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恢复生态学
1.5.4.1 第一节 近岸海域重金属污染修复方法与技术
第一节 近岸海域重金属污染修复方法与技术

海洋重金属污染是指某些密度超过5.0g/cm3、相对分子质量大于40的金属元素经多种途径进入海洋而造成的污染。重金属污染物或稳定性高、不易被降解,经食物链(网)逐级富集放大,危害生物本身,甚至损害人体健康;或经过微生物作用,理化形式发生转化,毒性大大增强。重金属污染物在海洋中不但可通过物理过程进行长距离迁移,也可以通过化学过程生成络合物和螯合物,使其在海水中溶解度增大,而且还可以被水中胶体吸附而易在河口或排污口附近沉积。进入底质的重金属可能重新进入水体,造成二次污染。

目前造成海洋污染的重金属元素主要有汞(Hg)、镉(Cd)、铬(Cr)、铜(Cu)、铅(Pb)、镍(Ni)、锌(Zn)等。我国海水水质标准中,对于重金属污染有明确的分类标准(表12-1)。

表12-1 海水水质标准(单位:mg/L;引自《国家海水水质标准》)

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目前在国内依旧处于摸索阶段;对被重金属污染的海洋沉积物、水体的修复更是一个难题。通常会采用外源控制和内源控制这两条基本途径对重金属污染水体进行探索性修复。外源控制主要是对采矿、电镀、金属熔炼、化工生产等排放的含重金属的废水、废渣进行处理,并限制其排放量。内源控制则是对受到污染的水体进行修复,具体修复方法又可分为两类:①降低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能力和生物可利用性;②将重金属从被污染水体中彻底清除。以修复方式为依据来划分,主要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三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