子的生死观(一)

生命气化和生死为徒是庄子看待生死的两个重要观点,生死乃是气的聚散,生和死就像是昼夜交替,做着终古不变的无限循环,不过是大自然的常见现象罢了。

031-i

庄子认识到生死一体,不过是物化而已,所以庄子看到了死亡的价值,即死是一种安息。人生是短暂的,死亡才是归于永恒,人们应当随顺生死。

◆ 随顺生死

庄子生死观的突出价值在于,他不仅看到了生的价值,也看到了死的价值。在庄子看来,对每一个个体生命来说,生有生的意义,死有死的意义。尽管乐生恶死是人之常情,但从一定意义上说,死比生更轻松。他把生看成是一种负累,而死则是一种安息,凸显了死亡在生命过程中的意义。庄子还进一步提升了死亡的价值,认为死亡可以解除生的负累,使人在另一种状态下获得自由。既然生有生的意义,死有死的价值,那么人们对生死的态度就应该是坦然面对它,安然地顺从它。在庄子看来,生是时机,死是顺化,人只有能够坦然地随顺生死之化,才算是真正领悟了生命的真谛。

◆ 生死通达

庄子还提出了“达生”的生死观。“达生”不仅仅是指通达人生之理,也包括通达生死之理,对生死能持一种超然的态度,将其置之度外,追求一种安于自然造化的精神境界。要达到通达生死的境界,就必须超越个体生命的生死现象本身,站在宇宙大化的高度来观照生死,将个体的生死之变纳入到宇宙的大化流行之中去。庄子以通达的心态来看生死,认为生命好比一次旅游,人生之游总是短暂的,由此庄子产生了生游死归的生死观念。生是“游”,就决定了生的短暂性,只有死亡才是生命真正的归宿。在大千世界中,人生原本就如白驹过隙,死亡才能归于永恒。因为死亡不是复归于虚无,而是回归大道,而大道是永恒的。

◆ 超越生死

在庄子心目中,他理想的精神人格是真人、至人和神人,他们的共同点是都能超越生死。真人对生死大关淡然视之,他对生并不欣喜,对死也不拒斥,就如同翩然而来又翩然而去一样。至人至为沉着而冷静,对任何变化都不惊,所以足以超越四海之上,超越生死之上。神人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精神修养,更是生死所不能动摇和伤害的。庄子所描述的真人、至人和神人都是超越了生死的,他们跳出人生看人生,以超然冷眼观生死,所以能产生精神的大镇定与大冷静,根本不受生生死死的俗务所牵绊。

庄子的生死观(二)

庄子认为生有生的意义,死有死的意义,把生看成是一种负累,而死则是一种安息,那么就应该安然地顺从生死。庄子的理想精神人格是真人、至人和神人,他们对生死冷眼旁观,不受俗世的牵绊。

033-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