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恢复生态学
1.6.1.1.9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一)恢复技术要点总结

本节分别选取了岩礁底质和泥沙底质海藻场恢复的典型案例,总结其恢复工作。

1.大面积鼠尾藻场恢复

鼠尾藻床构建的主要技术路线为生境营造、种藻蓄养、幼殖体播种、遮阴网前期覆盖。

“生境营造”:干燥胁迫决定了生活史早期阶段的鼠尾藻存活,故营造的生境必须具有降低干燥程度或减少幼殖体干露时间的功能。鉴于此,拟建藻床或人工筑槽或者选择水洼地带或选择有石莼等其他大型海藻着生的潮间带岩礁,后两者相比前者实施更加简单,为优选方案。

“种藻蓄养”:种藻发育程度决定了室内蓄养中幼殖体获取的成败,蓄养条件决定了幼殖体获取的数量,故育苗室选用具有自然光采光设施功能的温室,种藻入室时机把握在种藻集中成熟并大量排放配子前2~3d,培养水温略高于自然海区水温,幼殖体采收方法采用虹吸倒池法。

“幼殖体播种”:播种方法决定了幼殖体实际播种的效率,播种时机选择在退潮后,播种方法采用人工方法直接喷洒浓缩的幼殖体。

“遮阴网覆盖”:播种后幼殖体能否牢固地附着在岩礁上决定了藻床建群的成败。播种后采用遮阴网覆盖,起到了类似栅栏的庇护作用,避免了水流和波浪对幼体的冲刷流失;同时也降低了干露、高温对幼殖体的伤害。

2.利用人工藻礁技术恢复海藻场

唐山祥云岛周边海域以泥沙底质为主,再加之牡蛎礁的破坏使得该海域并不适合海藻的附着、生长。因此采用了人工藻礁恢复海藻场的办法。关于利用人工藻礁恢复海藻场的技术方法可参照第十章第六节内容。

总结该案例有两点可供借鉴。

(1)带状海底藻林附着基,是一道由岩石和缝隙组成的遮蔽透水型潜堤,与京唐港西挡浪堤相接,围成相对封闭稳定的海湾。其主要作用是为祥云岛海域遮蔽减缓涌浪湍流,维护项目区海域的相对稳定,保持项目区海域水质的相对清洁;附着基同时具备良好的透水性,不会改变海流的基本走向,在水动力的减缓中,完成附着基内外海水的交换,确保该海域源头活水;附着基高度随着海底深度的变化升降,以顶部保持在低潮带2~3m处满足藻类日照需求为基准,为藻类提供生长繁育的基础条件。

(2)条格化辐射区,不同规格的混凝土沉箱藻礁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藻礁群。根据海域不同深度阶梯设置条格式藻礁附着基群,作用是以链状形态引渡海藻孢子使其得以蔓延着床形成假根,为多种海藻提供必要的日照高度和生长附着载体,同时又可为众多海洋生物提供避敌空间,饵料场以及产卵、孵化、栖息的生活环境,增殖渔业资源。

(二)恢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荒漠化潮间带进行的营造型海藻场构建还存在尚未解决的技术难题。潮里岛礁海藻场营造失败的原因有以下两个。

1.生境

潮里岛礁历史上就没有海藻场的存在,荒漠化严重,虽对其进行了生境的营造,但可能由于所处的海域环境条件并不适合海藻场这种近海海洋生态系统的存在,因此,对其海藻场的营造工作并没有取得成功。

2.技术手段

幼殖体播撒后的养护管理是关键环节之一,此环节一方面需要劳力每天养护,另一方面需要技术人员定期频繁指导,工作量大。一旦管理跟不上,就会出现死亡现象。另外,由于潮里岛礁海区海水透明度低,泥沙含量大,掩埋了播种的幼殖体,造成该区域建种失败。如何进行幼殖体播撒后的养护和避免海水泥沙对播种幼殖体的掩埋是解决该地区荒漠化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