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恢复生态学
1.5.4.1.2 二、 化学修复
二、 化学修复

(一)重金属螯合剂修复法

利用螯合剂活化重金属的原理来萃取底泥中的重金属是一种常见的异位修复方法(Di Palma & Mecozzi,2007)。

用重金属螯合剂处理污染底泥,其主要的特点有:①实现过程无害化,同时达到底泥少增容或不增容的效果;②通过改进螯合剂的结构和性能,使其与底泥中的重金属之间的化学螯合作用得到强化,进而提高螯合物的长期稳定性,减少最终处置过程中螯合物对环境二次污染的影响。但此法同时也存在很多负面效应。一是EDTA等螯合剂及其金属螯合物具有生物毒性,且容易将与目标金属伴生的其他金属也溶解出来(Sun等,2001)。二是过量施用螯合剂不但不能进一步增加植物吸收,还可能导致重金属淋溶引起地下水污染。

(二)絮凝沉淀法

许多重金属在水体中主要以阳离子的形式存在,因此向水体中加入碱性物质,使pH升高,能使大多数重金属生成氢氧化物沉淀。其他众多的阴离子也可以使相应的重金属离子形成沉淀。所以,向重金属污染的水体施加石灰、氢氧化钠、硫化钠等物质,能使很多重金属形成沉淀去除,降低重金属对水体的危害程度。此外,还普遍采用铁盐、铝盐及其改性材料作絮凝剂。

(三)离子还原法和交换法

离子还原法是利用一些容易得到的还原剂将水体中的重金属还原,形成无污染或污染程度较轻的化合物,从而降低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以减轻重金属对水体的污染。离子交换法是利用重金属离子交换剂与污染水体中的重金属物质发生交换作用,从水体中把重金属交换出来,达到治理目的。经离子交换处理后,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转移到离子交换树脂上,经再生后又从离子交换树脂转移到再生废液中。这类方法费用较低,操作人员不直接接触重金属污染物,但适用范围有限,并且容易造成二次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