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恢复生态学
1.5.3.2.8 八、评估、监测、保护与管理
八、评估、监测、保护与管理

评估、监测、保护与管理是珊瑚种群恢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一)评估

珊瑚恢复后首先进行全面地拍照、录像和记录,作为以后监测的参照点。分别在移植后3个月、半年、1年各做一次监测调查。珊瑚礁恢复的监测参数主要包括移植成活率、病害情况、珊瑚幼体补充情况和生长速度、覆盖率、鱼类多样性、底栖生物多样性等。根据恢复目标对修复成效进行评估。如果监测指标良好,如移植成活率和覆盖率较高、生长速度快、物种多样性高等,则说明恢复成功。

(二)监测

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世界珊瑚礁受到普遍关注,催生了以全球珊瑚礁监测网络(GCRMN)、全球珊瑚礁考查(reef check)和全球珊瑚礁数据库(reef base)为主的全球珊瑚礁监测体系,并从1998年起每两年出版一次世界珊瑚礁现状报告。全球珊瑚礁监测网络按照澳大利亚海洋研究所1997年出版的《热带海洋资源调查手册》编制的方法,包括拖板法、截线样条法、鱼类目测记数法等,取得活珊瑚覆盖率等有关资料。全球珊瑚礁考查采用统一的规范培训休闲潜水志愿者进行全球珊瑚礁健康状况监测,选定若干种生物作为测量人类活动对珊瑚礁影响的指标。全球珊瑚礁数据库是全球珊瑚礁监测管理和研究的因特网数据中心,资料以文字、表格、图片和地图的形式显示,可以按照国家或主题进行搜索。三者共同组成全球珊瑚礁监测体系,它们在2004年12月印度洋大海啸后也及时传递了珊瑚礁状况信息。

一种应用广泛的监测方法应该满足几个要求:①应该保证可以在不同类型珊瑚礁之间进行可靠地比较(如不同覆盖度的珊瑚礁);②应用简单,可以为非从事科研的人员所掌握(如以娱乐为目的的潜水人员);③不需要重复的连续调查,甚至可以仅通过一次调查结果就可提供珊瑚礁的健康状况;④ 可以提供珊瑚礁的健康状况变化趋势(进化或者衰退)指示,而不仅仅是珊瑚礁的目前状况;⑤ 量化或半量化珊瑚礁的状况,以便在不同珊瑚礁之间进行比较(牛文涛等,2009)。目前,珊瑚礁调查仍是以实地潜水、现场测量等传统方法为主。这种方法劳动强度大、成本高、调查范围小,实施远洋调查更加困难。而遥感技术不仅调查范围广,还可实时进行全球观测,正在被逐渐推广应用。

(三)保护与管理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珊瑚礁的保护管理也逐步开展。其保护策略主要包括:改进传统的监测和管理目标,由偏重于活珊瑚覆盖率、特定生物数目、可持续渔业产量等,转变为维持礁系统的弹性,尤其是功能和再生恢复能力;建立更多更大的完全保护区,维持保证珊瑚幼虫供应的有效恢复空间;建立一个可以描述珊瑚礁群落健康状况的数量模型或者指标等等(张乔民等,2006)。

目前,国内外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护珊糊礁。1994年成立了国际珊瑚礁对策组织。1998年美国发布了“保护珊瑚礁”总统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美国海洋大气局(NOM)等十几个国际组织都专门设立了珊瑚礁观测计划,利用遥感和实地察看等手段对珊湖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长期、实时监测。1983年3月我国实施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和《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规定禁止破坏珊瑚礁。海南省也于1998年9月24日海南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通过了《海南省珊瑚礁保护规定》。2005~2010年,在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GEF中国南部沿海生物多样性管理三亚示范区项目,为保护区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珊瑚礁监测技术的科学化和保护区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