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茶道
1.2.1.2 茶字由来
茶字由来

【茶之初为“荼”】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最早被称为“荼”。

“荼”的字形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在“茶”的多种字形中使用最为普遍,流传也最广。但“荼”字多义,容易引起误解;另外“荼”是形声字,从草余声,草字头是义符,说明它是草本植物。而实际上,从《尔雅》起,人们就已发现茶是木本植物,用“荼”指茶,名实不符,便用“搽”字,从木茶声。此时,“搽”“荼”两字都有使用。

“荼”改为“茶”字首先使用于民间。有人称,“茶”字正式记载首见于《说文解字》,其中把“茶”释为“苦茶”,而且说荼“即今之茶字”。较为公认的说法则认为“茶”出于《开元文字音义》,这是一部与东汉的《说文解字》相似的字书,是由唐玄宗作序颁布的。这在陆羽《茶经·一之源》中有记载:“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原注: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当作“梌”,其字出《本草》。草木并,作“荼”,其字出《尔雅》。

尽管《广韵》《开元文字音义》收有“茶”字,但在正式场合,仍用“搽”(音茶)。初唐苏恭等撰的《唐本草》和盛唐陈藏器撰《本草拾遗》,都用“搽”而未用“茶”。直到陆羽著《茶经》之后,“茶”字才逐渐流传开来,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并沿用至今。

【茶曾有多种称呼】

在中国古代,表示茶的字有多个。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列举了唐以前人们对茶的种种称呼:“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注释《尔雅》的,晋郭璞注、宋邢疏的《十三经注疏》中,有“槚,苦荼”的解释,因此茶又被称为“槚”。

西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茶则被称作“荈诧”。西汉末年,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在他的《方言》中称茶为“蔎”。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有“茗,荼芽也”的解释。成书于晋代的《华阳国志·巴志中》也有“原有芳蒻、香茗”的记载。

也有说法认为“茶、槚、蔎、茗、荈”是指不同时间采摘的茶,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槚”(音jiǎ)、 “茗”或“荈”。但对“茗”,也有说是茶的嫩芽,并非晚采之茶。

古代还有将茶称为“瓜芦木、皋芦”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