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恢复生态学
1.6.1.8.3 三、 我国长江口的恢复
三、 我国长江口的恢复

河口是一类较为特殊的生境,处于海洋和河流的交汇处,物理化学特征复杂特殊,富含营养物质,能够为不同的水生生物提供不同生理活动所需的环境。例如,我国的长江口为中华绒螯蟹提供产卵场,为中华鲟(见插文)等重要的珍稀鱼类及其他经济鱼类提供索饵场和洄游通道。河口对于渔业的捕捞及养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中华鲟具有溯河洄游的习性,是一种大型鱼类,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珠江流域,在黄河,淮河等水域亦有发现,1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鲟类最早出现于2亿3000万年前,是世界现存的最原始的鱼类种类之一,用“活化石”来形容中华鲟一点也不为过,其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随着我国近年来水电站及防洪坝的修筑工作,中华鲟的产卵场受到极大的威胁,这对中华鲟造成了极大危害。我国科学家也曾通过人工繁殖育苗放流的方法,尝试在长江流域对中华鲟进行恢复。

以长江口为代表的河口区域,是集水生生物的产卵场、越冬场、索饵场及洄游通道多重功能于一身的特殊环境区域。因此,我们以长江口的恢复项目为例,综合介绍鱼类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的恢复。

(一)背景

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具有水系支流多,流域面积广等特点。长江渔业以及水利资源丰富,也是我国河运的主要通道以及电力来源。近年来,由于工业污染以及生活污水的排放等问题,长江口环境退化,水质变差,生态功能破坏严重,并因此造成了一些优质的产卵场,越冬场,索饵场及洄游通道退化甚至消失。2002年,中国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正式启动了长江口、杭州湾海洋生态环境恢复工程。

(二)恢复目标

该恢复目标主要包括以下诸方面:长江沿岸陆域达标排放,重点江河达到初步整治,海洋污染有所控制;初步遏制重点海岸、海洋工程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通过渔业资源恢复,增加近海生物的多样性;及时预测赤潮等海洋灾害,从而保护长江三角洲地区近岸海洋生态环境(中国区域海洋学,2012)。

(三)恢复过程

针对长江口环境日益恶化的现状,陈亚瞿、全为民等于2003、2005、2006、2007年率先在长江口开展了生态恢复工程。恢复措施主要包括筛选恢复物种、恢复物种的投放以及后续的监测管理等。

该回复项目通过收集长江口的历史资料,分析目标水域内物理化学条件,利用2000至2003年春夏长江口水质、浮游生物以及表层沉积物的检测结果,运用综合指数法对长江口当时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陈亚瞿等提出了通过增值贝类来净化水体的方案(陈亚瞿,2005;沈新强等,2006)。对该水域的调查结果表明,水域内盐度随季节变化显著,故增殖的贝类对盐度需要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基于此情况,陈亚瞿(2005)等决定依据如下原则对供选物种进行筛选:①引入物种必须是本地种,防止外来物种入侵;②该物种能够适应长江口深水航道的理化条件。通过反复的验证和讨论,最终恢复物种选择为牡蛎。

牡蛎具有诸多适宜于长江口水体恢复的特征:①贝类作为滤食性动物,能够有效的降低河口营养盐、藻类的密度及数量,同时,贝类具有极强的富集沉积物中重金属离子的能力;②牡蛎能够为该水域内的底栖生物和鱼类提供栖息地和食物的来源,有助于提高生境内的生物多样性;③牡蛎具有能量耦合功能,能够将水体中的大颗粒物质输入到沉积物的表面,为底栖碎屑生产提供支持(全为民,2006,2007)。

由于牡蛎必须生长于硬底底物上,因此该恢复项目在投放区域进行了牡蛎固着礁体的构建。该恢复项目依据牡蛎的生态特点以及长江口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创造性地使用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的水工建筑物作为牡蛎的固着礁体,构建了面积约为14.5km2的特大型人工牡蛎礁(陈亚瞿2005;沈新强2006;Quan等,2012)。该项目分别于2002年和2004年在长江口的南导堤和北导堤极其附近水域进行了牡蛎的增殖流放,并取得初步成效(图14-82和图14-83)。

图14-82 历次投放位置图

图14-83 作为牡蛎固着礁体的南导堤、北导堤及丁坝等水工建筑物中的混凝土构件
(引自陈亚瞿2011)

考虑到牡蛎的产卵期等特征,牡蛎放流选择于3月进行。牡蛎选择1龄贝,经2月时间适应,其性腺发育成熟。投放导堤河流流速相对稳定,利于其固着。在流放5个月后的后续检测中,能够检测到600亿牡蛎幼体。

(四)恢复结果及后续管理

通过后续对长江口导堤及附近水域牡蛎种群及生态系统的跟踪监测,可见牡蛎的密度和生物量均呈现增长,同时水域内底栖生物物种数、密度和生物量均有所增加(表14-17)。现已将南导堤、北导堤逐步建成一个长达147km、面积达到75km2的自然牡蛎礁生态系统,开创了我国河口生态恢复工程的先河(陈亚瞿,2007)。

表14-17 2004年至2006年间长江口导堤牡蛎和底栖动物生物量变化

伴随着后续的检测,项目人员发现牡蛎种群存在着明显“自疏”现象,平均密度下降,于2007年11月跌至最低,2007至2011年,其种群数量逐渐趋于稳定(Quan等,2012)。

同时,在后续的检测中发现,牡蛎对铜、锌和铅等重金属的富集能力较强(表14-18;全为民,2007)。

表14-18 牡蛎对重金属离子的富集作用(平均值±标准误差)

注:BCFS和BSAFS为富集函数

根据2005年的估算,长江口导堤的牡蛎的存量为106.5万吨,鲜肉为17.5万吨,其对营养盐和重金属的改善能够产生的环境效益的价值约为317万吨/年,相当于每年净化河流污水731万吨。更加形象的说,这种净化能力相当于一个每天能够清理污水2万吨的大型城市处理厂的能力(陈亚瞿,2007;全为民 2007)。牡蛎能够提供栖息地的价值在当时达到510万元/年,合计生态服务价值约为827万元/年(陈亚瞿,2007)。随着项目的后续工作的继续进行,其价值还会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