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恢复生态学
1.5.2.6.3 三、贝藻间养
三、贝藻间养

目前我国近海多采用浮筏养殖贝类。由于人们盲目追求养殖效益,往往养殖密度超过其最大限度,过量的食物残渣和排泄物进入海水,导致养殖环境的恶化、病原滋生,甚至影响海域生态环境。因此,在贝类养殖体系中引入大型藻类来吸收利用营养物质是一种科学的方法。

贝类和藻类生活要素各异,藻类生长的基本条件是光、营养盐和水流,贝类以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为主要饵料。对藻类进行人工施肥,也会促进浮游生物的繁殖,为贝类增加饵料;而贝类的排泄物又为藻类提供了氮肥。藻类在其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而贝类新陈代谢恰好需要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这样,二者在同一环境中相辅相成,相互促长。此外,贝、藻间养或套养,都能使水体得到充分利用。藻类平养所利用的是浮筏间的水平水体,而垂挂养殖的贝类则利用浮筏下的垂直水体。藻类喜光,贝类喜暗,二者分层养育,恰好各得其所。

一套养殖设备可以既养贝,又养藻,而且可以同时管理。因此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贝藻间养,还可以合理调配使用劳动力。利用不同的放养、收获季节,合理地安排劳动生产时间。

(一)文蛤与龙须菜混养

文蛤肉嫩味鲜,是贝类海鲜中的上品,是我国主要经济贝类之一。龙须菜是食品工业中提炼琼胶的上等原料,又可以作为养殖鲍鱼的优质饲料和人类的绿色保健食品。

孙伟等(2006)在室内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对文蛤成贝和龙须菜(图10-29)进行了混养实验,每周测定养殖水体中营养盐变化情况以及文蛤、龙须菜的存活和生长情况等。实验表明,加入了大型藻类的文蛤养殖系统, 相对于无大型藻类的文蛤养殖系统,其氨氮、亚硝氮和磷酸盐浓度显著降低。实验结束后,文蛤及龙须菜生长情况良好,文蛤生长率最高达到了0.84%,龙须菜生长率最高则达到了1.79%。在文蛤成贝养殖系统中加入大型藻类, 对养殖水体中的氨氮、亚硝氮和磷酸盐有明显的吸收效果,最高吸收率分别为86%、98%和99%,起到了良好的生态作用。该研究还显示,按照1∶1(龙须菜湿重量∶文蛤软体部湿重量)的配比放养比较合理。

图10-29 龙须菜

(二)太平洋牡蛎与龙须菜套养

太平洋牡蛎(图10-30),俗称真牡蛎,是牡蛎类中个体较大的一种,于20世纪80年代从日本、澳大利亚引入我国。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蛋白质45%~57%、脂肪7%~11%、肝糖19%~38%,碘的含量高于牛奶和鸡蛋,此外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有“海洋牛奶”之美称。

图10-30 太平洋牡蛎

马庆涛等(2011)在南澳岛深澳湾养殖区面积为1000亩的“太平洋牡蛎健康养殖示范基地”研究了太平洋牡蛎与龙须菜的生态立体套养模式。结果表明(表10-6),通过实施太平洋牡蛎与龙须菜立体套养,不仅太平洋牡蛎的产量没有减少,而且增加了龙须菜的养殖效益。套养模式中,龙须菜亩产2.0t,总产量1400t,产值126万元。按每亩成本650元计算,总利润80.5万元,年亩产增加利润805元。

表10-6 普通养殖模式与立体套养模式的比较