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恢复生态学
1.5.5.5 第五节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恢复
第五节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恢复

滨海湿地是指海平面以下6m至大潮高潮位之上与外流江河流域相连的微咸水和淡浅水湖泊、沼泽以及相应的河段间的区域(陆健健,1996;喻龙等,2002),由潮上带土地、潮间带滩涂和潮下带浅海(表13-5)3个部分组成(赵焕庭和王丽荣,2000)。滨海湿地在净化污水、保护海岸线和控制侵蚀、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着“ 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和“科普博物馆”的美誉(张绪良等,2011)。

表13-5 滨海湿地分类及特点(引自赵焕庭和王丽荣,2000)

我国大陆海岸线长度达1.8×104 km,海岸滩涂和河口沼泽面积广阔,潮间带和潮下带海产品丰富,同时也是洄游性鱼类、虾类与蟹类的重要产卵场、育幼场和索饵场(喻龙等,2002)。我国滨海湿地退化,一方面是由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每年有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达标处理直接排放入海,工业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大量堆积在岸滩或任意弃置入海,内陆地区污染物经河流携带入海,导致污染较为严重;另一方面是由于大规模围填海改变了滨海湿地的自然属性,其生态服务的功能降低或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