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解中国道教生死书
1.5.2 不知生,焉知死:孔子对生死的看法

不知生,焉知死:孔子对生死的看法

对于生死,儒家创始人孔子认为应把生前现世作为重点,不要过多考虑死后的事,至于死后是个什么样子,等死了以后自然就知道了。

◆ 以生前现世为先

孔子的弟子子路问孔子关于生死的问题,孔子的回答是:“未知生,焉知死?”这个答案看起来好像没有答复,但实际上已经有了深刻的答复。因为儒家认为死生有命,那就不必去深究死后的世界,也不必追问什么时候死,只要问现在是否已经做好本身的工作与尽到本分的责任。

当然,根据人性,仍有很多人热衷于名利,不问苍生而问鬼神,不去关心民间的生死疾苦,而只关心自己的官能当多大或多久。然而,如果这些人未深入了解天命,未能守分,仍因贪心追求非分之名利,反而容易患得患失,终日惶惶,更因荒废人为努力,反而更会影响风气。所以,孔子告诫子路的重点是应先尽到本分的责任,如果仍有余力,再关心死后或命理之事。否则,如果现在的世界都未能改进,如何再问另一个世界?如果君子不能务本,只求幸进,则风气必大坏,民生也必痛苦。

简单地说,根据孔子精神,物有本末,事有先后,如果眼前的事都做不好,如何奢求以后的事能做好?如果对此生都照顾不好,如何照顾死后来世?这代表生后世界并不重要,而是在优先顺序上,应以生前现世为先,才能符合仁心人道。

◆ 圣人的无奈

孔子的思想合情合理,合乎人性,所以在面对生死时,孔子也有感人的感性一面。当他优秀的弟子颜回英年早逝,孔子也非常难过地呼号道:“天丧予!天丧予!”因为在孔子心目中,颜回是一个能安贫乐道的君子,而这样的人却英年早逝,怎能不让他对天呼号。从中可见孔子真性情的一面,但也可看出,面对生死,即使圣人也有无奈的一面。

同样的情形,当孔子探视另一位高材生冉求时,眼看如此优秀的人才染上恶疾,他也只能感慨万千地说:“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并且反复重复这句话,代表心中无限的悲怆,同样也感慨天道的无常。虽然身为圣人,同样也有无比的感伤。

孔子看生死

孔子作为儒家的开创者,在生死观方面,他提出了许多观点,为儒家的生死观作了一个总的概括。

021-i

◆ 死后有知还是无知

子贡问孔子:“死后有知还是无知?”孔子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而是提出了两个假设性的后果推断:一是如果说有知,会害怕孝子贤孙因此而不爱惜生命去殉死;二是如果说无知,又害怕不孝子孙对父母的遗体弃而不葬。在这种两难的情况下,孔子告诉子贡:“你要想知道死人有知还是无知,死后自己就知道了,到那时也不晚。”在这种调侃式的回答中,我们看到孔子的率直、幽默和机智。

◆ 敬鬼神而远之

与生死相关的就是鬼神问题,当弟子问孔子关于鬼神问题时,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意思是说,专心致力于老百姓应遵从的道德,敬鬼神但要远离他,这就是智。这句话说明孔子是认为有鬼神的,也表明他对鬼神的态度是敬而远之。此外,孔子还强调不语怪力和乱神,也就是说,对于鬼神,孔子只是讲正义之神,不讲一些邪恶的鬼神,因为这样对生没有什么意义。

子路就比较迷信鬼神,有一次孔子生病,子路请孔子祷告神祗以求救赎,遭到孔子的婉拒。后来,孔子告诉他:“活人还不能服侍,怎么能去服侍鬼神呢?”孔子以事人为主的观点,充分表明他对鬼神的态度,也就是对生死的态度,表明他重视人生价值的取向。

◆ 祭神如神在

孔子对鬼神敬而远之之外,还主张祭神,并且祭神时要虔诚,但这种虔诚不是宗教式的。孔子认为鬼神是先人们的精神,之所以要对其祭祀,目的是使人们追怀往古,回念本始,不忘记自己生命的由来,从而教民相爱,上下用情。所以孔子强调祭神如神在的重点是追求精神之至诚、礼仪之庄重,以此提升灵性、净化人性,并不在于对一般鬼神的膜拜。

总之,对于生死,孔子认为死亡是必然的,那么就要生得有意义,从而延伸自己的价值。人生的幸福不在宗教式的彼岸,也不在死后的未来,而在有限的生存阶段,在于用自己的智慧、品德和勇气战胜艰难困苦所获得的每一个具体的收获之中,在仁的道德境界的追求和实现。

孔子说鬼神

与生死相关的鬼神问题,孔子也提出了一些看法,主要是存而不论的中庸立场和注重祭祀,但其根本还是强调人的价值在今世。

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虽然避谈死亡,但对鬼神却采用了一种中庸的态度。即承认鬼神的存在,又强调要与之保持距离。

023-i

注重祭祀

孔子除敬鬼神外还注重祭祀。他认为,祭神使人们追思忆故,始终记得自己生命的由来,可使民心归于纯朴,社会安定。

023-2-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