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茶道
1.3.1.2 七大茶类
七大茶类

我国茶类的划分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将目前流行的各种分类方法综合起来,我国茶叶大致可分为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类两大部分,而再加工茶类则以花茶为主,所以,这里为您介绍的七大茶类即指六类基本茶再加上花茶。

【碧绿青翠的绿茶】

绿茶,属于不发酵茶类,因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色调,故名。

绿茶以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制成。杀青工序是绿茶类制法的主要特点。

绿茶是历史上最早的茶类。古代人类采集野生茶树芽叶晒干收藏,可以看作是绿茶加工的开始,距今至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但真正意义上的绿茶加工开始于公元8世纪,到12世纪成熟,沿用至今,并逐渐完善。

绿茶为我国目前产量最高的茶类,传统绿茶中的眉茶和珠茶,一向以香高、味醇、形美、耐冲泡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绿茶销量占内销总量的1/3以上,占国际绿茶贸易量的70%还多,销集渠道遍及北非、西非各国及法、美、阿富汗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新鲜的茶叶

【艳如琥珀的红茶】

红茶,属于全发酵茶类,因其干茶色泽和冲泡的茶汤以红色为主色调,故名。

红茶以茶树新芽叶为原料,制作过程不经杀青,而是直接萎凋、揉捻、发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变成红色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一部分溶于水,一部分积累在叶片中,从而形成红汤、红叶。

红茶起源的确定年代已不可考,成书于明朝中期(约16世纪)的《多能鄙事》一书中曾提及“红茶”这一名称,是迄今为止有关红茶的最早记载。据推测,17世纪时,我国已经开始制作红茶,最先出现的是福建小种红茶。以小种红茶的制作工序为基础,18世纪中期,在福建又演变产生工夫红茶,制作加工更为精细。

【色橙味浓的黄茶】

黄茶,属于微发酵茶类,由炒青绿茶发展而来。由于绿茶杀青、揉捻后干燥不足或不及时,叶色即变黄,故名。明代许次纾《茶疏》(1597年)记载了这种演变历史。黄茶的制作工序称为“闷黄”“闷堆”,或称“初包”“复包”“渥堆”。

黄茶芽叶细嫩,显毫,香味鲜醇。由于品种的不同,在茶片选择、加工工艺上也有相当大的区别。如湖南的君山银针,采用的全是肥壮的芽头,加工后的茶外表披毛,色泽金黄光亮;而浙江的平阳黄汤则为采摘细嫩茶叶加工而成,白心黄叶。

【毫色如雪的白茶】

白茶,属于发酵茶类,是我国茶类中的珍品。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白茶一般分为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萎凋是其关键。

唐、宋时所谓的白茶,是指用偶然发现的白叶茶树品种制作而成的茶,与后来发展起来的不炒不揉特殊工艺制作而成的白茶不同。而到了明代,出现了类似现在的白茶。田艺蘅《煮泉小品》记载:“茶者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近自然……清翠鲜明,尤为可爱。”

现代白茶是从宋代绿茶三色细芽、银丝水芽逐渐演变而来的。最初是指干茶表面密布白色茸毫、色泽银白的“白毫银针”,后来经发展又产生了白牡丹、贡眉、寿眉等其他花色。

【意味隽永的乌龙茶(青茶)】

乌龙茶(青茶)属于半发酵茶类,传说以乌龙茶制法的创始人之名而命名。乌龙茶是我国几大茶类中独具特色的茶叶品类。基本工艺过程是晒青、晾青、摇青、杀青、揉捻、干燥。

乌龙茶起源的时间,学术界尚有争议,一说北宋,一说清咸丰年间,但关于地点,大家都认为最早在福建创制。清初王草堂《茶说》:“武夷茶……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现福建武夷岩茶的制法仍保留了这种传统工艺的特点。

乌龙茶综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制法,有“绿叶红镶边”的特点,其品质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既有红茶浓鲜滋味,又有绿茶清芬香气。因其药理作用突出表现在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方面,故在日本被称之为“健美茶”。

【贵重如漆的黑茶】

黑茶,属于后发酵茶,是我国特有的茶类,也是边疆少数民族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饮品。黑茶在加工过程中,鲜叶经“渥堆”发酵变黑,故名。

黑茶在我国制造始于明代中叶,生产历史距今已有四百余年。明御史陈讲疏记载了黑茶的生产状况(1524年):“商茶低仍,悉征黑茶,产地有限……”现代黑茶的主要产地有湖南、湖北、四川、云南等省。

黑茶可直接冲泡饮用,也可以压制成紧压茶(如各种砖茶),自然气候下存放年头愈久,则口感愈醇和,身价愈贵重。

黑茶

【种类繁多的花茶】

花茶,亦称熏花茶、香花茶、香片。花茶是以绿茶、红茶、乌龙茶茶坯及符合食用需求、能够吐香的鲜花为原料,采用窨制工艺制作而成的茶叶,花香茶味珠联璧合。一般根据其所用的香花品种不同,可分为茉莉花茶、玉兰花茶、珠兰花茶等亚类,其中以茉莉花茶产量最大。每种亚类又根据其加工原毛坯的产地、质量与制作工艺的精细程度划分出若干等级,有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有的没有六级)。

茶加香料或香花的做法已有很久的历史。宋代蔡襄《茶录》提到加香料茶:“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南宋已有茉莉花焙茶的记载,施岳《步月·茉莉》词注:“茉莉岭表所产……古人用此花焙茶。”到了明代,花茶的制作技术日臻完善,且可用于制茶的花品种繁多,据明代顾元庆(1564—1639)《茶谱》记载,当时即有桂花、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栀子、木香、梅花等十几种之多。大规模窨制花茶则始于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到1890年花茶生产已较普遍。现代花茶的种类更为丰富,除了上述花种外,还有菊花茶、金莲花茶、百合花茶、千日红茶、灯笼花茶、玫瑰茄茶、白兰花茶、珠兰花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