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茶道
1.3.2.1 茶具的演变
茶具的演变

茶具,顾名思义,就是用于茶事的工具。在茶艺形成之初,人们把制茶用的工具和饮茶用的器具统称为“茶具”。到了两晋时期,人们开始将二者加以区别,将饮茶所用器具改称“茶器”,而茶具则专指制茶的工具,其后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大都延用这一概念,陆羽在《茶经》中也曾明确指出过。到了宋代,人们又将制茶工具和饮茶器具重新统称为“茶具”,一直沿用至今。但作为一般饮茶者,我们概念中的“茶具”却是专指饮茶的器具,所以在本节中,我们只谈饮茶器具的发展变化及其种类。

【简单朴素的唐前茶具】

茶具的产生,始于奴隶社会,当时的主要茶具为煮茶的锅、饮茶用的碗和贮茶用的罐等。但当时还没有“茶具”这种专门的称呼。

“茶具”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我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为西汉辞赋家王褒《僮约》的“烹茶尽具”,意思是说吃茶后,把茶具清洗干净,这说明至少在西汉时期,茶具已经进入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茶箱,进一步证明了此时茶具已经与其他餐饮器皿进行了明确的区分。这时的茶具种类还比较简单,除去大量贮茶的箱、罐,少量贮茶时所用的盒、奁等容器,就是烹茶时所用的鼎、釜、壶、瓶,饮茶时所用的盂、杯、碗,盛茶时的勺等。

汉代,人们饮茶与今天不同,常配以姜、葱及其他食物混煮成汤或供药用,所用茶具和其他饮食用具没有明确的区分。如碗主要用来吃饭,但也可以饮茶和喝酒;壶、罐一类盛贮器可以储水,也可用以盛茶装酒。这些器具是用陶制的“缶”,一种小口大肚的容器。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黑陶器,便是当时餐具兼作饮具的代表。

晋、南北朝时期,专门化的茶具从食器中逐渐分化出来,出现了带托盘的青釉茶盏。盏托,又称“茶船”“茶拓子”,为承托茶盏,以防烫手的用具。除盏与托外,还出现一种我们常说的“茶壶”,但过去不叫壶,而称为“汽瓶”,是注水的容器。常见的鸡首汤瓶产生于三国末年至两晋时期,以越窑为多见,德清窑等瓷窑均有烧制。这一阶段的茶具种类不多,但为唐宋以后茶具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完备配套的唐代茶具】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昌盛时期,茶具也有长足的发展,在中国茶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唐代饮茶风尚极为盛行,文人士大夫更以饮茶为韵事,人们不仅注重茶叶的色香味和烹茶方法,而且对茶具也十分讲究,尤其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将茶具的品种规格加以规范,使中国茶艺中的茶具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茶经》中所开列的一套茶具有二十四种,计二十九件,可见唐人对茶具要求之严格。

唐代茶具中颇具特色的是茶壶,又称“茶注”,壶嘴称“流子”,形式短小,取代了晋时的鸡首流子。相传唐时西川节度使崔宁的女儿发明了一种碗托,她以蜡做成圈,来固定茶碗在盘中的位置,后来演变为瓷质碗托,现代称为“茶船子”。其实,类似的茶具早在周朝就已出现,《周礼》中把盛放杯樽之类的碟子叫作“舟”。唐代直接用于饮用的茶具为盏(陆羽在《茶经》中称为碗),其器型较碗小,敞口浅腹,斜直壁,玉璧形足,最适于饮茶。外形多为花瓣形、荷叶形、海棠形和葵瓣形等。唐代还出现了贮茶的专用器皿——茶笼,以及用于随身携带碎茶的小盖罐。

唐代茶具材质以陶瓷及金、银为主,也出现了玻璃茶具。由于陶瓷盏制作精细,釉色莹润,因而广受瞩目。最负盛名的当为越窑盏和邢窑盏,可代表当时南青北白两大瓷系,均为当时的贡品。越窑盏和邢窑盏在造型风格上有明显的区别。越窑盏“口唇不卷,底卷而浅”;邢窑盏较厚重,外口没有凸起卷唇。唐代南方青瓷以越窑为代表,越窑青釉盏是唐代最流行的茶盏式样。陆羽在《茶经》中用“类玉”“类冰”来形容越窑盏的胎釉之美。北方白瓷以邢窑为代表,邢窑盏亦有“天下通用之”的情况。白居易称“白瓯碗甚洁”。陆羽《茶经》也认为,邢窑盏“类银”“类雪”。金、银制成的茶具器皿则流光溢彩、富丽堂皇,宫廷、贵族家庭才用得起。

【鼎盛兴隆的宋代茶具】

宋代饮茶器具大体沿袭唐代,变化的主要方面是煎水的用具变为倒水的茶瓶,茶盏崇尚黑色,又增加了“茶筅”,这些茶具的变化都是为了与当时流行的“点茶法”相配套。从整体风格上讲,唐代茶具古朴典雅,而宋代茶具则富丽堂皇。

茶瓶是宋代饮茶时所用到的重要茶具,取代了唐代煎茶用的“鼎镬”和倒茶用的茶壶。据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近世瀹茶,鲜以鼎镬,用瓶煮水”,证明当时已由锅改为汤瓶了。为了适应当时流行的“点茶法”,茶瓶变成喇叭形口,易于注入液体;汤瓶修长,管状弯曲的壶嘴(古时称“流”)长度已比唐时增加三至四倍;壶嘴、壶把儿多与壶口平齐,液体可以灌满;壶腹为长腹或瓜棱形圆腹,增大了汤瓶的容量。汤瓶的式样也较前代多,有瓜棱形汤瓶、兽流汤瓶、提梁汤瓶、葫芦式汤瓶等。

宋代的茶盏颇为讲究,使用盏托更为普遍。茶盏又称“茶盅”,实际上是一种广口圈足的小型茶碗,这种设计有利发挥和保持茶叶的香气。由于宋代瓷窑的竞争,技术的提高,使得茶具种类增加,出产的茶盏、茶壶、茶杯等式样各异,色彩雅丽,风格多样。

宋代茶具的材料多以瓷器为主,黑釉盏在当时最受偏爱。原因有二:宋时饮饼、团茶,即把一种发酵的膏饼茶碾成细末,放在茶盏内,再用汤瓶注入初沸的水,茶汤表面便浮起一层白色的沫,这种白色的茶沫和黑色的茶盏色调分明,黑釉盏自然最为适宜“斗茶”,此其一;“斗茶”时要求茶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较高的温度,黑釉盏胎体较厚,能长时间地保持茶汤的温度,故备受斗茶者的推崇,此其二。由于黑釉盏为“斗茶”的最佳茶具,因此黑釉盏的烧制盛极一时,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少专烧黑釉盏的瓷窑,其中以福建建阳窑和江西吉州窑所产之黑釉盏最为著名。

宋代茶具的整体特点是更加讲究法度,形制愈来愈精细,器具称谓越来越文雅,这是由于宋代茶艺深受理学影响的缘故。如烘茶的焙笼叫“韦鸿胪”,自汉以来,鸿胪司掌朝廷礼仪,茶笼以此为名,礼仪的含义便在其中了;碎茶的木槌称为“木侍制”,茶碾叫作“金法曹”,罗合称作“罗枢密”,茶磨称“石转运”,连擦拭器具的手巾都起了个高雅的官衔,叫作“司职方”;宋代全套茶具则以“茶亚圣”卢仝名字命名,叫作“大玉川先生”。且不论这些名称所表达的礼制规范是保守还是进步,其中的文化内涵可略窥一斑。可见,中国古代茶具不是为繁复而繁复,主要是表达一定思想观念。

褐釉茶盏

元代钧窑天青釉瓷盖罐

【承上启下的元代茶具】

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茶叶加工,还是饮茶方法,抑或是茶具的使用,元代均是上承唐、宋,下启明、清的一个过渡时期。元代统治中国不足百年,在茶文化发展史上,找不到一本茶事专著,但仍可以从诗词、书画中搜寻到一些有关茶具的踪影。

元代茶盏釉色由黑色开始向白色过渡。汤瓶仍为主要的茶具,但外形发生了变化,瓶的腹部仍保持修长形状,但重心下移。“流子”的设计方面变化较大,已由唐宋时期与壶口平齐,改为置于腹部,壶嘴长而曲,这和腹有承重点成正比,形制于秀美中显庄重。为便于倒水,壶嘴向外倾斜,由于过长易损坏,故在壶嘴与颈之间连以“S”形饰物。

元代有用点茶法饮茶的,但更多是用沸水直接冲泡散茶,这不仅可在不少元人的诗作中寻出依据,而且还可从出土的元冯道真墓壁画中找到佐证。因此,茶碾的使用逐渐减少。

【创新定型的明代茶具】

明代茶具,对比唐、宋而言,可谓是一次大的变革。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团茶,改贡叶茶,确立了叶茶的地位和饮茶方式,从而使茶具在釉色、造型、品种、使用方法等方面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明代以后,煮水器已与茶具区别开来,一般不作为专门的茶具看待。壶的名称也于此时出现,人们开始直接用瓷壶或紫砂壶泡茶,并渐成时尚。壶的使用弥补了茶盏中茶汤易凉、易落尘等不足。对于明代泡茶用的茶壶,明代冯可宾在《岕茶笺》中说:“茶壶,窑器为上,锡次之……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阁。”

明代以壶泡茶,以杯盛之,浅斟慢饮的方式广受欢迎,杯的式样亦与前不同。明代高足杯将元代接近垂直的足部改作外撇足,增加了稳定性。

明代饮用的主要是条形散茶,焙茶、贮茶器具比唐、宋时更为重要,贮茶主要用瓷或宜兴紫砂陶的茶罂。而饮茶之前,用水淋洗茶,又是明人饮茶所特有的,因此就饮茶全过程而言,当时所需的茶具有茶焙、茶笼、汤瓶、茶壶、茶盏、纸囊、茶洗、茶瓶、茶炉八件。

明代茶具所用材质仍以瓷器为主,但茶盏的釉色完全摒弃了宋代的黑釉,转为白色,因为白色的瓷器更能衬托出茶汤的色泽,这是茶具史上的一大转变。明代,中国瓷器高度发展,茶具不但造型美,花色、质地、釉彩、窑品高下也更为讲究,茶器向小而美、简而精的方向发展。壶、碗留下众多珍品,如明代宜德宝石红、青花、成化青花、斗彩等皆为上乘茶具。壶的造型也千姿百态,有提梁式、把手式、长身、扁身等各种形状;图案则以花鸟居多,人物山水也各呈异彩。

紫砂羊形茶壶

总的说来,与前代相比,明代有创新的茶具当推小茶壶,有改进的是茶盏,它们都由陶或瓷烧制而成。在这一时期,江西景德镇的白瓷茶具和青花瓷茶具、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具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无论是色泽和造型,还是品种和式样,都进入了致力于工巧的新时期。从明代至今,人们使用的茶具品种基本没有多大变革,仅在茶具式样或质地上有所变化。

【异彩纷呈的清代茶具】

清代,茶类有了很大的发展,除绿茶外,又出现了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和黄茶,形成了六大茶类。这些茶的形状仍属条形散茶,所以,无论哪种茶类,饮用仍然沿袭明代的直接冲泡法。在这种情况下,清代的茶具无论是种类和式样,基本上没有突破明人规范。

清代的茶盏、茶壶,通常多以陶或瓷制作,所产茶具釉色较前期丰富,品种多样,有青花、粉彩及各种彩色釉,以“景瓷宜陶”最为出色。锡制茶壶也是当时广受欢迎的茶具,仅次于窑器,其优点在于不易磕裂或碰碎。此外,福州的脱胎漆茶具、四川的竹编茶具、海南的生物(如椰子、贝壳等)茶具也开始出现,使清代茶具异彩纷呈。饮茶用杯,无论是釉色、纹饰,还是器型,都有进一步的发展。

清代矾红开光御题诗文壶

在款式繁多的清代茶具中,首见于康熙年间的盖碗,可以代替茶壶泡茶,可谓当时饮茶器具的一大改进,并沿用至今。此时的茶具中,还有壶、若干小杯以及茶盘配套组合使用,壶、杯、盘绘以相应的纹饰,独具韵味。

清代瓷茶具的精品多由江西景德镇生产,除青花瓷、五彩瓷茶具外,还创制了粉彩、珐琅彩茶具。而此时江苏宜兴紫砂陶茶具,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有新发展。康熙年间宜陶名家陈鸣远制作的梅干壶、束柴三友壶、包袱壶、番瓜壶等,集雕塑装饰于一体,情韵生动,匠心独运;嘉庆年间的杨彭年以及道光、咸丰年间的邵大亨制作的两类紫砂茶壶也名噪一时,前者以精巧取胜,后者以浑朴见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任溧阳县令、“西泠八家”之一的陈曼生,传说他设计了新颖的“十八壶式”,由杨彭年、杨风年兄妹制作,待泥坯半干时,再由陈曼生用竹刀在壶上镌刻文字或书画。这种工匠制作、文人设计的“曼生壶”,为宜兴紫砂茶壶开创了新风,增添了文化气息。

乾隆、嘉庆年间,宜兴紫砂还推出了以红、绿、白等不同石质粉末施釉烧制的粉彩茶壶,使传统砂壶制作工艺又有新突破。

【精良多样的现代茶具】

现代茶具,式样更新,名目更多,做工更精,质量也更佳。在这众多质地的茶具中,贵的有金银、玛瑙、玉石、水晶茶具,廉的如陶瓷、竹木、玻璃、搪瓷茶具,此外还有用大理石、漆器等制作的茶具,不胜枚举。

总之,茶具的发展完全是随着茶艺形式和茶文化思想的演进而发展的,不同时期,有其特殊的饮茶形式,也就由此产生与其相适应的饮茶器具。可以说,茶具的发展和演化进程,正是中国茶艺发展进程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